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政治体制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起过积极作用,但弊端也不少。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各种弊端。这种种弊端非常不利于发展民主,不利于健全法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上述弊端的产生,有思想上和作风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具体政治体制上的原因。因此,要克服这些存在的弊端,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11]这是因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具体制度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和形成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决策高度集中,机构臃肿等现象。实践证明,这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带来诸如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墨守成规,人浮于事,不讲效率,公文旅行,以至官气十足,压制民主,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危害。所有这些都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现代化的实现。”[12]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八大,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这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然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13]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邓小平从长远和近期这两个层次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他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4]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根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把建立高度民主,法律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又重申了十四大提出的这一目标,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概括在这一目标之中。党的十六大对十五大的目标加以肯定。

按照上述目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状况,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头执法等问题。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第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

第五,维护安定团结。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这是因为它所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比起经济体制改革来,需要更加审慎从事。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政治界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离开了这些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没任何意义。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去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15]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实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也不可能一样。政治体制改革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第三,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中国是一个大国,且人口众多,情况非常复杂,实施每一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都十分不容易,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审慎从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又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16]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切部署和措施,都必须符合这五条。离开了这五条,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2.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注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页

[5]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0页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页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页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页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6页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页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页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页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页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8页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6页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