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于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对于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斗争中,她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对基本理论作了新的阐释。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中,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虽然在论证上还有不足之处,甚至还有某些错误,但她始终是那一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中最先站出来抵制和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第二节 对于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一、罗莎·卢森堡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在校期间,她除了努力学习规定课程外,还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积极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98年,她移居德国,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到柏林后,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表现了杰出才能,受到了党的信任,其重要功绩是,她挑起了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写了一系列文章。

面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公开化,卢森堡加入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论的论战中,坚定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斗争中,她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对基本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这个无产阶级的坚定斗士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作了阐释;对如何捍卫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原则理论问题作了阐述;对劳动价值论科学性作了深刻的思考。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中,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虽然在论证上还有不足之处,甚至还有某些错误,但她始终是那一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卢森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作了阐释:首先,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错误理解,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其次,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企业主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理解,对卡特尔这一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作了论述;最后,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及发展性质的错误理解,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开幕前,卢森堡在《萨克森工人报》上发表了《关于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一文,面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者向无产阶级政党的一般原则发起的挑战,强烈呼吁要对党的策略原则展开争论,统一全党的理论认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在代表大会上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观点的实质及其对党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原则的危害作了剖析。在代表大会结束后,卢森堡立即发表了《党代表大会的回顾》一文,提出了两个极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斗争”的理论,反“极左派”倾向和反机会主义倾向的斗争,二是关于如何加强党的原则和基本理论斗争的问题。卢森堡运用总体分析的方法,在深刻揭示伯恩施坦提出的种种理论观点和策略主张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思考,坚定地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一致的。卢森堡还对伯恩施坦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手法作了揭露,先是要适应马克思学说的既有的形式和现存的语言,然后再慢慢地脱去旧外壳,在发展的口号下,公开采用所谓的“新的”形式和语言,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

二、奥古斯都·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奥古斯都·倍倍尔(1840年—1913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关于对倍倍尔的评价,许多人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中最先站出来抵制和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在斯图加特大会上的发言中公开声明“我不赞成伯恩施坦的观点,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我同他有分歧”。虽然他一开始不赞成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讨论伯恩施坦的问题,认为伯恩施坦问题不是党的“策略”问题,而是党的“基本观点”问题。然而,他在会后给伯恩施坦的一封信中,对其思想的根源及实质作了深刻的剖析,这体现了倍倍尔对伯恩施坦机会主义思想认识的深度。

首先,倍倍尔认为,伯恩施坦思想的蜕变和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他坦率地向伯恩施坦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是,你把你暂时在其中生活的环境当成了普遍适用的标准,并且力图用你全部洞察力来证明这一点。只看到你所愿意看到的东西,而当你看不到你愿意看到的东西时,你就进行编造。”在思想方法上,他指出伯恩施坦对问题的观察是很片面的,只会分析,缺乏综合性的思维与概括。这虽然不会起决定作用,但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时代的转折关头更是如此。

其次,他认为伯恩施坦思想的蜕变,也和他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前后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倍倍尔指出,伯恩施坦曾经是一个“狂热的杜林分子”,后来又变成“赫希伯格分子”,之后在与赫希伯格、施拉姆合写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中,自觉地宣扬了机会主义理论。在倍倍尔看来伯恩施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主张,实际上是他一贯坚持的机会主义路线的重新泛起。

最后,倍倍尔明确指出,在《前提和任务》中,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辩证法、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作了全面的攻击。倍倍尔集中批判了伯恩施坦论及他的与党的纲领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指出应该保持革命的品质,以勇气、热情、献身的精神坚持革命胜利的信念。

三、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卡尔·考茨基(1854年10月18日—1938年10月17日),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考茨基是卡尔·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第四卷的编者,是19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作为第二国际内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在“伯恩施坦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伯恩施坦发表《社会主义问题》的一组文章,一直到《前提和任务》一书出版这一时期,考茨基是作为伯恩施坦机会主义的反对者出现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同伯恩施坦机会主义思想展开斗争的。1899年3月—4月,考茨基开始在《前进报》和《新时代》上连续发表文章,对伯恩施坦主要理论观点作出详尽的、系统的批判,后对他的这些文章作了修改和补充论述,并在1899年9月完成了题为《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的著作。后来考茨基离开马克思的科学道路,开始宣扬跟伯恩施坦如出一辙的机会主义理论,考茨基被列宁作为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加以抨击,他也认为以列宁为代表的前苏联共产党走上了歧途,追求独裁。

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决定性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唯物史观。伯恩施坦正是以对这一根本方法的歪曲性的理解为起点,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全面的“修正”的。其次,他看到伯恩施坦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著述中的个别词句的诡辩,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实的歪曲性的演绎,把马克思的历史观解释成一种宿命论,解释成一种机械的自动的必然性的理论。考茨基进而指出,伯恩施坦正是在对马克思思想作出上述曲解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极其错误的结论。

他认为伯恩施坦的错误论点表现在:首先,马克思所说的“剥夺者被剥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概括,伯恩施坦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状态混淆在一起,并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暂时的现象形态,来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的趋势。

