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晨指出“形”的特有内涵。“到了嵇康那里,则‘越名教而任自然’了。”郑老师笑了笑,表示能够理解姚老师的语文情怀,继续阐释:“嵇康对司马氏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强调‘名教’和‘自然’的对立,主张取缔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儒家的六经和礼法都是统治者用以束缚人性的工具,只有恢复人的本性,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社会上存在虚诈和争夺,是统治者假造所谓仁义道德的结果。”

“看,那里有一块大石头,我们来比赛,看看谁能先到达?”张翔指着远处横着的一块巨石向王迪挑战道。

“比就比,谁怕你呀!”王迪话音未落就已经冲出去了,张翔一愣,赶紧追上去。

毕竟张翔身长腿长,又显灵活,终于超过了王迪,先一步到达了巨石处。

“我赢了!”张翔欢呼着跳了起来,但脚落地时踩到一粒石子上,吧唧一声滑倒在地。

“哎呀,张翔同学,你之前问什么是‘得意忘言’,还说你知道‘得意忘形’这个成语,现在是用行为艺术向我们表现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气喘吁吁犹有不甘的王迪奚落道。

“同学们认为‘得意忘形’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随后赶到的姚老师边扶起张翔边问道。

“当然是贬义词了。要不王迪会这样形容我。”张翔恨恨道。

“不过,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来说,‘得意忘形’看来也不全是贬义的。因此,王迪同学这样形容张翔同学其实也不是恶意的。”李毅诚笑着在他们之间调解。

“是吧,我是形容你的好呢!”王迪一本正经地表态。

“我才不相信你俩的解释呢!姚老师,‘得意忘形’到底是什么意思?”张翔拍拍身上的泥土,向姚老师问道。

“‘得意忘形’本来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得其‘意’,即得到其中的思想精髓,而不必计较‘形’,即表现形式。这与‘得意忘言’的含义是一致的,也是‘得意忘形’的本来含义。我们现在常常用作贬义词的‘得意忘形’是后人引申的意思,指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了常态。注意,这里的‘得意’是指心意得到满足,不是指得到其中的思想精髓。这两种含义都可以存在,主要看所存在的语境是什么。”涉及语文知识,而且成语可是要高考的,因此姚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解说。

“我刚才形容张翔同学用的是第一种意思。”王迪马上申明。

“还第一种意思呢!第一种意思的‘形’明明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不是指我摔跤这个动作。”涉及对自己的形容,张翔听得非常认真。

“张翔同学摔了一跤,心思缜密多了!”郑老师笑着夸赞了一句,“‘得意忘形’的‘形’也可以理解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的形:所得的‘意’是物的意,所忘的‘形’是物的形;另一层含义则是‘得意者’忘了自己的形:所得的‘意’是物的意,所忘的‘形’则是自己的‘形’。”

“我们常说的是后一种。不过,我们谈到魏晋风度时,‘得意忘形’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贬义了,而是指一种不同于世俗的行为。或者说,只要得到了事物的‘意’,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世俗的礼仪了。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要讲故事了,姚老师自然把话题接了过来。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如,他曾拜访当年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在古战场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就是说,他胸怀英雄之志,渴望治国平天下。但是魏晋时期司马家族的残酷镇压,使他对现实失望到了极点,加之深感生命无常,因此开始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

比如,阮籍好酒,他家旁边就是酒店,女主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阮籍常和‘竹林七贤’的另一个叫王戎的人去喝酒,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人家旁边睡着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魏晋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里。还有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面对旁人的闲话、非议,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设的吗?’”

“我明白了,我们这里谈论的‘形’特指儒家的礼仪观念,比如阮籍欣赏酒店女主人的美是得其‘意’,‘忘形’则是不顾儒家的所谓礼仪,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一个女人的身旁睡着了,根本不避嫌。”刘晨指出“形”的特有内涵。

“这也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像‘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离开京城洛阳,跑到云台山的竹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当然,也可以说是‘得意忘形’。”姚老师一指眼前的秀美风光,“在这里得自然之‘意’,忘礼法之‘形’。”

“这就涉及魏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了,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郑老师又顺势点出讨论的重点。

“什么是‘名教’?”同学们听了好几次“名教”这个概念了,但不清楚其中的内涵。

“大家都知道魏晋之前是汉,汉的文教政策一直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为主,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故也有‘纲常名教’的说法。但‘名教’这个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礼教。”

“那‘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指超越儒家礼教,而任由内心自然的表达。”周婧雨讲出了自己的理解。

