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登泰山记》“义理”何在

《登泰山记》“义理”何在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每当说到清代的文学流派中的道德文章时,往往是首推“桐城派”,“桐城派”集大成者又首推姚鼐,姚鼐的代表作则首推《登泰山记》。现在泰山顶上亦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所以作者在临近年关除夕,冒雪登泰山,又加上好友太守朱子颖一同游,不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可说“有朋在远方等,岂不亦乐乎”了。由此,我认为教材应把有关“义理”的表现艺术的练习补上,它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表情达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登泰山记》“义理”何在

人们每当说到清代的文学流派中的道德文章时,往往是首推“桐城派”,“桐城派”集大成者又首推姚鼐,姚鼐的代表作则首推《登泰山记》。它最鲜明地体现了桐城派,也即姚鼐的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

现代教材中对“考据、辞章”都以练习的形式提出,如200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第103页“练习”如下:

一、诵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经过,详写登泰山的过程。仔细阅读第二段,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

2.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3.文章第四、五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教师教学用书》在“关于练习”中对以上问题都提供了答案,对最后一问的解答为:

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然而无论教材还是《教师教学用书》对摆在此文首位的“义理”均未提及,是什么原因呢?

义乃文之帅。作为教材,对鲜明而又隐晦、巧妙的立意尤应重视。因此,我在教学中担心学生的提问,反复思考后,对“义理”作了如下的解释,并获得学生的认同,今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

“义理”,按姚鼐的理念是要符合儒家的学说主张,那文中的儒家观点表现在哪里呢?

这使我想到了《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说出了自己理想后,孔子又叫曾皙谈谈自己的志向,当曾皙说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典也。”由此我们可见,孔子是把教学之余,登高望远、临风咏赋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他一生酷爱名山大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又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现在泰山顶上亦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所以作者在临近年关除夕,冒雪登泰山,又加上好友太守朱子颖一同游,不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可说“有朋在远方等,岂不亦乐乎”了。作者就是以此说明他是谨崇儒家学说的。

这种见微知著、隐义于事、立意巧妙的写法实是高雅至极,而且影响深远,并被后来的许多名家所借鉴。如冰心先生《小桔灯》里对小女孩的描写、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以及《陈奂生上城记》等都可看到这种借细微而显大义的手法。由此,我认为教材应把有关“义理”的表现艺术的练习补上,它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表情达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承接教材后面的题一,我粗拟此练习题为:4.文章中的“义理”表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