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心外境,因缘而生

内心外境,因缘而生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观宗与唯识宗都不认可外境品实在,但唯识却认为名言相联系的主体心识是实在的。[2]唯识宗主张外境非有,而内心实有自性,而中观宗则认为内心外境,都是因缘而生,都不实在。唯识宗在论证时,常常以梦为例。中观师又进一步诘问,那么梦醒之后也同样可以回忆梦中对外境的感受,为什么却要否定外境的实在性呢!中观宗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假,这是对“有”的否定,但并不由此要去肯定存在一种“空”的实体。

内心外境,因缘而生

萨迦班钦在《量理藏论》中说:“若观察外,则认许极微;若观察名言之实,则认许唯识;若取胜义实性,则离戏论而取。”[1]这里是讲小乘的有部、经部是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认为是一种极微的基本物质。中观宗与唯识宗都不认可外境品实在,但唯识却认为名言相联系的主体心识是实在的。而中观宗认为心识也是非实在的。两宗辩论如下:

“唯识宗说:都无外境,唯有内识……梦中没有任何外境,但也见到许多境界,这些境界都是自己内心所现起的。现在所见的一切外境,也和梦境一样,都是自己内心所现,故知没有离心的外境。

中观师难云:你这种说法,很不合理。如你说的梦中没有实在的外境,也可以同样说梦中没有实在的内心,你怎样知道梦中是没有外境唯有心呢?

唯识师说:梦中实有内心……因为在醒了以后,还能回忆到自己在梦中的感受……

中观师说:若是因为醒了以后,还能回忆梦中的感受与欢感作为证明梦中实有内心的例子,那么,梦中也应该同样可以证明实有外境,因为醒了以后,也能够回忆梦中所感受的各种外境……为什么用同一的梦例,对外境说非实有,对内心则说是实有?”[2]

唯识宗主张外境非有,而内心实有自性,而中观宗则认为内心外境,都是因缘而生,都不实在。唯识宗在论证时,常常以梦为例。从梦境的虚幻论证外境的虚幻。中观宗就反问说既然可以用梦而推知外境的不实在,为什么却相反地说心是有的呢!唯识师又解释说这是因为醒了以后还能回忆梦中的心理感受。中观师又进一步诘问,那么梦醒之后也同样可以回忆梦中对外境的感受,为什么却要否定外境的实在性呢!这一段对辩实际上可以简化如下:

唯识师:外境之所以不实在,是因为可在梦中见。

中观师:按此推理,梦中亦可见内心,内心也非实在。

唯识师:这不同,因为在醒了以后还能回忆起内心的感受,所以内心是实在的。

中观师:按你的推理,醒来后也能回忆起对梦中外境的感受,岂非梦中外境也是实在的呢!

撇开佛理上的是非之义,应该说中观师的反驳是机智的,唯识师的论据并不能证成其论题,而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即用同一梦例,确实可以同时推出心、境之俱有和俱无来。

唯识执“有”,中观崇“空”,空也不是绝对的实体,而是假有真空的中道,在藏传佛教中特别体现了中观的空假中道观。如遮与表,本是因明中用来肯定表达与否定表达的二种方法,如说“青色”是表,“非青色”则是遮,在因明中表亦遮,而遮不表,肯定某物为青色,即否定是其他色。而否定其为青色,并不肯定为其他色。而藏传因明中依中观义把遮诠进一步分为“遮非”和“遮无”二种。遮非,指在直接否定和破除之后,可能会引出其余的肯定,如说:“法座上没有宝瓶。”否定宝瓶存在,但可能有其他物。又如“胖天授白天不进食”,只是否定白天不进食,其后可引出“胖天授夜间进食”(“天授”,是人名,印度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译名),否则不成胖。而遮无,是指在破除中并没有间接地引申其余的肯定,如说:“虚空中无石女儿”(石女是指不能生育的女子)。中观宗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假,这是对“有”的否定,但并不由此要去肯定存在一种“空”的实体。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益西彭措说的:“无遮、非遮都是分别心状态下的假立法,在根本慧中,此二者实际上都不被承认。”[3]

经部、有部肯定外境实在,唯识肯定意识实在,中观对二者都作否定,这就是三家的区别。从现代哲学角度的诠释,应该说经部、有部倾向于唯物论,唯识是唯心论,而中观把境、色都执空,但却仍没有正面提出一个实存的本体,实际上是回避了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姚南强)

【注释】

[1]《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5页。

[2]法尊:《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

[3]益西彭措:《甘露妙法》(五),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