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兵以诈立与兵不厌诈

兵以诈立与兵不厌诈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兵不厌诈”,似乎是军人的口头禅。《十一家注孙子》中诸家注“兵以诈立”着重“诈”与“立”二字上解说。《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兵者,诡道也。”自古以来,“兵以诈立”一直为兵家打仗的必守之训。“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种事情。他的明智还在于对敌人的欺诈保持高度警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兵不厌诈”的重要方法是“隐真示假”。

“兵不厌诈”,似乎是军人的口头禅。尤其在战争时期,几乎每个有军事常识的人,甚至不懂多少军事知识的人,都可以顺嘴说出“兵不厌诈”这个成语。可见这个成语流行之久,普及之广,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不过,这个成语源于《韩非子·难一》,《孙子兵法》中表达这个思想的是“兵以诈立”: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此军争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武子的意思很明白:所以,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随着情况变化决定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十一家注孙子》中诸家注“兵以诈立”着重“诈”与“立”二字上解说。杜牧曰:“诈敌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胜也。”梅尧臣曰:“非诡道不能立事。”何氏曰:“张形势以误敌也。”张预曰:“以变诈为本,使敌不知吾奇正所在,则我可为立。”(《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两军交战,离不开诡诈之道。《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兵者,诡道也。”《十一家注孙子》注此,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筌曰:“军不厌诈。”张预曰:“用兵……取胜,必在诡诈。”(《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兵家的“道”,就是“诡道”,就是“以诡诈为道”。自古以来,“兵以诈立”一直为兵家打仗的必守之训。

孙武子归纳出诡道之术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

孙子论军事行动的隐秘性,也包含诡诈的成分,他说:“难知如阴”(《军争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形篇》)“故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讲的是在欺敌蒙敌中隐蔽自己,洞察敌人。

毛泽东是主张“兵不厌诈”的。他说:

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种事情。(《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492页)

用“诈兵”目的是造成敌人的失误,使其陷入“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给敌以错觉,给敌以不意,就能战而胜之。

毛泽东指出,游击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移动其位置。兵力转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这些对游击队行动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兵家诡诈主张的流风遗韵。

毛泽东又说: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491至492页)

使敌人变成聋子瞎子疯子,其办法就在运用“诡诈之道”。战争可以用欺骗、用计谋,神秘莫测,诡计多端。

毛泽东在二十余年的战场角逐中,为了掩盖己方的真实企图,总是竭力施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隐真示假、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欺诈手段,使敌上当受骗。他的明智还在于对敌人的欺诈保持高度警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请看一些大大小小的典型战例:

[战例之一]机诈脱险

根据客观情况,随机用诈,灵活变换制敌的方法。

如毛泽东1938年以别的同志的名义在《解放》第二十八期上发表的《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中,就讲了不少机诈权变之法。其中“游击队就是在无严重敌情下撤退时,亦应伪装,例如先向假方向走若干里,再折到真正要走的道路,用以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跟踪追击的目标,便是一着。

毛泽东此法,可以说是集古人、先人与战友经验之大成。陈赓对他讲述自己机诈脱险的故事,也很有启发。

1927年8月24日,陈赓在会昌战斗后撤退途中,负了重伤,左腿两处中弹,膝盖处的筋断了,脚腕骨被打折,不能行走。见追击的敌人赶上来,忙从山坡上滚下来,跌进一块深草的田沟里,腿上流出的血把沟里的水都染红了。待敌人来搜索时,他把腿上流出的血涂抹一身一脸,紧咬牙关躺哪儿装死,结果敌人踢他一脚便走了。

毛泽东在听完陈赓给他讲这段故事时,曾经评论说:“机诈权变。戏是好戏,但不宜重演!”

[战例之二]蒙敌渡江

“兵不厌诈”的重要方法是“隐真示假”。优秀的指挥员在指挥作战时无不竭“示形”之能事,即实施佯动以欺骗敌人。

1935年4月下旬,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分三路从贵州进入云南,以红九军团向宣威地区发展,主力以神速动作西进攻占马龙,继克寻甸、嵩明,前锋直逼昆明

此时,昆明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剿共”第二路军总司令龙云十分恐慌,因其主力已调入贵州,滇境空虚,昆明几乎是座空城。他一面向蒋介石求援,一面命孙渡率部回援,同时调各地民团增援昆明。其实中央红军并未有攻打昆明的意图,只是为了迷惑敌人,威逼昆明,以便声东击西,准备渡过金沙江北上。

当蒋介石急调薛岳率第一、第二、第四等纵队向昆明赶来时,红军虚晃一枪,忽然向西北方向疾进。至此,蒋介石才恍然大悟,判明红军渡金沙江北上。于是,他急命薛岳督师跟踪追击,大叫什么“同仇敌忾,灭此朝食”。企图歼红军于金沙江以南地区。他还密电龙云、川军刘文辉,令其扼守金沙江各渡口。

