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掌握世界的两类基本方式

人掌握世界的两类基本方式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对世界的掌握是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的,从哲学的高度可以将它们划归两个大类,一是实践的掌握,一是观念的掌握。观念掌握主要体现为一种信息的运动,主体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而形成关于对象的思想映像和观念模型。观念掌握的发展、观念世界的存在,为每一个人建立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同一的,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他所掌握了的精神世界却是不同甚至很不相同的。

(一)人掌握世界的两类基本方式

人对世界的掌握是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的,从哲学的高度可以将它们划归两个大类,一是实践的掌握,一是观念的掌握。

所谓实践的掌握,是指主体把自己当作一种自觉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按照预定的目的和方案操作物质工具,对对象进行实际的分解和组合,改变它的自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使之成为具有有利于人、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的客体。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实践活动。实践的掌握还包括主体实际地消化和享受实在的实践结果,使之变为自己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再生产出新的生命和生命的新形式。不能把实践的掌握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因为它还包括了物质消费活动,包括了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命再生产的同时所进行的改造自己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活动。

实践掌握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物质实在性,即主体要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实物性的操作和实在对象的改变来控制、占有、享用客体。实践掌握当然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交换,但信息运动只作为一种辅助的东西服从实物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用我们惯常的语言说,实践活动离不开认识活动,但在此时,认识既是实践的一个环节,在形态上也表现为一种辅助性、辅导性的潜运动,而能量和实物的转换、变形、变态则是主导型的显运动。

观念的掌握与实践的掌握相对,它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达成的对客体的观念再现、观念改造和观念塑造以及将一定的观念用实物形式外化、对象化的过程。在观念的掌握中,主体一般并不改变实在客体的现实的存在形式,而是通过信息的转换,在头脑中用观念的形式再现和再造客体,使客体的实物形态、实在形态转换为非实在的观念形态。观念掌握主要体现为一种信息的运动,主体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而形成关于对象的思想映像和观念模型。观念掌握的结果,一般总需要用非观念的东西将之凝固化、外在化,例如用语言、符号、信号等表现出来。这些非观念的东西是思想、观念的物质外壳。

由于观念掌握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转换而实现,这就为主体提供了广阔的甚至是无限的“思维空间”。主体可以将有限量的信息进行无限多样的拆散、分解、重组、重构,形成多种多样的观念形象。马克思说过,当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离开来时,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人们可以将不同时代的东西想象为同时存在的东西,可以将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在思维中组合起来形成一种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再现现实中几千万年的历程,可以编织出十分动人的“情节”、“图景”,等等。尽管说观念掌握宏观上总受着实践掌握实际所达到的水平的限制,但它毕竟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时实践的水平,建造起“超凡脱俗”的观念世界。而当精神生产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通过一代代的精神生产者的成果和“产品”来不断进行时,这种观念世界的膨胀就会以比宇宙大爆炸更快的速度急剧扩展。

观念掌握的发展、观念世界的存在,为每一个人建立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同一的,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他所掌握了的精神世界却是不同甚至很不相同的。这样就展示了精神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和评价的极端复杂性,展示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限丰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