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无,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常无,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常无,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近有陶紹學依本書後文“常無欲,可名於小”,謂“無欲”、“有欲”仍應連讀。原无欲、有欲,亦如无名、有名,皆老子常用之特定名詞,不可分割。……據此,可知古本此文已有參差。敦煌景龍三年鈔本“其”作“所”;“所”字恐有來歷。

常无,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馬敍倫曰:詳此二句,王弼、孫盛之徒並以“無欲”、“有欲”爲句;司馬光、王安石、范應元諸家,則並以“無”字、“有”字爲句。近有陶紹學依本書後文“常無欲,可名於小”,謂“無欲”、“有欲”仍應連讀。易順鼎則依《莊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無有”,謂《莊子》已以“無”字、“有”字爲句。倫校二説,竊從易也。

張松如曰:帛書甲乙本俱作“恒无欲也”,“恒有欲也”,“欲”字顯然不得屬下。原无欲、有欲,亦如无名、有名,皆老子常用之特定名詞,不可分割。……至於《莊子·天子篇》“建之以常无有”,諸家並引此以爲證,不知莊子“无有”二字用爲連語,亦不可分割。

盧育三曰:“常无欲,以觀其妙”,於老子思想,尚可説得通;“常有欲,以觀其徼”則説不通。……雖然帛書《老子》爲目前最古的抄本,有很大的校勘價值,但不能視爲定本;而且其他諸本二“欲”後均無“也”字,似不當從。

楊丙安曰:這兩句有兩種讀法。……王《注》……言无事无爲,可以體察“道”生萬物的深微玄奥;而有事有爲,則需體察“道”終萬物之邊際。……當並存以資參較爲善。

高明曰:今從帛書甲、乙本勘校,……足證王弼、孫盛在“欲”字下斷句不誤,宋人倡以“無”字“有”字爲句不確,易、馬二氏之説,皆不可信。

案:嚴遵《指歸》曰:“無欲者,望無望,謂無欲之人,復其性命之本也。且有欲之人……。”河上《注》曰:“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常有欲之人……。”皆以“無欲”“有欲”斷句,與帛書合;此蓋兩漢之讀法也。其後王弼、孫盛及陶方琦等皆從之。宋以後學者另闢新説,以“常無”“常有”爲句,司馬光創之在先,從之者有王安石、范應元、易順鼎、馬敍倫及高亨等諸家。二説雖皆可通,然以前説爲古耳。

二案:帛書二本“觀其徼”並作“以觀其所噭”,“其”下有“所”字,“徼”作“噭”。河上《注》曰:“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蓋河上本正文亦有“所”字,與帛書相合。“噭”作歸趣、歸終、歸宿解,則“所”字不可缺。帛書兩本咸有此字,可證古本既已如此,而河上公説當是古義。今賴帛書,可知河上説淵源之久遠。王《注》曰:“徼,歸終也……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王氏去漢不遠,猶能維持古義,惟王本已缺“所”字,蓋傳鈔者所奪耳。

三案:嚴遵《指歸》曰:“且有欲之人,貪逐境物,亡其坦夷之道,但見邊小之繳,迷而不反,喪失真元。”蓋嚴本正文無“所”字,與帛書不同。據此,可知古本此文已有參差。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陳景元曰:“大道邊有小路曰徼。”諸説皆來自《指歸》,皆從無“所”字説解。敦煌景龍三年鈔本“其”作“所”;“所”字恐有來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