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否定性的辩证法”对“先验幻象”的扬弃

“否定性的辩证法”对“先验幻象”的扬弃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强调,“先验幻象”不是经验性的幻象,而是理性把知性范畴运用到超验的对象——“自在之物”上时必然导致的结果。[25]这就启示我们,在康德那里被割裂开来的“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通过黑格尔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而被扬弃了。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四节 “否定性的辩证法”对“先验幻象”的扬弃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深刻地揭露出理性的一种自然本性,即理性总是自然而然地运用知性范畴去追求超经验的物自体,这样,它就必定会陷入“先验幻象”(transzendentale Schein)之中。当人们去认识超验的、作为主观方面的统一体的“自在之物”——灵魂时,会陷入谬误推论;当人们去认识超验的、作为客观方面的统一体的“自在之物”——世界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当人们去认识超验的、作为主客观统一体的“自在之物”——上帝时,就会陷入理想。康德强调,“先验幻象”不是经验性的幻象,而是理性把知性范畴运用到超验的对象——“自在之物”上时必然导致的结果。康德把“先验幻象”理解为他的先验辩证法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在他那里,辩证法只是一个消极性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康德认识到理性本性中蕴含着的这些矛盾,“这必须认为是近代哲学界一个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但康德的见解是如此的深远,而他的解答又是如此之琐碎;它只出于对世界事物的一种温情主义”。[24]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本性中的矛盾和辩证法并不是应当加以避免的污点,而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25]这就启示我们,在康德那里被割裂开来的“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通过黑格尔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而被扬弃了。也就是说,黑格尔把“自在之物”的概念改写为“本质”的概念,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现象”而去认识“本质”,抽象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根本上就是不存在的。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6]尽管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还是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否定性的辩证法做出了深刻的叙述。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卓越眼光,即不主张单独地谈论辩证法,而是主张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作为基础和载体来谈论辩证法。事实上,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脱离社会历史,尤其是人的实践活动来谈论辩证法,辩证法必定会流于诡辩。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辩证法思想。此外,马克思还认识到,辩证法的根本精神在于辩证的否定。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写道:“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7]这样一来,经过马克思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改造,辩证法由消极转化为积极,成为人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由现象而深入认识社会本质,特别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武器。

综上所述,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在哲学史上完成了划时代的革命,而这一划时代的革命正蕴含着他对康德哲学革命的继承和超越。事实上,只有把这两次哲学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我们才可能对其中的任何一次哲学革命作出更深刻的理解。

【注释】

[1]本文原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BXVⅡ。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BXVⅢ。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BXVⅢ。

[5]张玉书选编:《海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6]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92页。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B127A95。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104。

[9]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页。

[1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50页。

[15]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17]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126页。

[18]A.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1986,s.182-183.

[1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24]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1页。

[25]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2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