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锡生平著作及交友概况

田锡生平著作及交友概况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田锡生平材料的原始文献,主要有田锡自述家世的《先君赠工部郎中墓碣》、范仲淹《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苏轼《田表圣奏议序》《宋史》卷二九三《田锡传》《东都事略》卷三九《田锡传》及其《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零星记载。今人对其生平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深入,这里主要对田锡生平前半段略作补充,并纠正一些小误。田锡,其祖原为京兆人,唐末僖宗年间举家入蜀。

(一)田锡的生平著作

关于田锡生平材料的原始文献,主要有田锡自述家世的《先君赠工部郎中墓碣》、范仲淹《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苏轼《田表圣奏议序》《宋史》卷二九三《田锡传》《东都事略》卷三九《田锡传》及其《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零星记载。今人对其生平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深入,这里主要对田锡生平前半段略作补充,并纠正一些小误。

其一,羁留长安时间的重新界定。

田锡(940—1003),其祖原为京兆人,唐末僖宗年间举家入蜀。少年读书,15岁遭遇母丧(广政十七年),18岁丧父,记载都很清晰,但丁父忧满后,是在蜀中游学读书,并不是东游长安。罗国威先生将田锡东游长安的时间系于后蜀广政二十一年即958年,其理由为:“虽未具年月,然以情理考之,父母殁,方远游,此乃古训,故系于此。且以‘为期二十年’考之,锡三十九岁登第,恰相符合。”[153]这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

一则隋唐时期居丧制度已经全面法律化,《唐律疏义》就有众多这方面的规定,如卷一〇:“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其二十五月外,二十七月内,是‘禫制未除,此中求仕为‘冒哀’合徒一年。”[154]在注重儒家教育的田氏家族,应该不至于发生父丧期间远游他方的情况。

二则,田锡只说中第前有“为期二十年”的读书生涯,这并非说是从游学长安开始算起。

三则,田锡稍后的许多游历、交友与诗作明显发生在蜀中,则难以解释。如《海州谢恩表》:

每念生于剑南,鄙在草野。父母训励,早令读书;乡里荐称,遂谋干禄。相继数举,未成一名。洎朝廷书轨混同,文物光被,臣始携持老幼,涉历艰险,往来咸秦,羁旅京阙。值陛下嗣登宝位,振起儒风,微才不遗,群英咸至。臣年三十九及第,便授官资;达不因人,骤升华贯。[155]

这是田锡向皇帝写的谢恩表,可靠性应当非常高。由此表可知,在赵宋灭蜀之前(后蜀于宋乾德三年即965年覆国),田锡应有几次失败的科举应考。“朝廷书轨混同”之后才居家迁往咸秦的,而这肯定发生在乾德三年之后。

四则,《宋史·田锡传》记载:“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田锡),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156]即田锡与当时文坛、政坛已崭露头角的峨眉县令杨徽之、玉津县令宋白结成忘年之交,并深受他们的赏识,诗文唱和不断,文名渐起。此事发生在蜀中则不言而喻,《宋史·宋白传》说:“建隆二年,窦仪典贡部,擢进士甲科。乾德初,献文百轴,试拔萃高等,解褐授著作佐郎,廷赐袭衣、犀带。蜀平,授玉津县令。”[157]《宋史·杨徽之传》:“蜀平,移峨眉县令。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158]即二人是在后蜀平定后(乾德三年之后)为官蜀中的,如果田锡已在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东游长安,就不好解释杨、宋二人“皆遇厚之”,并与之交友唱和了。

五则,田锡在《贻青城小著书》中对宋白等人的鼓励十分感激:“洎吾皇平定中区,蜀为内地,锡滞若匏系,介在一隅,约《国风》以伸辞,玩《大易》以知命,栖息环堵,服膺大道。虽然,长者之辙交于陈平之门,天将屈我一时,而伸我以道乎?厚我以文,而遇我以知乎?不然,安得弘农杨公徽之、安定梁公周翰、广平宋公白,皆博我以雅道,勉我以大来矣?”[159]也可看出平定后蜀后,田锡并未离开蜀地远徙长安游学。

那么,何时田锡迁往咸秦呢?应在太祖开宝四年(971)左右,理由主要有:

田锡曾有《答胡旦书》,其文为:“秀才即先辈:人来得书,窃知宁适,慰悦之外,感荷良深。兼蒙见招,俾与文会,良期美信,莫尚于兹,甚善甚善!余念自出蜀至咸、镐间,今已六稔,再迁家,两遇权停贡举……吕状元得第之后,有御制诗以赐之,闻两制中得与上倡和。”[160]由此文“吕状元蒙正得第”可知,此文作于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戊辰(七日)之后,因为吕蒙正即此年中丁丑科状元,而《咸平集》在此文前附有《附胡旦书》,文中结尾有写作时间:“正月二十九日。”田锡此文应该与之时间相近,即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或稍后,由此逆推六年,即开宝四年或稍后田锡离开蜀中,就接近历史事实了。

