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名教害人不浅

名教害人不浅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卓吾认为,要成就大事的人,必然要摈弃顾虑,这样才能成功。人们说他贪图虚名又好色,当年在鲁国的时候,鲁国国君想任用他为大将率兵攻打齐国,但他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又担心吴起不会尽心尽力。反之,真正计较后患的人,却不愿意做大事。这种人以庄子为代表。而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正在于儒家名教学说的拖累。所以,正像李卓吾说的,名教最后倒成了束缚,害人不浅。

19.名教害人不浅

原文

李卓吾曰:“成大功者,必不顾后患,故功无不成。www.guayunfan.com商君之于秦,吴起之于楚是已。而儒者皆欲之。不知天下之大功,果可以顾后患之心成之乎?否也。顾后患者,必不肯成天下之大功,庄周之徒是已。是以宁为曳尾之龟,而不肯受千金之币;宁为濠上之乐,而不肯任楚国之忧。而儒者皆欲之。于是乎又有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不知天下事果可择其名实俱利者而兼得之乎?此无他,名教累之也。以故瞻前虑后,左顾右盼,自己既无一定之学术,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卓老此论甚快。余考忧民忧君二语,出范希文《岳阳楼记》。在希文言之,犹是情境相迫,程、朱以后,遂据为儒家铺面,出不成其出,处不成其处,正谚所谓“骑两头马”者是也。其误学术、事功不浅,故录其说著于篇。

——《名教之累》

这一段引自明代思想家李贽(字卓吾)的话,说明儒家学者为名教所累,结果一事无成的道理。

李卓吾认为,要成就大事的人,必然要摈弃顾虑,这样才能成功。在秦国进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的商鞅,史书上说他是寡恩刻薄之人,意思是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事情做得很绝。而在楚国变法的吴起,他在道德上也常常被人指责。人们说他贪图虚名又好色,当年在鲁国的时候,鲁国国君想任用他为大将率兵攻打齐国,但他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又担心吴起不会尽心尽力。吴起听说后,便把自己的妻子杀了,以表明自己的诚意。虽然道德上不怎么样,但他一战大败齐国,魏文侯任用他为将,他几年间为魏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打败秦国,占领了秦国西河之地。后到了楚国,他又施行变法,短时间内极大增强了楚国的实力。

他们都是做大事不计后患的例子。反之,真正计较后患的人,却不愿意做大事。这种人以庄子为代表。楚王派了两位使者去找他,说愿意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庄子问两位使者,听说你们国君有一只上千年的乌龟,平时放在装饰得非常精美的匣子里,是真的吗?使者回答,是啊。他又接着问,那你们想想看,那只乌龟是愿意摇着尾巴在烂泥塘里爬呢,还是宁愿待在楚王给他建的华丽的宫殿里?使者回答,它肯定愿意待在烂泥塘里。于是,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告诉大王,说我老庄就喜欢待在烂泥塘里。

不过,儒家学者却不一样,儒家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儒家学者是很入世的,他们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想要庄子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那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卓吾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道天下的事情果真可以名利双收吗?很难。而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正在于儒家名教学说的拖累。所以,做起事情来往往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自己本来就没有足够的知识,怎么能指望以后会成就大事呢?

张燧很认同他的这种观点,不过他同时指出,范仲淹当时说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全句是这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2017-02-19 下之乐而乐欤!”这其实说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是要造福苍生之后自己才乐。范仲淹一生坎坷,但始终没有忘记为百姓造福,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所以,张燧说,范仲淹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可惜的是,后代的儒家学者们却把这句话当成了门面讲究,当成自己政治进退的根据,于是,正如李贽所说,他们“骑两头马”。

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回家闲居又惶惶终日,闲不下来。到最后,学术上没有成就,事功也做不成,庸庸碌碌地就靠当官混饭吃。

所以,正像李卓吾说的,名教最后倒成了束缚,害人不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