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名教出于自然

名教出于自然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弼的哲学思想是同他所处时代的现实政治情况直接相联系的。与汉代经学着重鼓吹封建纲常名教、宣扬纲常名教来自天意有所不同,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必须符合自然,并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补充儒家学说,进而和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相调和,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策。这个“自然”就是仁义礼法的根本,是名教的“本”,而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

王弼的哲学思想是同他所处时代的现实政治情况直接相联系的。维护当时门阀士族的统治是他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与汉代经学着重鼓吹封建纲常名教、宣扬纲常名教来自天意有所不同,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必须符合自然,并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补充儒家学说,进而和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相调和,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策。

王弼说:“崇仁义,愈致斯伪”,“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老子微旨赂例》)。他认为只讲仁义和刑法,越搞越烦琐、越形式化,就会促使人们追求形式,图谋虚名,弄虚作假,争权夺利;促使人们想方设法逃避和对抗刑法的限制和制裁,这样就不仅破坏了名法之治,而且会引起人民的愤恨和反对,所以名教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只抓名教,并不能治理好国家。因为名教是形式,是枝节性的东西,应当抓本质、抓根本性的东西。只有分清本末,抓住根本,并把本末统一起来,才是治国的根本途径。

这个“本”是什么呢?王弼在论述治理方法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老子注》第二十五章),“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因物自然,不设不施”(《老子注》第三十七章),要顺应自然即事物的本性进行治理。这个“自然”就是仁义礼法的根本,是名教的“本”,而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人民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根本,圣人根据“自然”而“立名分以定尊卑”(《老子注》第三十二章),制定有形有象的纲常名教来治理人民,因此必须符合自然,使名教和自然相统一。只有符合自然,名教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发挥出来。

按照王弼的本末理论,“本在无为”(《老子注》第三十八章),“本”是“无为”,“末”是“无不为”。“无为”是顺应自然的意思,是指自然的一面,“无不为”是讲人的主观作用,相应地指名教的一面。“无为而无不为”,是说自然和名教统一,把握自然,才能真正发挥名教的作用,才能自觉地维护名教的要求。王弼说,“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老子注》第二十三章),人们对任何事情都应该采取顺应自然的“无为”的态度。从哲学上看,这种“无为论”,一方面由于强调要符合事物的本性而有其合理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不强调或不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包含了消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