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藏书文化研究

推动藏书文化研究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一阁又举办了第三届天一阁藏书文化节。藏书文化是其他诸种文化形成一定规模后产生的。藏书文化是人类文化之花。如果偏离了藏书、偏离了藏书文化的方向,必将对天一阁的发展带来损害。中国的藏书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虞浩旭(天一阁博物馆馆长) 王雪霞(《藏书报》记者)

2006年11月,为纪念天一阁建阁440周年、主人范钦诞辰500周年,天一阁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岁末年初,本报记者专访了虞浩旭馆长。

关于藏书文化

王:虞馆长,您好!2006年是天一阁主人范钦诞辰500周年,天一阁建阁440周年。天一阁又举办了第三届天一阁藏书文化节。而此次活动也格外隆重,我们一直关注到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藏书文化”,而您也一直致力于藏书文化的研究,对于“藏书文化”,我们该做怎样的理解?在当前它又有什么样的内涵?

虞: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文明的反映。人类的文明史由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组成。在诸种文化中,有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是藏书。图书的搜集、鉴定、校勘、品赏、典藏、管理、借阅,以及题跋、评点、收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了藏书文化。藏书文化是其他诸种文化形成一定规模后产生的。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又是文化发展的阶梯。藏书文化源自于其他诸种文化,又是诸种文化总和的反映。藏书文化的形成,说明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藏书文化是人类文化之花。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今天,对于“藏书文化”,我们要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即爱书、读书、藏书、护书、著书、崇尚文明、追求文化、传播知识的精神。

王:天一阁创建于明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在中国藏书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它起着怎样的作用?

虞:清乾隆帝时,国力强盛,为标榜文治,粉饰太平,笼络士人,加强思想控制,开“四库”馆,纂修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四库全书》。在纂修过程中,随着征书工作的开展,乾隆对天一阁认识逐渐深入,最终把天一阁树立为中国藏书史上的样板,使天一阁的建筑和管理成为一种模式,对中国私家藏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建设营制。由于皇家的推崇,私家更群起效仿,盛极一时。如浙江卢址之抱经楼、薛福成之文选楼、吴引孙之测海楼,以及黄氏五桂楼、郑氏敬业堂、林氏近性楼、甘氏津逮楼等,或全盘模仿,或吸取天一阁的营建理念,程度不一而已。其次是管理制度。社会的动乱和家族的衰落,都会给私人藏书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公私藏书均遭厄运。天一阁之所以巍然独存,同它的严格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天一阁藏书的管理模式,曾在公私藏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借鉴、运用,特别是阮元对于天一阁藏书管理经验的推广,使得范氏的家族行为升华为一种藏书的管理理论,从而载入中国藏书史。

天一阁从私家藏书楼到博物馆

王:天一阁从一个私家藏书楼保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这其中的改变意味着什么?

虞:在近代中国,随着近代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私藏、秘藏观渐为藏书家所唾弃,尤其在公共藏书成为近代藏书文化发展的主流时,化私为公已为不少藏书家和学者所认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使私家藏书难以为继,借助社会、国家的力量保全藏书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这进一步加速了私藏、秘藏转为公藏的进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藏转变,艰难地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当然,天一阁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公藏单位,它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文物收藏机构的性质,而不是普通的公共图书馆。天一阁作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作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它承担的使命是展示、传承、弘扬中国藏书文化,这就是最大的改变。

王:从您个人讲,更喜欢将天一阁称为“藏书楼”还是“博物馆”,为什么?那天一阁现在是个怎样性质的机构,图书馆、旅游景区、研究机构还是什么?准确定位应该是什么?

虞: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我们围绕这座藏书楼,把它发展成了一个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而不是图书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图书馆强调藏书,强调流通,强调普及,而博物馆强调收藏,强调研究,强调维护,强调展示,强调供人参观。现在的天一阁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天一阁了,它从占地1000余平方米发展到2.6万平方米,藏书从1.3万卷发展到30万卷,还收藏有4000余幅字画、4000余通碑帖及大量的金石碑刻、瓷器文物等,所以我们把它定位于博物馆,定位于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

王:今年天一阁藏书首次向公众开放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藏书楼其社会功效的扩大,您是怎样看待的?天一阁有什么样的举措?

