首页 理论教育 让“善”文化发扬光大

让“善”文化发扬光大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部大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哲学命题。“善”是人所固有的本性。因为大自然的本性是善的,人来自于大自然,因此,人的天然本性也是善的。“善端”的确立,使全部伦理道德观念,有了“心”的灵魂。孟子的善源和善端论,受到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的积极推动。“‘科学’和‘真理’只是善体系的一部分。”“善,是治国者行使最高权威的主导力量。”“国家领导者,应该成为智慧和善行的热爱者。”

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始之前,银屏上经常会出现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一个憨态可爱的红彩福娃,字正腔圆地高调宣示:“善——作——魂”!

“善”是人类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善。3000多年前,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就提出了善念:“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伊训》)所谓伊训,就是伊尹说给君主的话。伊尹,比孔子早出生1300年,是中国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为商朝的基业巩固立下了汗马之功,被后世尊为“元圣”(孔子“大成至圣”),他的至理名言成为广为流传的格言警语,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增广贤文》)。

与此同时,还有一句话也是流传千古的,即“彰善瘅恶”(扬善惩恶),见于《尚书·毕命》。

中国最早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名著《周易》,则把善引申至家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凡是提到善念时,都是与“恶”对举的,说明正是因为人世间有恶的存在,善才有强大的生命伟力。真正从哲学上论述善的是老子。老子(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当过周王的藏书室的官员。相传孔子34岁到周时,曾向老子请教古礼问题,可见是孔子崇敬的人物。他一生写了一部81章5000言的《道德经》。在这部大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哲学命题。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注:尤作忧解)以上的论述见《道德经》第八章。这说明老子第一个把善观念扩展到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所有人的一切言行都要以善为准则

“善”是人所固有的本性。因为大自然的本性是善的,人来自于大自然,因此,人的天然本性也是善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前551—前479)对人的本性提出了八个大字:“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不过,在《论语》中,“仁”有109见,在论及“仁”时,几乎都包涵了人本性的寓意。

在中国,全面探讨人性善发轫的是孔子的继承人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接着,他全面论述了善的四大发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善端”的确立,使全部伦理道德观念,有了“心”的灵魂。

孟子的善源和善端论,受到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的积极推动。王阳明(1472—1529)对善的认识,比孟子又深入了一步。他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认为,善存在于人的内心,不是外求而得。他举了小孩坠井的实例:当人们发现小孩掉到井里时,人人都会自然施救。这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也不是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因缘,而是善心发出的“命令”,人在危难时刻,人人都会选择善。

在西方,对善作出最深刻、最全面、最富于理性论述的是柏拉图。柏拉图(约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三哲之一,是代表全部西方哲学文化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理性主义的鼻祖。他站在世界的视野上,论述了《理想国》至高无上的本质观念就是善。他说:“善,光照整体,如太阳照射大地。它创造了一切的本原物质,指导一切。”“善是一切之源,它创造了万物,甚至创造了神本身,而神并未创造万物。”“善,是一切至上的最高本质。”“‘科学’和‘真理’只是善体系的一部分。”“善,是治国者行使最高权威的主导力量。”“国家领导者,应该成为智慧和善行的热爱者。”(英·罗伯特·艾伦著:《哲学的盛宴》,新世纪出版社,2013年版,第28、29页)

由于善的原发性和指导性,中外许多哲学家,常常把“真善美”中的善放在第一位。因为“真”和“美”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取舍标准,对真与美的审视和体验,是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只有善是源自内心的,没有伪饰,没有包装,是人的真实性的灵魂反映。由此可以这样说,善涵盖了真和美,善也包容了真和美。美的判断标准是善,没有善或者缺少善的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或只能是没有价值的美。有了善的明灯指引,美才能真美。

“真”的最高、最后判断标准,同样是善,离开了善的真,就会失去价值的依托,使其变得枯燥、变得冷漠、变得失去人情、变得失去控制力。可能会给人带来不安,带来不幸,甚至带来灾难。只有在善的旗帜下,在善的引导下,在善的教诲下,真才能给人带来理性,带来享受,带来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真。

人生的磨炼,是善的沃土。想一想,离开了善,假真和美的名义,我们吃了多少亏,上了多少当?因此,我们要高扬善的大旗,考虑问题;从善性出发,处理问题;从善义出发,出有善言,说有善理,行有善行,做有善事,心有善德,显有善功,始有善始,终有善终。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宏富,择其要者,开列如下:

善是良、是心、是魂、是爱、是好、是真、是美、是仁、是德、是友、是情、是义、是理、是诚、是道、是贵、是直、是值、是礼、是乐、是施、是和、是谐、是敬、是养、是让、是忍、是谦、是忠、是信、是明、是知、是智、是勇、是毅、是廉、是仪、是勤、是学、是尊、是慈、是孝、是悌、是顺、是恭、是教、是贤、是笃、是慎、是圣、是荣、是达、是伦、是公、是正,等等。善是世界上一切最高尚道德的总和。

善作为人的品行判断,有善人、善士、善才、善德、善性、善化、善教、善言、善行、善品、善事、善根、善政、善俗、善思、善见、善文、善语、善听、善容、善貌、善心、善功、善颜、善颂、善始、善终、善义、善报、善祥、善群、善念、善辩,等等。一句话,是天下一切善良人的优秀品行的总和。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义的话,这个字就是善,离开了善,你就抓不住中国文化的本质,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人无善不立,家无善不兴,国无善不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