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题文照应,表里如一

题文照应,表里如一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就产生了题文照应、表里如一的问题。此文是题文照应的典范篇章。针对国民党亲日派头子汪精卫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的投降卖国协定,以及其他卖国勾当,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作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著名讲演。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线索清晰;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相互照应,表里如一;文章的前文与后文,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题文照应,说的是文章题目与内容之间要相互关照,要紧密围绕文章标题做文章。议论类文章、记叙类文章、应用类文章等更应讲究题文照应的艺术。在相对意义上来说,文章标题可以看作是文章的形式,是表;文章正文是文章的内容,是里。于是,就产生了题文照应、表里如一的问题。

毛泽东的题文照应艺术堪称一流,他的文章都具备题文照应、表里如一的特色。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是1929年12月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所写的决议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对红军中的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宝贵经验做出了科学总结。此文是题文照应的典范篇章。

毛泽东在文章开头指出:红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革命给予红四军的任务是担负不起来的。[4]这是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的照应。随后,毛泽东列举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逐一地具体分析了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指出了它们的主要来源,并且对应地提出了各自的纠正方法。应该说,此文从头至尾,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紧扣“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个鲜明的主题,的确是题文照应、表里如一、浑然一体的一篇好文章。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是毛泽东为延安民众1940年2月1日举行的讨汪大会起草的通电。针对国民党亲日派头子汪精卫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的投降卖国协定,以及其他卖国勾当,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作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著名讲演。演讲结束后,带着对汪精卫卖国行为的满腔怒火和维护民族团结、坚决抗日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毛泽东奋笔疾书,起草了这篇通电。

毛泽东在开头写道:

二月一日延安举行讨汪大会,会场义愤激昂,一致决议声讨汪精卫之卖国投降,拥护抗战到底。为挽救时局危机争取抗战胜利起见,谨陈救国大计十端,愿国民政府、各党各派、抗战将士、全国同胞采纳而实行之。[5]

这开头一段,上来就与文章标题相互呼应。毛泽东将文章产生的起因和目的,文章要阐明的核心思想说得清楚明了。同时,对会场氛围的描写,还渲染了一种与文章内容和谐一致的讨伐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力量。

接着,毛泽东带着激昂的情绪,本着有理、有力、有节原则,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陈述了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曰全国讨汪;二曰加紧团结;三曰厉行宪政;四曰制止摩擦;五曰保护青年;六曰援助前线;七曰取缔特务机关;八曰取缔贪官污吏;九曰实行《总理遗嘱》;十曰实行三民主义。文章正文与标题也采用了相互照应的写法。

在文章结尾处,毛泽东指出:

凡此十端,皆救国之大计,抗日之要图。当此敌人谋我愈急,汪逆极端猖獗之时,心所谓危,不敢不告。倘蒙采纳施行,抗战甚幸,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甚幸。迫切陈词,愿闻明教。[6]

这既是对正文的收束归纳,也是对文章开头的一种照应。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再次强调了文章主题,增强了文章整体的力度,宣泄了毛泽东内心深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懑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过渡和呼应手段,维护文章内容的和谐统一及其整体结构以及严密性与完整性方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经典范例。此文以“一”“二”“三”“四”序号为标志,将全文清晰明了地划为四个层次。相邻层次之间层层有过渡,开头与结尾之间相互呼应,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如同纽带和桥梁,将文章前后按照一定关系牢固地凝聚在一起,既保证了各层次分割清楚,意义完整;又使通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连贯,衔接紧密,气势通达,读起来似行云流水般畅快自然。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线索清晰;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相互照应,表里如一;文章的前文与后文,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这样恰当的过渡艺术与得体的照应手法,就把文章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阅读这样的文章,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吗?

毛泽东文章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说,每一篇文章结构都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精心筹划的结晶,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毛泽东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作者在文章结构上是否投入精力认真揣摩,安排得是否巧妙精美,对文章的表达效果至关重要。文章结构既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又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然而,一篇文章到底如何设计结构,应当由作者根据不同体裁表达的需要,通过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安排来实现。也就是说,不同体裁的文章,同样体裁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其结构可以互有异同;即便是同一种题材的文章,其结构也完全可以有异有同。只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性,适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臆造,文章结构领域充满着作者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211页。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216—1217页。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505—1506页。

[4]参见《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85—95页。

[5]《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721页。

[6]《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7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