虞:为了迎接藏书文化节,我们加强了对藏品的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展示工作,“书香天一”系列出版计划顺利实施,首批成果及时问世,阁藏古籍再次展出,标志着天一阁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天一阁以所藏文献闻名于世,发挥文献藏以致用的目的,实现资源共享,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这也是私人藏书楼和藏书文化博物馆的区别。天一阁还将加大对阁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通过点校出版、影印出版,特别是数字化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于天一阁文献的需求。

天一阁的未来

王:您年届不惑,但却被大家公认为天一阁的“老人”,从古籍研究部主任、副馆长到馆长,您在这里工作了多少年?目睹了天一阁的发展,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什么让您决心扎根在这里?

虞:说来惭愧,我在天一阁工作才12年,与有440年历史的天一阁相比,很短很短。在天一阁工作很幸福,终日与书为伴,感染了一点书香气息。在天一阁工作的最大感受是天一阁能够保存至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与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天一阁,没有传承就没有天一阁。另一点感受就是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它是以书为核心的,即使在今天天一阁发展成了博物馆,它也是以藏书、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如果偏离了藏书、偏离了藏书文化的方向,必将对天一阁的发展带来损害。天一阁是一座宝藏,以前我们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过分强调保护,忽视了合理利用。天一阁这座宝库的挖掘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做,希望在自己的任内能开一个好头。

王:我们也看到以天一阁为首发起藏书楼“申遗”,这意味着什么?同时,现在又建立了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活动中心,准备主要开展些什么样的活动?藏书楼和藏书楼之间您认为应该怎样互动发展?

虞: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藏书文化,为中国、为世界留下来的典籍,数量之多,门类之繁,涵盖的时空之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是文明古国最具体、最形象、最生动的象征。中国的藏书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藏书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作为藏书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中国的藏书楼已经不多了。如何保护好现存藏书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话题,通过联合申遗,可以使各界引起对中国藏书楼保护问题的重视,从而促进对中国藏书楼的保护。成立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其目的也在于加强联系、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共同为藏书楼的保护开发利用作出努力。最近常熟铁琴铜剑楼举行了恢复修缮工程奠基仪式,这是中国藏书楼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显示了藏书楼保护的良好势头。

王:对于天一阁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思路?对于藏书文化的传承,您又有怎样的看法?

虞:今年是天一阁建阁440周年,也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诞辰500周年。以“双纪念”活动为契机,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方向,找准定位,从藏书楼的性质出发,从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出发,从天一阁在中国藏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收藏文献资源的特色出发,从天一阁的现有人才和研究基础出发,从作为中国唯一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出人才、出成果、上档次、上台阶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四个中心”建设的新目标,即把天一阁建设成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中心、中国藏书文化的研究中心、中外藏书文化展示交流中心、中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中心,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一流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对于文化的追求不会变,对于文明的尊重不会变,而且会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播,所以藏书文化的传承不会变,藏书文化的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王:您以前说过天一阁不仅要做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领头羊,还将在世界藏书文化研究和古代藏书楼保护上起积极作用,怎么理解?

虞:连续多次成功举办以藏书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以藏书文化研究为宗旨的《天一阁文丛》的连续出版和今年中国社科院中国藏书文化研究基地在天一阁的揭牌,标志着天一阁在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组织、推动工作和她自身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中国藏书文化研究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天一阁的品牌优势,做好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组织、推动工作,准备为中国的藏书文化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已与日本、韩国等历史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的藏书楼加强了联系,进行了一些交流,我们还正在与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文明古国的古代藏书楼加强联系,以寻求共同保护古代文明载体——藏书楼。我想我们会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藏书报·书界人物》2007年1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