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晁迥生平概况

晁迥生平概况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为方便阐释,将其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并重点对已有研究成果作一些纠补。晁迥出生于后周广顺元年,已无异议,但其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则难以一一厘清。总之,青少年结识王禹偁对晁迥太宗朝的诗歌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晁迥白体诗歌创作的引路人。太宗朝晁迥为官更迭较为频繁,加上宋代职官分离,官制错综复杂,具体时间难以准确划定,只能匡出大体。

晁迥(951—1034),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彭门(今彭城),是宋代兴盛数百年的晁氏家族的奠基者之一。于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及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真宗朝累迁至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景德二年(1005)任翰林学士,后累官至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仁宗为礼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景祐元年卒,年84,谥号文元,《宋史》卷三〇五有传。其著作有《翰林集》三十卷(已佚)、《道院集》十五卷(今存三卷)、《法藏碎金录》十卷、《昭德新编》三卷等。

对晁迥的生平考述,学界已有不少令人尊敬的成果,如曾枣庄先生的《〈西昆酬唱集〉诗人年谱简编》[1]中对晁迥的生平有粗线条的论述,很有拓荒之功。论述较为详细的要数李朝军先生的《晁迥年谱简编》[2]、张剑先生博士论文《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也附有《晁迥年谱》,对我们了解晁迥人生经历提供重要的线索,但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为方便阐释,将其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并重点对已有研究成果作一些纠补。

(一)读书求仕时期

晁迥出生于后周广顺元年,已无异议,但其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则难以一一厘清。如祖籍问题就说法不一,《全宋诗》认为是四川彭县人。[3]李朝军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中设“占籍”[4]一节,其中对晁迥及其家族有详细的考述,认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南)是晁氏一脉晁佺的祖籍,可能避五代之乱其父晁佺举家迁往彭门,晁迥及其兄弟晁遘、晁迪应在此地长大,并对此地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是极有见地的。晁迥在其著作中署名为“彭门晁迥”,也就不难理解了。

晁氏一脉祖籍澶州清丰,宋时属河北路,《元丰九域志》卷二载:“河北路东路”条载:“上,澶州,澶渊郡,镇宁军节度(治濮阳)。……清丰,州北六十里。一乡,清丰、旧州二镇,有广阳山、黄河。”[5]这明白易晓。而其父迁往“彭门”又在何处?其实这一问题并不复杂,王珪在《晁君墓志铭》(晁迥之孙)中说:“其先澶之清丰人,后徙彭城,今家开封之昭德坊。”[6]“彭城”,宋时是大都督府徐州的属地,今在江苏徐州境内。这一问题就转变成“彭城”或“徐州”与“彭门”是否是同一地点的问题,而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材料有:

《彭门解嘲二首》其二(薛能):“伤禽栖后意犹惊,偶向黐竿脱此生。身外不思簪组事,耳中唯要管弦声。耽吟乍可妨时务,浅饮无因致宿酲。秦客莫嘲瓜戍远,水风潇洒是彭城。”[7]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郭祥正):“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云生露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彭门子弟长欢游,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顾黄河到楼下。”[8]

《河复》并叙(苏轼):“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巨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9]

《燕魏录》云(陈彦升):“陈彦升资政篇什尤高,尝为《彭门八咏》,士大夫传诵。彭门,今徐州也。南通垓下,北连丰沛,有范增墓。”[10]

既然三地是为一地,《全宋诗》晁迥小传何以说其为今四川彭县人呢?可能是将“天彭山”看成“彭山”了,《元和郡县志》卷三一记载说:“彭州,《禹贡》梁州之地,汉分梁州为益州,即汉益州繁县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11]《舆地广记》卷二九也有类似记载:“望彭州,秦、二汉及晋属蜀郡。……垂拱二年,置彭州,以天彭山为名,汉湔氏道有大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径其间,今在茂州,特取其名耳。”[12]