马克思关于“剥夺者被剥夺”的理论,是以资本集中的发展为前提的。伯恩施坦故意用一些孤立的、片面的统计材料,得出资本集中不是加剧而是变得缓和了的错误结论。在考茨基看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是完全经得住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检验的。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仍然是观察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与历史趋势的科学武器。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不只是德国的一种民族现象,更是一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的国际现象,法、英、意、奥地利等国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后尘,加以宣扬。法国的拉法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为了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坚决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这一论战由德国社会民主党扩展为国际范围内的论争。

四、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格奥尔格·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年—1918年),俄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他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

1.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深刻的思考。面对伯恩施坦等人把唯物主义混同于唯心主义,认为辩证法是“陷阱”,应该“回到康德”那里去的错误观点,普列汉诺夫不仅对康德的哲学进行深入批判,还深刻地揭露了伯恩施坦的“哲学的无知”。普列汉诺夫以其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经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及其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他认为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灵魂,唯物史观是对历史作出科学说明的唯一理论,使人们有可能把人类历史当作有其自身规律的过程来理解。同时,普列汉诺夫强调了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哲学是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概括人类全部经验的综合观念的体系。

2.在经济学理论批判中,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施坦的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在论证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批判了伯恩施坦所谓的财富分散、有产者人数增加的言论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实际上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是财富集中、贫富差距扩大的新因素。在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指出,修正主义者没有经济危机就没有革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不平衡现象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社会革命发生也就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经济危机,工业萧条引起的失业、贫困和痛苦,也完全可能引起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修正主义者的“崩溃论”是主观臆造的,违背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

3.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思考。伯恩施坦等人认为暴力革命是“无谓的生存牺牲”、无产阶级专政是“低级文化”,其大多是引用了马克思之前的学者的话而已。普列汉诺夫认为,在暴力革命问题上,在原则上不能放弃这一行动的手段,在环境必要的时候通过采用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他强调,某一阶级的专政,就是该阶级的统治,可以使它支配社会上组织起来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镇压那些直接或间接威胁它的利益的各种社会运动。

客观地评价,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他不了解世纪之交资本主义时代的性质和特征,不了解俄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过高地估计了自由资产阶级的作用,过低地估计了农民的革命作用等,因而他在一些理论观点上是不彻底的、不科学的。

1900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就是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者与伯恩施坦主义者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米勒兰问题成为中心议题。意大利社会党人恩利科·费利提案,坚持策略与原则的统一性。反对米勒兰的叛卖行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依靠组成阶级政党的工人的力量,并且禁止参加资产阶级政府,来夺取社会权力,社会党人应当对资产阶级政府保持不屈不挠的反对立场。考茨基提案,认为米勒兰入阁是策略问题,不是原则问题。在政治形势要求时,个别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政府不是夺权的开始,只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暂时性手段而已。大会最后以29票对9票通过了考茨基的“橡皮性”提案,这一结局标志着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的产生。三派分立在巴黎大会关于米勒兰入阁问题的争论中,基本形成了左、中、右三派。以费利、盖得为代表的左派,从原则上谴责米勒兰的背叛行为,坚决主张对米勒兰的叛卖行为予以制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与右倾机会主义和“中派”彻底划清界限。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站在调和、折中的立场上,实质是寻找各种借口躲避革命。以饶勒斯为代表的右派,极力赞成和支持米勒兰的叛卖行为并为其辩护;公开否认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之间在原则上的对立,否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直接地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随着三派争论日趋激烈,分裂也日趋明显,但是,修正主义集团逐渐地篡夺了第二国际的领导权,在国际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修正主义的危害,使第二国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面临着破产。马克思主义成为书本上的“条条”和孤独的“信条”,使人们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五、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保尔·拉法格(1842年—1911年),法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一。拉法格反对新康德主义和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捍卫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拉法格还批判了饶勒斯的修正主义哲学观点。拉法格指出,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不可避免地要把社会引到共产主义上来。在反对法国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拉法格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科学的国家观,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拉法格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观念的起源问题。他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作出富有独创性的思考。拉法格在理论上也还有一些缺陷,如没有充分理解和重视唯物辩证法,有时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称为经济决定论等。著有《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宗教和资本》、《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财产及其起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起源论》等。

1.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拉法格在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中,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交给我们的“新的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历史事件的混沌状态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同时在实践、经验中去发现和消除这一“工具”的不足。“如果人类只依赖感观认识外部世界,那么人类的认识几乎不会超过动物的认识”;即使感观不发生错误,它所能认识的客观事物也是非常有限的;科技发展使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趋向完善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2.拉法格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贡献在于把研究放在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拉法格阐明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本质,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拉法格在1903年撰写的《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书,是较早研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之一。他认为,自由竞争的发展必然把大部分商人和工业资本家“从有限的生产和交换领域内赶出来,只留下一些巨头,而这些巨头最终又会联合起来,以便消除任何竞争”,其结果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垄断。垄断资本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本质。垄断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扩大和集中,工业发展需要与金融资本的联合,从而使资本的本性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攫取剩余价值,生产过剩需要,寻求国外市场——采取武装侵略的形式进行。这一论断后来被列宁所证实。

3.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学说有所发展。在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拉法格探讨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奋斗目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学说的发展。拉法格在长期参加工人运动、考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无产阶级的地位使它非常欢迎共产主义思想,以便能够组织起来进行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这个阶级一定能够“结束资本主义的僭夺并将那集中起来的生产手段所已采用的共产主义的形式推广于全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