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测是管子的传人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提纲挈领地给出一个标题。他们有土地,需要人去耕种,就要“牧民”,管理这些土地上的人民。不生产就会变成泡沫经济。《管子·牧民》开篇就讲经济的重要性,是治国的基础,是首要任务。“边缘向中心移动”,这是靠政权的力量无法控制住的。中国经济发展了呗。管子两千六百多年前用他的智慧、经验,和对人性的细微观察,早已经总结出来 了。

【牧民·第一章】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尽),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履行)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营)。上无量,则民乃妄(乱)。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障,堵塞)两原(源),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犯),不恭(供)祖旧,(宗亲)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 颂

“牧民”每章有一个标题。推测是管子的传人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提纲挈领地给出一个标题。第一章叫“国颂”。过去是竖排本,文字从左到右,标题往往在文章最后,所以标明“右国颂”。意思是前面的文字都属于“国颂”这一章。什么叫“国颂”?“颂”的本意是“形容”。“国颂”是一个总纲,形象地说明怎么去治理国家。然后其余几章再详加说 明。

“凡有地牧民者”,指的是君主,大到天子,小到诸侯,都包括在内。他们有土地,需要人去耕种,就要“牧民”,管理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他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四时”,“农时”上,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所以特别注重农时,误了农时就没有收成。“仓廪”是指国库;“守”,就是合理使用。不然生产得再多,挥霍无度,铺张浪费,一下子就没有了。前半句是讲生产,后半句是在讲财政,偏离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拿到今天来说也还是一样。不生产就会变成泡沫经济。不仅要发展生产,而且乱花老百姓的税收,年年搞个什么政绩工程也不行。胡乱花钱比贪污造成的破坏还要大。一个官贪污十亿八亿已经很吓人了,但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几百亿就浪费了,所以要“守在仓廪”。反过来,“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菅”应该是“营”的错字,引申为贪、追逐的意思。如果不务农时,田地荒芜,没有收成,老百姓就会变得 贪。

《管子·牧民》开篇就讲经济的重要性,是治国的基础,是首要任务。为什么呢?“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国家富裕了,再远的人也会来。荒地都尽量开垦出来了,老百姓有地种了,就会安心留下来。这在春秋时期特别重要,诸侯各国互相吞并,靠的是军队,兵员要人,养军队也靠人,人口多就实力强,所以各国都在争取人口。西方社会学有一个“边缘向中心移动”的理论,揭示了一个人口移动规律:人口势必从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移动。20世纪60至70年代,广东一带的人大批往香港跑,现在香港人反过来往深圳跑了。大陆的情况也是很有趣的,乡村里的人稍微有点钱了,就会到县城去买一套房子;县里的人有钱了,就想去省会城市。所以一个地方经济好了,省会城市的房价一定高。等到成为全省大款了,又向北京、上海移动,要去北京、上海买房子。然后就是往美国移民,因为中国经济不如美国。等中国经济繁荣了,人口又回流了,海归又回来了。“边缘向中心移动”,这是靠政权的力量无法控制住的。1958年前后,国家认为城市人口不能太多,动员职工下乡,把城里人送到农村去,用农村户口把他们固定在那里。几十年后,政策一松,呼啦啦一大批又都跑回来了,子子孙孙都跑回来了。所以最关键的是经济繁荣,“国多财,则远者来”。现在许多外国人跑到中国来打工。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了呗。我小时候看到外国人感到很稀奇,那时还有一条规定:“不要围观外宾”。可现在外国人到处都有,端盘子的、教小孩的都不少。管子两千六百多年前用他的智慧、经验,和对人性的细微观察,早已经总结出来 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