青少年时期的晁迥事迹多漫灭不可考,但有一事对晁迥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就是结识当时文坛执牛耳的王禹偁。对之王称《东都事略》卷四六记载道:“晁迥,字明远,澶州清丰人也。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迥少从学于王禹偁。”[13]不少学者对“从学”的提法提出异议,说晁迥一则尚年长王禹偁三岁,二则中进士的时间早于王禹偁,称其“从学”不妥,亦师亦友更为合适,当然这也不无道理,只是过多的受到时下观念的影响,也低估宋人实事求是与谦逊好学的品质,年长三岁无碍于宋人乐学进取,而且这种情况在宋代士人中也比较常见,连晁迥的后代晁公武也毫不讳言地说:“右五世祖文元公也。讳某,字明远,澶州人。自父始徙家彭门。幼从王禹偁学,太平兴国五年进士。”[14]就实际情况看,王禹偁在中进士之前就已小有名气,曾先后撰《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龙兴寺新修三门记》《兴隆寺记》等文,反响很大,而晁迥相对默默无闻得多,向其学习也不为过。再加上地缘因素,王禹偁是济州人(今山东巨野),晁迥居于彭门(今江苏徐州境内),相隔不远,青年才俊慕名求教也是极易之事。总之,青少年结识王禹偁对晁迥太宗朝的诗歌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晁迥白体诗歌创作的引路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三十岁的晁迥与名宦李沆、寇准、王旦、苏易简、张咏等同科进士,释褐为大理评事,开始为宦生涯。本来三十岁中进士,前途一片大好,不想晁迥却开始了近二十年沉沦下僚的为宦生涯。

(二)蹉跎下僚时期

晁迥在太宗朝官运不济,屡遭挫折。《宋史·晁迥传》说:“迥举进士,为大理评事,历知岳州录事参军,改将作监丞,稍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复将作丞,监徐、婺二州税,迁太常丞。”[15]即用十八年时间从正九品的大理评事爬到正八品的太常丞,实在是古今罕有。

太宗朝晁迥为官更迭较为频繁,加上宋代职官分离,官制错综复杂,具体时间难以准确划定,只能匡出大体。太平兴国五年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本传紧接又说:“改将作监丞”,说明先授岳州录事参军一职未曾任满而又领任此职的。具体何年改任,张剑先生认为是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其理由为:“该年十一月,郊祀,大赦,加恩,张咏改将作监丞。晁迥与张咏系同年,迁将作监丞亦当在此年。”[16]可立一说,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这是一种较好的假设。

按宋代京城文官正常三年一磨堪,雍熙元年(984)岳州录事参军任满待阙。《宋史》本传言其稍迁殿中丞,通判鄂州的具体时间存在争议,李朝军先生认为应系在雍熙二年,[17]张剑先生则把它系在淳化元年(990),我个人认为李先生少往后挪点,张先生再往前挪点,可能更接近事实。

晁迥在鄂州任上,曾因失职误判囚犯死罪而夺二官、连削三任,这对晁迥的政治生涯是个不小的挫折。对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记载道:“初,殿中丞清丰晁迥通判鄂州,坐失入囚死罪,削三任,有司以殿中丞、右赞善大夫并上柱国通计之。丙申,诏自今免官者并以职事官,不得以勋、散、试官之类。”[18]

李焘把此事录在真宗“淳化元年”条,虽值得商榷,但由此可知淳化元年正月丙申(十九日)之前,晁迥就已经在通判鄂州任上,“坐失入囚死罪,削三任”了,要是还把晁迥通判鄂州的时间定在此年,似有点太晚。

系于雍熙二年(985),虽与前雍熙元年岳州录事参军任满待阙一致,但又与后文不合。晁迥鄂州任上“坐失入囚死罪,削三任”,即“有司以殿中丞、右赞善大夫并上柱国通计之”。这三任,其中的殿中丞易解,上柱国为勋官,“勋,通常为虚衔,既无职事,又无俸钱”,[19]此是晁迥所得的虚衔也不难理解,但所夺的“右赞善大夫”从何而来?它虽然也是文官的寄禄官,但品阶已升至二十五阶,正八品。[20]殿中丞官阶为二十四阶,将作监丞官阶为二十七阶,而宋代官员的官阶晋升是极其严格的,张希清先生说:“北宋前期,初授勋官、文臣京官、幕职州县官从最低一级武骑尉始,朝官自第八等骑都尉始,皆逐级升转。”[21]

