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公庙三记

周公庙三记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刚刚在周公庙景区的会议室坐定,就收到一沓厚厚的书。先周历史演义、周公庙历史密码、时代周道、历代文人咏岐山,等等。全球周公后裔联谊总会封给他一个头衔——当代周文化传播带头人。走出周公庙大门,粗壮的唐槐下,坐着几位游客。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周公是元圣,他的庙无疑就是圣地。事业、后代、健康,人生的三件大事,来周公庙都可以解决。周三公殿即将看完的时候,起风了。碑文记录的大多是清代以来屡次重修周公庙的详情。

燕 窝

刚刚在周公庙景区的会议室坐定,就收到一沓厚厚的书。先周历史演义、周公庙历史密码、时代周道、历代文人咏岐山,等等。作者有官员、退休的古稀老人、青年教师。坐拥这些用心血写成的精神产品和研究成果,我来自十三朝古都的惯性自豪,一下子土崩瓦解。

凤鸣之地,文化之源,想必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周公遗风吧。

就在周文化座谈会开始前,收到一张名片。才知道,这位一直跟随着采风队伍,戴着眼镜、气宇轩昂的人叫杨慧敏,是周公庙景区的“头”。令我略感惊讶的是,这张淡黄色底纹的名片背面,赫然印着六句话:“文王之都;武王故里;三公之邑;文化之源;圆梦之乡;神仙祖庭。”

二十四个字,字字如金。他坐在我们面前,逐一诠释,思接千载。研究之深、底蕴之厚、境界之高,令人刮目。评析周代井田制的作用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以墙为板,比画着,浑身洋溢的激情和魅力,感染了所有的人。我眼前的他,仿佛不是一个官员,分明是著名学者、教授。

也许,只有在这块飘风自南的风水宝地,才会培养出这样令人尊敬的学者型官员。

课间休息,无意间翻到一本全球周公后裔联谊总会会刊,封面人物竟然就是杨慧敏主任,整个页面就是一张脸部特写。面部微侧,微笑,一双睿智的目光,平视前方,坚定而执著。看了封面人物介绍,才知道,攻读先秦史专业的他,在周公庙工作仅一年,却寻访老人抢救了失传的祈子歌,在三月庙会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免票深得人心,他潜心研究周文化并带头宣讲……全球周公后裔联谊总会封给他一个头衔——当代周文化传播带头人。

“传播”这个词,我喜欢。有了它,这里可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大基地,成为中华周文化一个标志性亮点。

讲座结束,去附近的民俗村用餐。走出周公庙大门,粗壮的唐槐下,坐着几位游客。见出来了一拨人,立即问道:里面有啥?好看不?

还回味着杨主任精彩讲座、心潮澎湃的我,竟然无从答起。游客的太阳镜遮了大半个脸,我看不清他们的眼。心里愤愤然:在老祖宗的庙前,居然用了“好看”这个轻佻的词,居然是来寻找好看的!

转而一想,在博大精深的周文化面前,自己不也是门外汉么。

这一课,太及时了。

盛夏的午后,阳光浓烈,是一天中游客最少的时候。我踩着一地静谧,独自参观周三公殿。站在一块块展版前,周公敬天保民、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平叛三监的丰功伟绩,一一再现。我仿佛看见,在整装待发的大军面前,他高亢激昂地宣读着《牧誓》。耳边传来了牧野之战霍霍拼杀的声音。

周公吐哺、玩物丧志、画地为牢,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也从故事中走出来,一一走进成语词典里,走进我的心里。

周公早已作古。然而一个伟大的人物,死也是另一种生。他不仅活在史册上,更活在百姓的心里。3000多年的漫漫时光里,他一直护佑着世人。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周公是元圣,他的庙无疑就是圣地。每年三月古庙会,家家都来朝圣。

他们深信,周公庙有三灵:算卦灵,解决人心的困惑,确定人生或事业的方向;求子灵。能让生命代代延续,还可以寄养多病或不听话的孩子;治病灵。当地有摸玄武玉像可治百病的传说。事业、后代、健康,人生的三件大事,来周公庙都可以解决。

周公不仅把他的德才奉献给国家,实现了灭商兴周的梦想,更把他能给予的人间幸福,赐予所有的人。

元圣之人,圆梦之地,能不让老百姓趋之若鹜,顶礼膜拜?

