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选)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凡八卷。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翻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等多种经典,被赐予“般若三藏”之号。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佛典谓文殊师利菩萨久已成佛,且为三世诸佛之母。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唐]般若[2] 译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3]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4],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5]。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不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世觉母妙吉祥[6],请问如来心地法,

我今于此大会众,开演成佛观行门。

此法难遇过优昙[7],一切世间应渴仰,

十方诸佛证大觉,无不从此法修成。

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轮周世界,

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

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记,

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

诸佛自受大法乐,住心地观妙宝宫,

受职菩萨悟无生,观心地门遍法界,

后身菩萨坐觉树,入此观行证菩提。

此法能雨七圣财[8],满众生愿摩尼宝;

此法名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

此法名为金刚甲,能敌四众诸魔军;

此法能作大舟航,令渡中流至宝所;

此法最胜大法鼓;此法高显大法幢;

此法金刚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

此法犹如大圣主,赏功罚过顺人心;

此法犹如沃润田,生成长养依时候。

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

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

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

依止妄业有世间,爱非爱果恒相续。

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

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

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

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

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卷八《观心品》)

【注释】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

[2]般若(734~?):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翻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等多种经典,被赐予“般若三藏”之号。

[3]本经意在演说“三界唯心”之宗旨,但“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把捉,因此,在文殊师利菩萨的祈请下,如来为大众说心之相貌,这一节文字用种种比喻来形容心,将心的种种功能、状态、善恶等等揭示出来,所谓“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

[4]心:又称“心王”,心的主作用,叫做“心王”;心的副作用,亦即为心所有的思想现象,叫做“心所”。心所即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以上是佛教对于“心”的划分方法。

[5]我:众生所执为实体的存在,又称为“我执”。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我所,即“我的”。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

[6]三世觉母妙吉祥:指文殊师利菩萨。佛典谓文殊师利菩萨久已成佛,且为三世诸佛之母。“妙吉祥”是“文殊”或“曼殊”的意译。

[7]优昙:即优昙钵花。其花隐于花托内,一开即敛,不易看见。佛教以为优昙钵开花是佛的瑞应,称为祥瑞花。苏辙《那咤》:“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8]七圣财: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