晁迥也很难例外,这说明雍熙元年岳州录事参军任满后,晁迥定有其他任职。再者,假如雍熙二年迁殿中丞,通判鄂州,至淳化元年(990)或稍前发生失职事故,中间相距时间应超过一个磨堪期,空余时间太长不好解释,以至于李朝军先生把晁迥后面任职婺州、掌关市的时间提前到端拱二年(989),明显又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记载有较大的出入。

有鉴于此,迁殿中丞,通判鄂州的时间应在两者之间更为合适,通判鄂州之前应有一任任职,这样上述诸多不合之处就能得到较好的弥补。

上文说李焘把晁迥失职夺官一事载于真宗“淳化元年”条,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难以确定此事发生的具体年月,但淳化元年应基本排除,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可知此事肯定发生在淳化元年(990)正月丙申(十九日)之前。新年才过半月,加上官员例假,此事发生在淳化元年开年的区区半个月内可能性应该不大,但应在端拱年间,具体系于何年何月则不大好定夺,暂且存疑,以待新材料的发现。

晁迥在鄂州任上被夺二官,削三任,又回到官阶为二十七的将作监丞,又开始了八九年的颠簸外任时期。先是出任婺州监税,张剑先生说他“淳化二年辛卯(991),四十一岁,复将作监丞,监婺州税。”[22]

我认为推前至淳化元年秋更为合适,首先可由晁迥《游虎丘诗序》逆推其年份,其序为:“余罢掌赋东阳,归次苏台。时故人王士龙饮饯乎阊门,且曰:虎丘山寺,吴中胜概。不越数里,可能游乎?余沛然惬心,请与偕往。由枝派乘水舆,长啸清风,目穷幽趣。棹工丛力,叶舟如飞。拂白英以半开,萦红树以傍出。造诣幽境,敻无纤尘。相与披烟萝,凌磴道,杳疑天外,作为佛宫,俯临剑池,呀若断岸,磊岢崷崒,不能形容。……一觞一咏,柅兴而还。遂裁八章,以表嘉会。时淳化四载,自序。”[23]

“罢掌赋东阳,归次苏台”,东阳即宋两浙路婺州的郡名,《元丰九域志》卷五载:“上,婺州,东阳郡,保宁军节度。”[24]婺州监税任满在淳化四年,那么上任的时间逆推三年应在淳化元年。

再由王禹偁的送别之作可知季节为秋冬,晁迥远赴婺州,好友王禹偁曾为之作诗赠别,其诗为《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诗中有“霜晴震泽初尝橘,泉过惠山应试茶。虎溪晓云灵隐雪,钱塘夜潮照湖月。密排诗景在途中,旋吟新句教儿童”[25]诗句,可知晁迥赴婺州任上应是深秋初冬之季,而王禹偁在淳化二年触怒太宗而被贬商州,对此《宋史·王禹偁传》记载道:“(淳化二年)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26]王禹偁在此年秋已经抵达贬所,有诗《初入山闻提壶鸟》:“迁客由来长合醉,不烦幽鸟道提壶。商州未是无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27]可为证据,即淳化二年秋,王禹偁已经到了贬所商州,如何能饯别赠诗晁迥,因而,晁迥出任婺州是在淳化元年秋冬应更显缜密。

