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重要的是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以创新的自由天地。教师利用作文题目,给学生创造想像的空间,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产生平时所没有的活跃。启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经验和思路,让他们对生活产生新的感受。春天,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忠于生活、再现自然的室外作文活动。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保燕

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强调了读书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长期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强调写真人真事。而如何写真人真事,就有个创新问题。

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所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而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涉及的就是创新思维。文章若要有新意,就得选材新、立意新、手法新、语言新,一句话,作文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因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维的广阔心理领域里,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因而也最富有生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或者能够以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就应该视作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说写作的产品——文章,就是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的话,那么有新意的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主体给创新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因为创新思维在人的文章生成过程中,对文章主题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起着决定作用。

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不断超越自我,体会创造的乐趣,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呢?重要的是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以创新的自由天地。

一、在写作中给学生以想像的自由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不同的人看圆月,然后问他们月亮像什么?结果:工人认为月亮像螺丝帽;农民认为月亮像大饼;小孩子认为月亮像气球。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对事物的看法也自然会不同。教师如果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只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而不引导他们去自由的想像,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没有生命力,别人读起来自然也就会味同嚼蜡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对写作失去兴趣,何谈写作的创新呢?

针对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即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使学生的创造欲望有充足的动力,这就是想像。教师利用作文题目,给学生创造想像的空间,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产生平时所没有的活跃。比如,用录音机播放一曲关于春天的乐曲,让学生仔细聆听,用心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展示给他们的春天的景象,这样的写作训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具有个性的耳朵去听,用自己具有个性的心灵去体味、去感悟,他们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像,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写出的作文每一篇都有学生的真实感受,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显示出一点“新”来。

二、在写作中给学生以展示个性的自由

我们不应该提倡写作的矫揉造作、乔装粉饰,甚至为了符合标准而削足适履。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要求每个写作者都依照命题者的规范矫饰,甚至扭曲、抹杀自己的个性,那么,我们的作文就永远不可能是富有个性意义的创作,而只能是同一种规程制约下的技术加工。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托马斯·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态度面对着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走自己的道路”。人的情感就是“特有的独立的态度”,就是“本性和力量”。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世界是多元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应该是多元的。在写作时,应该允许写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作探索性和独立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写作者的认识个性,激发写作者的认识创造才能。

比如,让学生自己选题写一篇小论文,因为选题的自由,使得学生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事实上,今天的学生的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喜欢听音乐的,可以从乐曲中找到题目;喜欢集邮的,可以到自己的集邮中找到题材;喜欢吃零食的,可以从饮食文化和食品的包装艺术中寻求灵感……甚至于自然科学,高中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已经形成,那更是一个十分宽阔的领域……

选题自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知识背景中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次,我以一位外国人的话:“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与同一时期的外国小说比较,成就不高。”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班里的一位学生拿清朝的《红楼梦》与日本同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比较。他写到:从人物的刻画来讲,《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而且所刻画的人物各具特色:林黛玉的忧郁、薛宝钗的含蓄、王熙凤的泼辣、史湘云的胸无城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刻画与之相比,则显得单一多了;从场景描写上来看,《红楼梦》中的场景描写极尽铺张之能事,场面之大、陈设之豪华,远非《源氏物语》所能比拟的;从情节上来讲,《红楼梦》的情节曲折、复杂,而《源氏物语》的情节则显得过于简单。通过这些对比,这位学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明清时的小说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外国小说的成就可见,学生的阅读面和兴趣都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就会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诞生。

三、在写作中给学生以感受生活的自由

生活是写作之源,在生活的河流中,学生有初试深浅的体验,有小试牛刀的回味,有喜怒哀乐的宣泄,有酸甜苦辣的写真,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宣泄真情,可以描写人情,可以形容世故,一旦让这些可贵的生活信息以它清新自然的面目走进作文,就是一道原汁原味的“土豆烧牛肉”,课内老师教学生添加技巧一匙,文采二钱,主题三分,扑面而来的自然是满鼻喷香,食之自然会余味无穷。但对于不同的个性来说,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会有不同,而正是在这些不同中隐含着创新的种子和胚芽,表现出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启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经验和思路,让他们对生活产生新的感受。春天,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忠于生活、再现自然的室外作文活动。先给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懂得“朴素即美”,作好放开感官、敞开心怀去感受事物的心理准备。然后,带领学生去湖边,让学生去感受春光,沐浴春风,描绘春色,不用空洞的想像和华丽的辞藻,只需细心的观察和真切的描摹。须知,作文之新也好,做人之新也好,首先需要的就是这“细心的观察和真切的描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感受生活的自由天地,让学生自由地畅游在生活的海洋里。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味盲从,人云亦云,缺乏个性,难以写出见解独到,深刻透辟的佳作。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所以,写作教学必须使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样才会写出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日,有了创新,才算得上建立了完善的认知结构。只有给学生以创新的自由天地,才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