(二)田锡前期的交友

田锡在蜀中时,就与杨徽之、宋白有交往并结成忘年之交,在田锡科举受挫后二人给予了鼓励与褒扬,并有诗作唱和。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建州浦城人。宋白(936—1012),字太素,河北大名人,是宋初太宗、真宗朝著名文臣,也是宋初白体诗人的代表,田锡与之诗歌酬唱,对其早年的诗作有一定的影响。

田锡还与白体领袖王禹偁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田锡自称:“慕魏徵、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161]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董道直行的王禹偁也说:“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162]两人秉性相类,品格上互相砥砺,诗文上互相切磋。王禹偁与田锡赠答诗作有10首之多,田锡诗作虽散佚严重,但从王禹偁与之交游诗作可见其一斑,如《书怀送田二舍人自吏部郎中出典泰州》:

共叹蹉跎两鬓苍,立朝为郡是寻常。重归谢客中书省,又送山涛吏部郎。三入承明身最忝,十年兄事分偏长。喜闻辞日留前席,莫算多时住水乡。[163]

两鬓苍苍、生性耿直的前辈诗人田锡,在谢客回朝不久,即又以吏部郎中的身份出典泰州。面对这种官场遭遇,好友王禹偁心中自然愤愤不平,但诗人却站在友人的立场上,宽慰道“立朝为郡”是平常之事不必纠缠于心。由“重归”“又送”仍然见其不满心境。接着写自己与田锡的十年友情,在饯别席上深情的祝愿。可见,王禹偁与田锡友谊的深厚。此外,王禹偁还有《酬赠田舍人》《和陈州田舍人留别》《寄海州副使田舍人》《寄田舍人》《送田舍人出牧淮阳》,在王禹偁的交友诗作中数量是非常突出的。王禹偁诗歌推崇白体,是宋初白体诗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古文在宋初也是成就卓然,其论文主张“易道易晓”,对田锡的诗文创作肯定有不小的影响。

(三)宋初直臣

田锡性格刚烈,是太宗、真宗朝著名直臣。宋代诸多贤公名臣都对田锡的磊落之风称赞不已,如范仲淹感慨道:“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言甚危,命甚奇,尽心而弗疑,终身而无违。呜呼!贤哉!吾不得而见之。”[164]司马光说:“范公大贤,其言固无所苟,今其铭曰:‘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虽复使他人竭其慕仰之心,颂公之美,累千万言,能有过于此乎?光于范公,无能为役,范公恨不得见田公,则田公果何如人哉?”[165]苏轼在《田表圣奏议叙》中也感慨地说:“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166]

四库馆臣对田锡的评价也很高,他们在《咸平集提要》中说:“锡常慕魏徵、李绛之为人,以献纳为己任。《国老谈苑》记太宗幸龙图阁阅书,指西北架一漆画箧,上亲自署钥者,谓学士陈尧叟曰:‘此田锡之奏疏也。’怆然者久之。则当时已重其言,故其没也,范仲淹作墓志,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固终非淟涊者所得仿佛焉。”[167]这种重道与正直对其诗作内容的重时事、重讽谕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也是宋初恢复儒学的必然结果,他在《陈州谢恩表》中说:

始自秘省擢升谏官;初上封章遽蒙听纳。寻下御札,遍求直言,仍赐臣敕书,以示嘉奖。以臣所言者罢交趾之役,以臣所谏者去髠钳之刑,其余所陈,不敢备述。敕书喻臣曰:“今后凡有见闻,更在无辞献替。或行或寝,断自于朕心;尽节尽忠,勿渝于尔志。”臣所以尝思启沃,上答圣明,每有见闻,必陈章疏,非敢沽直臣之誉,但欲酬英主之知臣。[168]

至于田锡为官生涯中的三起三落,都与其董道而行的个性有关。对此,今人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考证,可参看孙华的硕士论文《田锡事迹著作编年》、张胜海的硕士论文《宋初直臣田锡研究》及罗国威先生的《田锡年谱》等著述。田锡的著作情况,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有详细的考证,[169]可参看。需要指出的是《全宋诗》收录田锡的诗作122首(同题组诗算作1首)及残句5则,这只是田锡创作极小的一部分,他曾自述道:“十年苦思诗千首,一夕回肠事万端。”[170]田锡的创作时间又远多于十年。可见,今存之作只是其创作的零头而已,实属可惜。

田锡困顿的人生经历,与白体名家王禹偁等人的密切交往以及其正直不阿的人格对其诗风近白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决定其诗作与馆阁翰苑词臣的闲适悠游之作迥异,其富有特色的诗歌创作是与其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