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1〕轻贱,是人先世〔2〕罪业〔3〕,应堕恶道〔4〕,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5〕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6〕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7〕,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1〕轻贱,是人先世〔2〕罪业〔3〕,应堕恶道〔4〕,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5〕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6〕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7〕,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8〕亦不可思议。”

【注释】

〔1〕为人:指自我的生存状态之意。 〔2〕先世:指一个人现在生存的现世、出生以前生存的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的来世。佛教认为由过去的业因,招感的现在果报,此种三世因果应报,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3〕罪业:佛教以因果相顺之理,认为既造罪恶,则于现世或未来必招苦果。 〔4〕恶道: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去往之苦恶处所,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5〕阿僧祇:印度数目之一,表极大或不可数之数。 〔6〕那由他:数目字,相当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7〕末世: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即末法时。〔8〕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

【译文】

“其次,须菩提!善男信女,受持读诵此经后,假如他为人卑微低贱,这是他过去的过错行为,导致本该堕落到更险恶状态去,但由于现在为人卑微低贱,过去的过错行为被消灭化除,将来还将获得佛的无上觉智。

“须菩提!我回忆遥远无尽的过去,在然灯佛之前,曾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都供养承事,没有一刻的懈怠;以后假如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较,(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不及(他的功德)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无数分之一。

“须菩提!善男信女,以后能受持读诵此经,所获功德,我假如完全解说清楚,有人听说以后,心就会疯狂迷乱,狐疑不信。须菩提!要知道这部经的真义,不是思量考虑可以得到的,(受持读诵此经的)报应,也不是思量考虑可以得到的。”

【解析】

此十六分,佛继续以譬喻宣扬这部经的作用,与上分比较则增加了能消除过去业障的内容。所有作用的宣扬都是间接肯定这部经的主题,强调“无所住”对于菩萨修行的重要性。佛教徒认为坚决的态度是修行的开始,故常以强调作用来坚定信心。此分因与“因果业报”相关,在佛教实修中应用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