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弟子需具备的三特质

弟子需具备的三特质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理,学佛不但要清净善知识的引导,还需要合格的优良弟子。师父的慈悲和弟子的虔诚相结合,才能传递真正的佛法。作为佛弟子,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本教《俱舍论》云:“学佛的弟子要具备三特质,那就是勇敢、聪明、虔诚心。”现在很多弟子,依人不依法,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去修行,不听从师令,不依照佛学经典和论典修行,实在令人感到遗憾。但是最后佛的苦修、美德感动了魔,他成为佛的弟子,名为恰巴居士。

5.弟子需具备的三特质

一个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不但要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法,还需要病人与医生配合以及适当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同理,学佛不但要清净善知识的引导,还需要合格的优良弟子。师父的慈悲和弟子的虔诚相结合,才能传递真正的佛法。如今在藏地、汉地和海外,号称学佛的人不少,很多人就凭从师父那里领的皈依证或者拜见过某某师父,便自称为居士或者佛弟子,而从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资格当弟子,甚至不知道弟子的善缘条件是什么。

作为佛弟子,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这正是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每个经典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在这里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对“弟子”两个字的含义和其善缘条件作一简单介绍。本教《俱舍论》云:“学佛的弟子要具备三特质,那就是勇敢、聪明、虔诚心。”《菩提道次第论———正教明灯》曰:“弟子的特质就是勇敢、聪明和虔诚心。”

(1)勇敢

勇敢指的不是去战场杀敌,也不是无知者无畏。勇敢是勇于面对现实,分得清事情的大小,为了修行,勇于放下小利益,即为了大的利益勇敢地放下眼前的小利益。勇敢就是能吃苦,不怕累,不怕苦。

良美大师《地道疏———般若心经疏》云:“三门勇敢、胆识过人。”所谓三门是指身口意,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须通过此三门才能完成。三门好比众人进出的大门,它可以做很多害人害己的坏事,也可以做利人利己的好事。我们把身口意管理好了,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即善事,那就是三门勇敢。譬如:控制身体的一切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抢夺,克服身体的一切欲望和自私的需求。所谓身体改善,是随着善良的爱心做好事;不妄语、不恶语、不虚妄、不挑拨离间、不欺骗,尽量说善语、和睦之语、真话,这样对己对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心不依自我,不依五毒烦恼,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放下一切。现在很多弟子,依人不依法,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去修行,不听从师令,不依照佛学经典和论典修行,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佛教常训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就得依具格的师父,因为佛曾出世过,但我们没有缘分见到他,更别提拜他为师了;佛的精神———经典与论典虽在人世,但以凡人的小聪明,永远无法领悟到经典的精髓。唯一能跟佛、跟佛法交流、沟通的只有上师。具格上师有佛的智慧,历代上师代代相传的实修经验,足以让我们学到佛法。佛曾在《经部》里说:“若无上师,则无如来,一切如来,来自上师。”佛也有自己的恩师,上师就是历代上师的继承人,他有实修的经验和宽宏大量的心胸。上师的魅力就在实践累积的实修经验以及用忍辱与包容心培养起来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而并不是其外在形象。

(2)聪明

聪明是指智慧,对于因果、缘起、万物的正确认识;对于佛法、人生的正确态度和了解。佛教经典里称之为好慧根或者优良资质。这种智慧绝非世间的小聪明,世间的小聪明只能看见小利益,看不见大利益,甚至会为了小利益放弃大利益。智慧则能看见大利益,容易了解和接受佛学的真正含义。智慧起自勇敢,勇于吃苦学习,勇于在佛教经典里听闻、思考与修行,取得理解并接纳佛学精髓的智慧。

聪明不单单是凭学识渊博和学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智慧,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有的智慧是天生的,譬如:有的人虽未上过高等学校,也没受过良好的上等教育,但他却能了知弃恶从善、因果业报的大道理。这种智慧对于我们而言是天生的,但实际上它正是前世或前世的前世累积和培养出的智慧,并非无因果报。智慧基于不贪财、不贪世俗、不执著红尘、少欲知足;除了要有知足感,还要对上师和三宝有虔诚心;对于学佛、闻思修慧要有精进心和奋斗心。

在如此适当的环境和心态条件下,在佛教经典和论典中听闻、深思、实修。首先需要一位合格而清净的优秀善知识。其次,在其座前用最虔诚、精进的心来认真听闻、学习佛法。听闻包括诚恳和心平气和地交流、探讨、提问和答复,探讨的内容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目的和佛学的精神;然后在听闻的基础上,精进深思熟虑,辨别善恶,分析内容,培养自己的包容和由仁慈引生的智慧。

本教《密宗续部》曰:“所谓续部的产生,乃师徒通过问答式,讲述本性之道理。”当时西藏的老师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而是师徒二人心平气和地坐在清静之地,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探讨本性和觉悟问题。所以师徒之间的交流、沟通、配合非常重要。这个要素是闻思修三者中的思慧,就是深思熟虑,辨别善恶,取得智慧;佛教的学修不能仅仅停留在听闻、思考上,必须依照闻思所取内容精进实修,发现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把自己身口意的所有不良行为改变成良好行为。

(3)信仰

佛教的信仰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其他信仰信的是神、上帝与造物主。佛教信因果,信三宝,相信自己。

佛无所不知、无所不爱,但不是无所不能。如果他无所不能,早就度完众生了,因为他比任何人都爱众生,他把众生当做自己的父母,他的使命就是度化众生。佛威力再大也大不过因果,他无法违背因果,因为因果是自然规律。譬如:他虽然无法强制摆脱众生之苦,但是他知道如何脱离这些苦海。佛有这个智慧和方便法,他是从此岸的轮回到达彼岸解脱的成功者,能引导我们。如今很多城市的居士也在学佛,但他们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事业顺利、荣华富贵、清除病魔。有的人甚至会说:“我做了火供、烟供,感觉很不错,消业速度也很快。”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也是一种自我产物,烦恼即是业力之根,如果不除根,怎能消除业障?你的感觉靠得住吗?你的自我除了你自己,还能装其他东西吗?

信仰就是信上师,信上师的实修诀窍。很多居士,有时候会发现上师的过失、缺点,并把它当做研究对象,越研究缺点就越多,最后导致满身只有缺点,看不见优点。其实这种人是很可怜的,因为他没办法相信别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好,看不见他人的任何优点。就像辛饶弥沃佛在世的时候,他有个兄弟叫恰巴魔王。恰巴魔王把辛饶弥沃当做恶魔,佛说东魔便说西,佛说好魔则说不好,佛说善魔就说恶。但是最后佛的苦修、美德感动了魔,他成为佛的弟子,名为恰巴居士。

相信上师比任何法都重要,因为佛是智慧的境界,我们没法与他接触和交流;佛法深如大海,深广无边,以我们的慧根无法取得其精髓。现在我们与三宝、佛法能连接的纽带只有上师。贡佐巴大师云:“你能把上师当做佛,你所得到的就是佛的加持;你若把上师当做凡人,你所得到的就是凡人的加持。”能否得到佛的智慧、上师的诀窍和佛法的精髓,完全取决于相信上师和接纳上师。当然不能盲目地信任和接受上师,因为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上师的。要接受一位上师,首先就要检验上师,看他具不具备当上师的种种条件。如果具备所有条件,那他就是佛的替代者,就值得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于疑心和不信任。有的做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同床共枕心里却互不信任,导致相互不接纳、不了解,甚至造成妻离子散的局面。有的人该相信的不相信,不该相信的非要相信,导致后悔、埋怨和不和睦。用以上三个特质作为佛教徒的标准,可用来反观自己是否具备这三个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