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_儒家思想经典一百句乐(yuè)就是快乐。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乐由中出,故静。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礼记·乐记》

释义:

乐(yuè)就是快乐。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君子由人的天性出发来和谐他们的意志,广为推行“乐”来完成他们(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则使民众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点题:

乐教是儒家实现以德治国目标的良策。孔子及其弟子认为,追求道德完美,可以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以雅乐施于教化,善化人心,克服人德性中的偏颇之处,从而成为达到完美道德境界的有效良途。《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孝经》讲乐教的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治国。”乐教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积极作用,这种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链接:

《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延伸悦读:

《礼记》四十九篇相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论文集,其中的一篇《乐记》是我国最早讨论音乐思想的著作。在《乐记》里,儒家认为“乐”的“政治”功能包括教化、推行王道和观察现实政治,其现实的效果就是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它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

1.乐为心声。《乐记》从儒家的心性之学直接切入,认为乐可以转化心性,是人的心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2.声、音、乐三分。《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通伦理者也。”

今天讲的音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儒家认为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情动于中”产生的声音叫“声”;第二个层次是经过艺术处理,具有审美情趣,所谓“音”;最高者是“乐”,因为它体现了道德的教化,和儒家“五常”的伦理基础相联系。这三个层次反映了人不同的修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乐记》中还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3.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4.音乐与心术的关系。“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逆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就像地域的不同产生了秦腔和吴侬软语,不同的内心世界也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从小喜欢听交响乐和听摇滚乐的小孩子肯定也会不同。

5.声音之道与政通。上古的帝王到天下巡视特别注重倾听各地的民歌。如果听到的全是哀怨的曲子,说明为政十分糟糕;如果老百姓唱的歌都十分愉悦、幸福,说明此地政通人和;如果发现有内容纯正、对人的身心有益的曲子,便记下来带到朝廷。《吕览·适音》:“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知其主矣。”

6.以道制欲。“乐”的作用不是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要合于道,感动人的善心,起到教化的功能。儒家认为:“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7.托于音以论教。“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8.亡国之音。《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纣王喜欢听靡靡之音。《乐记》里讲:“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所以执政者千万不要小看音乐的作用,它虽然是隐性的,但也是强大的。

9.礼外乐内。儒家思想的目标是培养表里如一、身心和谐的“君子”。“礼”是解决行为规范的,而“乐”是解决“礼”的根源问题。我们在创建和谐社会,如果我们的心不和谐,这世界又怎么能和谐呢?心怎样达到和谐?儒家主张“和音雅乐”。

10.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既懂礼、又懂乐才算是有德之人,才能算作君子。

从根本上说,《乐记》里所陈述的这套音乐审美理论,由于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而与一般的声乐赏析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一定的政治关怀和伦理修养,一味模仿创制或者试图欣赏儒家心目中的“乐音”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认同接受儒家的政治情怀,有了相当的儒学思想“前见”,才能品味出其中苦心孤诣的政治教化与政治象征意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