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登三峰山记

登三峰山记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时看三峰山,山顶树木葱茏,曾幻想登上山顶,凭高眺望,可将东南西北之景,一眼阅尽,但遗憾地终未实现。春节时,和家人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三峰山,也算了了一个夙愿。三峰山,是三座山峰相拥而簇形成的一道独特的山景。人们根据山形故称为三峰山。没有公园的城市是不完美的城市,三峰山,天然的山,野趣的山,完全可以建成集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山顶公园。假以时日,投入资金,三峰山顶会成为一座有特色的公园。

登三峰山记

站在老家的门口,可观山——三峰山;可赏水——信江水。依稀还可寻觅始于唐代的城墙残迹。

旅游,是出门远行看风景;而居于家中可一览山水,毋需半文,实乃幸事。儿时看三峰山,山顶树木葱茏,曾幻想登上山顶,凭高眺望,可将东南西北之景,一眼阅尽,但遗憾地终未实现。前些年,市政府将山顶辟为“象山公园”,盖因山脚下,宋时教育家、理学家陆象山曾在此讲学,故而以“象山”名之。古时的书院,现为市里的中学。公园和文化结合,就多了一种元素,人们也多了一分情愫。春节时,和家人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三峰山,也算了了一个夙愿。

三峰山,是三座山峰相拥而簇形成的一道独特的山景。人们根据山形故称为三峰山。其实,远不止三座山,而是连绵起伏,直接天际。不远处,还有仙桥等景点,都属丹霞地貌

沿山并没有很多的人为痕迹,保持了一种自然野趣。只是从原来的106地质大队宿舍区,新凿了一条登山之路。沿着这条山道,缓缓前行,熟悉的家乡风光,熟悉的乡音,时不时还碰到熟悉的人。天高气爽,人多热闹,时不时歇息一下,爬山也就不觉累了。

站在半山腰,市区的整体轮廓就清晰地展露出来了。东边的电厂,硕大的烟囱冒着淡淡青烟,200余米的高度为本省之最了;东北边,是铜冶炼厂,厂区隐约可见,厂里的宾馆是高层,直耸云天;西是浙赣铁路大桥,俗称“大洋桥”。西南是工业园区,许多厂房建于此,和冶炼厂,电厂,化肥厂等中央、省市企业一起,筑起了家乡的工业平台。信江大桥连接市区南北,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经过美化,依然风采不减。凭借央企,省企,市企和民办工业,家乡坐上了全省财政收入第一的宝座,傲视群雄。这也使游子们有了点面子,谈起家乡来,神采飞扬。

望着大桥,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没有大桥,两岸来往,一靠西门外的浮桥,二靠东门的木船摆渡。中学读书时,常走浮桥,有时也搭汽车轮渡。下放时,有一年汛期,信江水涨,浮桥拆了,夜晚从下放的地方徒步回家,来到江边,没有了浮桥,遥看对岸灯火通明,却有家归不得,只得悻悻返回知青点。往事如烟,所幸今天,这样的事情一去不复了。

家乡总是美的,因为那是熟悉的风景。它的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却津津乐道。甚至它的远景规划,尽管还停留在蓝图上,人们也兴奋不已,爱家乡,人之常情。

信江滨水地带,已全面绿化,并建好了滨水广场。沿320老国道,将建一片高层住宅。若干年后,信江之南将会更加城市化,成为新的城区了。

山上近乎于红色的泥土,被人们踩出了一条硬实的小道,沿小径而行,两旁是松树,时而可见山涧的修竹。备战仓库,原先是个神秘的地方,现在居高临下,一眼洞穿了。山涧里,相思树翠绿,红红的相思豆,密布树枝。小路被山岩阻隔,时断时续,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终于来到山顶。

山顶真开阔啊,而且大部分地方很平,这是上山之前没有想到的。山顶,空气清爽。“山高人为峰”,一切都在我们的脚下了。宝塔形的电视发射塔立在半山腰,站在崖边,可探窥,却又有点小心翼翼。极目远眺,大家指指点点,谈经论道,是画家乡的山水,还是设计家乡的未来?

返回时,走的是另一条路,沿途可见山顶“双坞”,那里古时原本是清泉喷涌,东边的是“飞雪”,西边的是“喷珠”。现亦可见清澈泉水。附近松林里,还辟了个小型休闲之地,备有石凳圆桌,供人休息。山上有明宰相夏言建草堂,有宋名士徐绍曾在此读书的传说。

太阳光从树隙中洒来,斑斑点点,映在人身。人在树荫间,一种沁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山道边,还有古寺庙残址,不知何时能有香火?

三峰山辟为象山公园却是“养在山顶人不识”,其实是个好地方啊!

公园,城市的绿肺。

没有公园的城市是不完美的城市,三峰山,天然的山,野趣的山,完全可以建成集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山顶公园。假以时日,投入资金,三峰山顶会成为一座有特色的公园。

游毕三峰山,题诗留念:

三峰品峙巍城南,

一河碧水山前淌。

巅顶双坞齐飞珠,

崖下草堂书声琅。

秉天承地孕精华,

承转回合妙文章。

千年城廓溢生机,

风月旖旎漫天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