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慢脚步寻找安放心灵的位置

放慢脚步寻找安放心灵的位置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次下乡调查之前,孙惠芬感到自己的创作道路似乎越来越窄,她只能通过媒体了解世界,了解那些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各种新闻。孙惠芬关注人的性格、命运,关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联,这些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孙惠芬用笔为普通人营造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她自己寻找精神家园。面对当下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孙惠芬认为,建构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的精神都能还乡。

宁浩:1977年生于山西。电影作品有:《香火》(2003)、 《绿草地》 (2004年)、 《疯狂的石头》(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奖项,票房过亿)、《疯狂的赛车》(2009年,再度走红)等。

放慢脚步寻找安放心灵的位置——专访著名作家孙惠芬

孙惠芬是一位谙熟乡村生活的女作家,她的笔总是指向那些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经历着心灵变迁的小人物。笔者采访她时,她正忙于为最新创作的小说做收尾工作。

这一次的作品依然以乡村为题材,依然以农民为主人公。她说,小说写的是故事,可在故事的背后,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心灵。她愿意向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投射更多的关注,是因为她相信,写作者的笔触是一束烛光,能够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慰藉,是建构心灵家园不可缺少的凭借。

多年来,孙惠芬一直坚持沉下去,从乡土中寻找素材、发掘灵感。她的乡土小说很有中国味,很贴近时代,正是源于她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眼下,我正在写一部深度揭示当下农民心理状态的长篇小说。”孙惠芬于2011年3月回到故乡庄河深入生活,将身心一起还乡,心灵受到一次难得的淘洗和滋养。尤其在这期间,她的好友贾树华——大连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请到一个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一年秋天,跟随这个项目组一起工作,让孙惠芬的创作灵感再次涌动。

我从家乡的沟沟岔岔走过,对当代农民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我希望展现出他们新的人格和尊严。

——孙惠芬

“我从家乡的沟沟岔岔走过,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在这一次下乡调查之前,孙惠芬感到自己的创作道路似乎越来越窄,她只能通过媒体了解世界,了解那些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各种新闻。“这次跟着项目组深入调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进入乡村生活,探寻当代农民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状态。”

文学要温暖人心。写作者的笔触是一束烛光,所到之处,心一定燃起一堆篝火,使灵魂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孙惠芬

孙惠芬已经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初稿,她希望透过自己的文字,描写出当代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从而展现出他们新的人格和尊严。书中包含了不同人物在面对灾难、苦难时自我救赎的心理过程,探讨生与死、爱与恨、苦难与救赎这些主题,进而唤醒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2012年5月25日,《文艺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孙惠芬小说中的辽南乡村”的评论文章,文章中写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乡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乡土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日趋复杂难测……”“孙惠芬选择了一种相对新颖的切入方式——写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关系……这一点实际是乡土生活中最为核心的一点。”

孙惠芬关注人的性格、命运,关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联,这些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看来,小说写的是故事,可在故事背后,关注的却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我们常说,文学要温暖人心,但这种温暖,绝不只是简单地表现光辉、光彩,掩饰黑暗、阴暗,绝不是忽略人性丑恶的瞬间。阳光只照到山脊的正面不叫温暖,那是伪温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简单就意味着粗暴。写作者只有将笔伸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到达人性最隐蔽的地方,去提示它们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去探索存在的种种真相,才是真正的温暖。”

所以,她把写作者的笔触看作一束烛光,“所到之处,心一定燃起一堆篝火,使陷入黑暗中的灵魂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从而获得慰藉。获得慰藉,也就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孙惠芬没有上过大学,198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时,文学对于她来说,还只是某种自我倾诉的途径。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她开始拥抱着对乡村的怀念和怀想而写,开始努力探寻人性的深度和命运的深度。

孙惠芬用笔为普通人营造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她自己寻找精神家园。她说,自己不断书写乡村和土地,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所谓精神,在我的理解里,就是心灵。所谓精神家园,就是指心灵是否平静,是否愉悦,是否有地方安放。”

她觉得,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平静,是否愉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多、少、好、坏,往往和自己的追求、爱好有关,和心态、活法有关。“追求和爱好决定了你精神的维度,心态和活法决定了你家园的大小。在我这里,写作让我常常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拓展,更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自由地想象、创造,探索人性,思考人生,心灵就找到了归宿。所以,在我这里,写作既是我的精神,又是我的家园,因为它改变了我的活法和心态。”

面对当下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孙惠芬认为,建构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的精神都能还乡。“时代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提升,外来思潮的涌入,使旧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滋生了人的虚无感。”她说,这或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有必要尽快走出这个过程。“在物质颠覆了原有的精神体系后,我们不妨把脚步慢下来,在放慢速度的过程中校正人与物质的关系,找到安放灵魂的位置。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还乡的过程。”

追求和爱好决定了你精神的维度,心态和活法决定了你家园的大小。

——孙惠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