“可以这样理解。”郑老师肯定道,“魏晋时期的思想家们,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竹林七贤’之前的王弼用老子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儒家思想的方法注解《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学的,还有阮籍。”姚老师接着说故事,“我们刚才说到阮籍早年崇尚儒学,大约在40岁前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阮籍转而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学。阮籍也主张名教本之于自然。在《通老论》中,他强调要因循自然,说:‘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本,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这里讲的‘天人之理’,实际上就是名教与自然的结合。在《通易论》中,阮籍对名教和自然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易》顺天地,序万物,方圆有正体,四时有常位,事业有所丽,鸟兽有所萃,故万物莫一也’。这种因循自然的哲学观点,表现在政治思想上便是无为而治。”

“到了嵇康那里,则‘越名教而任自然’了。”郑老师顺势承接话题,“儒家名教和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自两汉以来即是统治者束缚下民、维护封建统治的得力工具,司马氏觊觎君位,无法利用忠节就倡导并特别突出一个‘孝’字……”

“等等,等等。”姚老师突然想起了什么,插嘴问道,“同学们想想同一时期李密的《陈情表》中有哪一句话是来说这种现象的?”

同学们头脑飞快旋转起来,搜索背诵过的《陈情表》里的句子。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还是周婧雨最先搜索到。

姚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又歉意地向郑老师点点头,示意继续。

郑老师笑了笑,表示能够理解姚老师的语文情怀,继续阐释:“嵇康对司马氏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强调‘名教’和‘自然’的对立,主张取缔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儒家的六经和礼法都是统治者用以束缚人性的工具,只有恢复人的本性,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社会上存在虚诈和争夺,是统治者假造所谓仁义道德的结果。”

“因此,就有嵇康这块‘淬剑池’和刘伶这块‘醒酒台’。”姚老师拍了拍张翔王迪比赛到达的那块巨石。

大家这时才注意到这块让张翔同学“得意忘形”的巨石。这是一块长五六米、宽一米多的长方形石板似的巨石,中间一条断裂带把巨石分成两部分,上半部有“刘伶醒酒台”几个大字,下半部写着“嵇康淬剑池”几个大字。

“我们先来说嵇康的‘淬剑池’。”姚老师指着巨石的下半部说道,“我们都知道嵇康临终弹奏《广陵散》的故事,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嵇康弹琴的手也能用来打铁。《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开了一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竹林七贤’中有个叫向秀的,仰慕嵇康的人品和学问,就过来跟着嵇康打铁。向秀主要是打下手的,比如帮忙拉风箱,鼓足风力,催动火势,嵇康就用拨弦的手挥动大锤一锤一锤地锻造熔铁,铸成剑形,然后提到水池里淬剑,这旁边的水池就应当是当年的淬剑池,淬好的剑拿来用这大石试剑,这断裂带可能就是当年反复试剑而造成的吧!”

同学们随着姚老师的讲述想象着嵇康当年的打铁风采。

“嵇康打铁是为了实践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理念吗?”刘晨问道。

“当然,嵇康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学问家,却去干这种读书人所不齿的勾当,自然是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表现。他其实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越名教’。想弹琴就弹琴,想打铁就打铁,随心而做,没有世俗礼教的制约,这是‘任自然’。”郑老师解释嵇康打铁的哲学内涵。

“那这块‘醒酒台’一定是这样的:嵇康向秀打铁的时候,刘伶就在一旁喝酒,然后就在这块石头上睡觉,嵇康淬剑后在大石上试剑,刘伶就惊醒了,于是这块石头就叫‘刘伶醒酒台’。”张翔思维活跃,把两件事联系了起来。

“这种想象倒也合理。”姚老师认同地说道,“‘竹林七贤’都会喝酒,但只有刘伶以喝酒著称,这说明他喝酒的痴迷和独特。《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因此,他携酒来看嵇康向秀打铁,然后在这块石板上酣眠,然后睡到酒醒,就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了。同学们可以根据此情此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写一篇‘竹林七贤’在一起活动的想象作文。”

“啊!”同学们惊呼起来,张翔更是为自己的想法启发了姚老师而后悔不迭。同学们都求救似的看向郑老师,因为郑老师经常会提醒姚老师不要把“哲学之旅”搞成了“文学之旅”。

“我觉得挺好的,”郑老师淡然一笑,也支持这个想法,“不过,我们首先要知道‘竹林七贤’是哪些人,他们主要谈论的哲学问题是什么,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吧!”

“这是应该的,了解他们所谈论的主要问题,才能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姚老师从写作文的角度也自然是支持的。

郑老师心里暗笑,不过没有表露出来,而是一指前方的竹林,说:“而且,我们要到一片真正的竹林之中才能想象出那时的情景吧!”

同学们一看,前方有一大片的竹海,立即欢呼着跑向竹海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