4月29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连夜向金沙江前进。左纵队红一军团进抵龙街渡口时,发现这里江面宽阔,又无渡船,敌机又反复轰炸,架起的桥又被洪水冲击,难以渡过。但为了吸引、迷惑敌人,红军继续摆出渡江的姿态。右纵队红三军团乘势进至皎西、杉乐,抢占皎平渡,控制了渡口一带。

为迅速渡江,中央军委派总参谋长刘伯承直接指挥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首先渡江。干部团在杉乐村时,碰上了国民党禄劝县的一个小官,他气喘吁吁地问:“你们是哪个部队?”战士们回答:“是‘中央军’,奉命来调查河防。”那家伙信以为真,急忙说:“我也刚接到通知,要到江边去‘封江烧船’。”他还从口袋里取出龙云的命令给红军看。刘伯承问他:“命令送到了江边没有?”那人说:“还没有,但今天必须发到江边,把船烧掉,防止共军过江。”刘伯承判明敌情,立即告诉他:“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那家伙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于是,先头部队押上俘虏,前去找船。在艄公的帮助下,红军找到了船只,并利用俘虏兵,诱捕了敌人的哨兵,避开敌区公所和保安队。

红十三团在洪口渡虚张声势,引诱敌人,保证主力从皎平渡渡江,其他部队也相继从树节、盐井坪等地渡过了金沙江。

当敌军大队人马赶到江边时,红军已经远走高飞,踪影全无。看着激浪滚滚浩荡东去的金沙江,疲惫不堪的敌军只能望江兴叹徒唤奈何了。

对于劣势之军来说,“示假隐真”不仅可以摆脱敌人困扰,而且可以争取战场主动,迷惑敌人,打败敌人。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实施“示假隐真”的谋略,示出南下假象,隐其北渡真形,伪装企图,欺骗敌人,从而迷惑并调动了敌人,达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战例之三]佯顺敌意

以表面上顺从敌人的心理和意向,迷惑敌人,以扰乱其对我真实行动的侦察、分析和判断,使敌人在理智上犯错误,从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导致其获取的情报失实,判断情况失误,所定决心失策,作战行动失败。

1947年8月6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为了策应陈赓兵团南渡黄河,发动了围攻榆林的战役。榆林战役打响后,胡宗南果然乖乖地听从调动,调集了主力约十个旅的兵力,长驱北上增援榆林,妄图与榆林守敌邓宝珊部对我实行合围。因敌兵力众多,我军处于不利地位,彭德怀决定我主力于8月12日撤出榆林。

敌整编三十六师师长钟松所部一二三旅和一六五旅于8月13日赶到榆林。自以为胜利完成了“解围”任务。这使钟松十分得意,国民党报纸大肆吹嘘什么“钟松师神速巧妙,榆林不战而解围”。胡宗南还骄横地断定:“共军已仓皇逃窜,其主力势必东渡黄河。”

善于施谋用计的彭德怀司令员,得悉胡宗南得意忘形,并由此产生错误判断之后,决心将计就计,采取疑兵计谋,以假乱真,诱骗敌人,消灭敌整编第三十六师。他当即向毛泽东报告说:“我以一部向榆林东北长乐堡方向转移,并以后方机关一部在葭县(今佳县)以北东渡黄河,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争取主动,待机歼敌。”

毛泽东完全同意彭总的计划,并高兴地说:只要在这儿搞敌人一股,拖住胡宗南,使陈赓兵团安全南渡,反过来他们又给我们以有力的配合。到那时,西北战局和全国一样,就要大大改观,而敌人只能一天天地走向下坡路了。

此后,“西野”后方机关干部伪装成主力,从葭县以北的黑峪口渡过黄河到晋绥解放区去了,而胡宗南的空中侦察机如实地向他报告了我“主力”在黑峪口“偷渡黄河”的情况。这一以假乱真行动,的确取得了使敌信假为真的效果。而取得这一效果的关键,是彭德怀根据敌人的错误判断,顺应敌人的思维定式,使敌人信以为真。

胡宗南接到彭部主力“偷渡黄河”的报告后,急令钟松所部:共军主力已开始东渡黄河,现大部已被压缩在米脂县以北,长城以南,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的中间地区。整编第一军和二十九军正沿咸榆公路北上,令你师迅速从榆林南下,以便南北配合行动,把共军主力压迫到米脂以北的葭县地区,一举消灭。

信假为真的钟松,本来就被吹嘘得“昏了头”,得悉胡宗南的急令后,更是骄气十足,他夸下海口:“现在要一战结束陕北问题。”他迫不及待地率部从榆林南下镇川堡,妄图与北上的两个军会合,形成钳形攻势,夹击“西野”主力于榆、米之间的狭小地区。此时,“西野”主力已在敌三十六师行进途中的必经之地沙家店东北地区设置好了“口袋阵”。