淳化四年婺州监税任满待缺,晁迥曾与好友王士龙饮饯阊门,登游虎丘,写下不少充满闲适意味的登临之作,这是他难得的保存至今的前期诗作。

接着迁太常丞,出任徐州监税,时间应在淳化五年(994)四五月间。王禹偁诗《酬太常晁丞见寄》:“当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为出谷莺。犹作三丞君最屈,遍寻两制我知荣。湮沉莫厌青衫在,彼此俱嗟白发生。重入玉堂非所望,汶阳田好欲归耕。”[28]此诗有王禹偁原注“晁诗祝予再入翰苑”,而王禹偁再入(应为三入)翰苑为知制诰的时间即为淳化五年四月。《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载:“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直弘文馆,丐外任以便奉养,得知单州,赐钱三十万。至郡十五日,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2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八月”条载:“(淳化四年八月)己卯,授左正言,谓宰相曰:‘禹偁文章,独步当世,然赋性刚直,不能容物,卿等宜召而戒之。’寻命直昭文馆。”[30]即淳化四年八月授左正言,十一月入直昭文馆,后“求补郡以便奉养”,所补何郡呢?《单州谢上表》说:

臣某言:今月(三月)九日,曹州进奏院递到敕一道,伏蒙圣慈,就差知单州军州事,兼赐钱三百贯文。祗荷宠荣,不任感惧。臣已于今月十七日到本州上讫。乍别天庭,初临郡印,锡赉颇厚,恩荣实多。[31]

即先后为曹州决狱、知单州军州事,并由单州赴京为知制诰,时间只能为淳化五年四月。前一年尚在商州,而后一年五月又因“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了。这样王禹偁写诗回赠时,晁迥已是太常丞,出任徐州监税肯定在此年四月或稍后。

至道三年(997),对晁迥而言是个命运大转折的一年。此年三月,太宗崩,真宗继位,大赦天下,晁迥结束了太宗朝坎坷多舛的仕途生涯,四月,徐州监税任满的晁迥,迁右正言,十二月入直史馆,从此可谓青云直上,开始了“徊翔两制,逾二十年”的显宦生涯。

(三)官运显达时期

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太宗崩于万岁殿,真宗继位,大赦天下,加恩群臣,晁迥迎来人生的转折。《宋史》本传载:“真宗即位,用宰相吕端、参知政事李沆荐,擢右正言、直史馆。”[32]其后又“献《咸平新书》五十篇,又献《理枢》一篇,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深得真宗的赏识。景德元年,加右谏议大夫,为判官。次年春,与赵安仁、陈彭年等同知贡举。五月拜翰林学士,成为真宗的近臣,有机会参与君臣赐宴雅集与文臣之间诗酒酬唱。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晁迥参与杨亿、刘筠等西昆派的唱和,作有《属疾》《清风十韵》等唱和诗作。次年又参与群臣送别种放的宴集之作,晁迥的诗作与杨亿、王曾的序文为优,其诗风与早年重讽谕有明显的差异,昆体色彩渐浓。

同时,作为帝王身边的制臣,参与歌颂真宗朝的祥瑞、天书之类也在所难免,如真宗《大中祥符封禅记》书成,晁迥献赋颂歌诗以记其盛德;(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八日,真宗曾召群臣观瑞物于崇和殿,并赐宴于资政殿,群臣皆赋《初观瑞物》,晁迥、杨亿也不无奉承地说:“此主圣朝受命之符,不可不载于史册。望内降名件付修国史院。”[33]一个“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34]的晁迥也不得不谄媚起来,自己真心如此倒也不甚痛苦,但晁迥应是个清醒者,杨亿称晁迥“所作书命无过褒,得代言之体”。他也不喜术数,曾说:“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35]晁迥中晚年在政坛上,其内心应多有不得已之处,但在摸索出为官之道后,只能曲之于心了,其晚年屡次求罢及致仕后全心悟道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大中祥符四年至天禧元年(1017)长达七年时间,晁迥一直任翰林学士,成为真宗朝的“文章宗工”“文苑宗师”与名宦近臣。天禧二年,年近七旬的晁迥还被委任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进翰林学士承旨。次年迁兵部侍郎,为南郊礼仪使。年过耳顺之年的晁迥,屡求致仕,仍未许可,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直至仁宗即位,尚迁之为礼部尚书,真可谓年愈高,而官愈显。但晁迥求致仕之心已决,屡次上书仁宗乞老,直至天圣四年(1026)以太子少保致仕,实现久违的“宏愿”。自此,晁迥结束真宗朝个人官运显达的时期,开始步入仁宗朝闲逸安适的致仕生活。