想起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的一句话:“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三公殿即将看完的时候,起风了。一股细微而疾劲的风,裹挟着地面零星的甘棠落叶,在殿门外低低旋转。我凝视着风。渐渐发现,风不仅从南来,还有东西。四方对流,一圈一圈,竟旋成了一个圆。

它是否要告诉我:这儿可是中华文化的圆心哟!

走出周三公殿,二胡曲从润德泉方向飘来。踏着悠扬吟婉的乐曲向前,眼前出现一座古朴的九脊歇山式建筑,是建于清咸丰年间碑亭。亭里静默矗立着几十块碑石。我仰头欣赏房顶考究的脊饰,拍下了坐于莲花之中憨态可掬的裸童,便耐心细辨碑石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碑文记录的大多是清代以来屡次重修周公庙的详情。还了解到此建筑原有东西两亭,雕着二龙戏珠等图案的铁旗杆曾高高屹立。现仅存眼前的一亭、数碑。

怪不得第一眼看见这座亭子时,感觉它有些孤单呢。

建筑敌不过岁月,扛不过世事。人的生命也一样。

幸亏有文字。

它以甲骨的质地,以青铜的姿势,以刀刻的锐利,穿透漫漫时空,将千古连在了一起,将血脉连在了一起。人类找到了从前,才能够更好地向前。

景区古木森森,大多数都挂着陕西古树名木的红色小牌子,就像红色的项链。树形或笔直入天,或虬枝曲折,千姿百态。它们蓬勃着西周的历史,静默着一身周公的故事。任由延绵的苔藓在身上恣意,任由各色小虫子来回攀爬。

印象最深的树有两棵。一棵死而不倒,一棵倒而不死。

在景区会议室门外,看到那棵奇特的树,叫不上名字。粗壮古朴的沧桑感,不枝不蔓的树型一下子吸引了我。树身纹理硬朗苍深,树叶葱茂但不张扬,我猜想它一定有资历有故事。好奇地走近,发现树身上挂着牌子,名称竟是紫藤。心下诧异,紧接着看到底下还有一行小字:唐柏已枯,紫藤缠绕,形成一景“藤缠柏”。

原来是树的身、藤的叶。仔细一看,藤和树从根部就紧紧相依,树有多高,藤就有多高。藤把绿色献给树,树把高度带给藤。

生命,以这种形式呈现,延续,是不是,在冥冥之中应验了姜嫄的母仪天下、应验了周文化的代代传承?用这样的生命形式,来昭示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另一棵曰桑树,就在太公殿旁的路边。不知是被大风所伤,还是雷电打击,整个树身卧倒在地。然而就在它倒下去的身上,生出枝丫,枝丫又各成一树。仿佛一位仰面躺着的树母亲,怀抱着一棵棵树孩子。

很多人在这棵树前驻足,惊叹、拍照。我仔细看了看,树身虽倒,但庞大根系的几处分支还与它紧紧相连。所以,才重生了如此独特的风景。

站在这样一棵树前,才知道什么叫根深蒂固,什么叫死而复生,什么叫横生诗意。

岐山籍的著名作家徐岳老师已在景区小住了半个月,会议室隔壁就是他的住处。掀开门帘进去,人不在。桌上摊开着一个天蓝色的硬夹,夹着一沓纸。走近一看,欣喜不已:纸上正卧着那棵横生的桑树!他用白描的手法,将景区这些独特的树一一留在纸上。我喜欢的桑树和缠着紫藤的唐柏,都在画面上。

看来,对于美,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相通的。

而这样的美,无疑来源于根。来源于这方三公之邑的厚土。

2014年8月18日周公庙采风作品

(燕窝,原名袁国燕,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职工作协理事,西安碑林区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3部,长篇纪实文学1部,获第五届冰心文学优秀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