8月18日下午,“西野”一、二纵队向敌三十六师发起猛攻。此时的钟松才如梦初醒:“共军主力并未渡河!”于是,他急令一二三旅火速靠拢,而该旅觉得地形复杂,夜间行军,怕遇埋伏,决定次日行动。结果,三十六师遭到“西野”围歼。一番激战,全师覆灭。钟松乘夜暗,换上便衣潜逃。

[战例之四]假戏真唱

假戏真做真戏假做是诡诈欺敌又一战法。假戏真唱,有时是敌人判断失误,我则利用敌人的这种失误,以假行动迎合敌人的判断;有时是故意制造假情况,让敌人上当,做出错误判断。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判断,东北野战军至少要休整半年才能入关作战。为“顺应”蒋介石的判断,稳住傅作义,不使其南撤或西逃;也为了掩护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秘密意图,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开演了一系列“假戏”,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伪装措施。

他除了要求部队行动须十分隐蔽,夜行晓宿,不走山海关,而走热河境内经冷口、喜峰口出冀东外,还要求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境内演一些“假戏”,以迷惑敌人。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电告林彪说:

……除部队行动应十分荫蔽外,请东北局及林(彪)、罗(荣桓)、谭(政)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入关》,《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第二天,又指示林彪携轻便指挥机构先行入关,仍继续部署媒体舆论欺敌:

如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决定先走,则携带轻便指挥机构先行,并于走后一星期左右在沈阳报上登出一条表示林(彪)尚在沈的新闻,并经新华社广播。(《东北部队入关的时间路线和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细心的毛泽东还考虑到沈阳附近有敌特电台,要求沈阳附近的“东野”部队推迟出发时间,以稳住敌人。否则,部队一出动,敌必察觉。兵不厌诈,毛泽东可说是运用到家了。

[战例之五]饵兵诱敌

《孙子兵法·计篇》:“利而诱之。”即对贪功图利的敌人抛出钓饵,诱其上钩。一般情况下,“诱敌深入”的“诱兵”,即是“饵乓”。兵法还讲:饵兵勿食。即不要上“饵兵”的当。对“饵兵”,既要用,又要防!

毛泽东也曾多次提及此法。他在为纪念抗日战争两周年时写的《反对投降活动》一文中,斥责了那些认为日本帝国主义能够觉悟能够让步的欺人之谈后,揭露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方针是绝不会改变的。武汉失守后,日本鬼子的甜言蜜语绝不可信,例如所谓放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转而承认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例如所谓华中、华南撤兵的条件等,“乃是诱鱼上钩取而烹之的阴险政策,谁要上钩谁就准备受烹”。

1939年9月1日,毛泽东在对《新华日报》记者谈关于国际新形势时,批驳了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军事扫荡”等政治、经济、军事政策之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某种适合于日本的时机,日本将发起东方慕尼黑,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用以达其灭亡中国的目的。”这两次都是提醒人们“饵兵勿食”!

毛泽东不仅能及时识破敌人“以利钓鱼”阴谋战法,而且也能运用此法制敌。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头两次战役中,他就连用此法。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一八师,激战一小时,在温井全歼伪六师一个加强步兵营之举,揭开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10月27日,伪六师两个营在温井以东龟头洞地区,与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二〇师交战,彭德怀遵照两天前毛泽东“吸引敌主力增援”的电示精神,决心以攻击龟头洞之敌为诱饵,引熙川、云山之敌来源,然后集中第三十八、第四十军和第三十九军主力予以歼灭。但由于敌人过于狡猾,仅伪八师两个营来援外,其余敌人没有入套。志愿军遂顺手牵羊,令第四十军将龟头洞地区敌四个营歼灭。

又如在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发现敌人恃强骄傲和轻视对方的心理,及时电示彭德怀、邓华、宋时轮、陶勇、覃健要适时“以利钓鱼”。志愿军在敌人发起试探性进攻时,一面抗击,一面有计划地后撤,示敌以弱,造成敌之错觉。同时以多种手段察明敌人企图与部署。当发现敌因惧歼而行动谨慎,不敢长驱直入时,于11月17日,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和第四十军又继续后撤至云山、球场洞以北地区,以解除敌人疑虑,让敌人大胆前进,步步上钩。11月24日,敌发起总攻后,志愿军主力按预定作战方针,继续诱敌深入,使敌人的错觉继续增大增强,达到了骄纵、消耗、疲惫、分散敌人之目的。待西线之敌供应线拉长、右翼暴露、后方空虚,进入对志愿军有利的作战地区时,西线志愿军突然发起攻击,给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最后钓到了大鱼。

古人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毛泽东深得《孙子》“兵以诈立”的精神,他的用兵风云诡谲,奇计百端,疑敌、惑敌、欺敌、诈敌故事实难道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