(四)闲逸安适、参禅悟道的致仕生活

从礼部尚书、集贤院学士退居下来,晁迥并不失落,而是重新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在开封昭德坊,笔不停辍,手不释卷,创作与悟道似乎成为晁迥晚年生活的全部。

今天所能看到的诗文绝大多数都是晚年遗留下来的,如天圣五年九月十五日,晁迥完成《法藏碎金录》的撰写;天圣六年五月撰成《慎刑箴》《劝慎刑文》;天圣七年作《闻思三法资修记》;天圣九年进太子少傅,著成《昭德新编》等等。直至景祐元年九月卒前不久,仍献《斧扆》《恤刑箴》《大顺》《审刑》《无尽灯颂》诸篇,后因忽感疾,医药不进,于此年九月十五日卒,赠太子太保,享年84。

概言之,晁迥生平具有明显阶段性与复杂性。在仕途上,为官之初颠簸磕碰与青年时期晁迥的个性有关,他“乐易纯固,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36]在斗智更斗心的政坛肯定屡屡所挫。中年之后,官运渐显,晁迥为人处事方法不同于前期虽贵势无所屈,而是具有较为明显的角色意识,为官与平居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宋人调和儒道及儒佛关系的结果。

如对待真宗大搞祥瑞一事,从个体而言,晁迥不信祥瑞天书,但为官之时,角色发生变化,可以“不费”心力的称赞符瑞天书来。因而,与杨亿一起高声说道:“此主圣朝受命之符,不可不载于史册。望内降名件付修国史院。”当然晁迥是个君子,不似王钦若、丁谓那样曲意奉迎、推波助澜,《曲洧旧闻》卷一载:“祥符中,天书降,有旨云:‘可示晁迥。’迥云:‘臣读世间书,识字有数,岂能识天上书!’定陵屡欲用为宰执,用事者忌之而止。迥即文元公也。”[37]说明他有守道的一面,但晁迥深知御用文臣的职责,积极参与真宗朝的各种文化甚至迷信活动,也给他带来诸多的荣恩与升迁,如咸平四年献《咸平新书》《理枢》,继而官至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大中祥符元年,详定东封仪注,随帝东封泰山,进所拟《东封赦书》,又作《祭澶州河渎庙碑文》;天禧二年撰册皇太子礼乐《明安》三曲,被任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进翰林学士承旨等等。

再如对佛老的态度也可见其个性的复杂性与阶段性。致仕后的晁迥,主要就是博览内书、著述悟道。我们不能认为晁迥是致仕后突然倾心于佛道,《石林燕语》卷一〇也说:“初学道于刘海蟾,得炼气服形之法;后学释氏,常以二教相参,终身力行之。既老,居昭德坊里第。”[38]“初学”之时肯定不是年逾七旬的致仕之时,也与“终身力行”与“既老”不合。晁迥很早就二教相参,只是有碍自己的身份,不便在政治生活中表露而已,再加上晁迥政治上的儒家事功与情趣上的醉心佛老互不冲突,没有多少心灵纠结,因而表现不显。

致仕前的诗文绝少有公开称颂二教的。致仕后,对白居易的思想人格及其佛道学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笔耕不辍外,还手不释书,博观内书,所著书籍几乎都与佛道相关。同时,对白居易的追慕由诗文层次提高到思想意识层面,其悟道禅偈似的诗文创作更多的不是表达情性,而是阐释自己对佛家禅理、老庄思想及其白居易委运任化、知足自适人生态度的理解与追慕。其晚年所作《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充斥着大量的佛学成分,能从中看出晁迥晚年的思想变化。

这种把为官政治生活与平居情趣爱好分离开来的角色意识,自中唐白居易始变得愈加清晰。这也是文人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不断觉醒的表现,自我的情趣爱好甚至信仰被很好地圈定在个体范围之内,政治立场是一回事,个人情感又是一回事,甚至截然对立都能和谐统一于个体之中,稍后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更是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