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也是增强“马哲”课教学实效性不可回避的难题。要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和“马哲”课的关系,找出关键性的问题,而调动学生对“马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必然的落脚点。

第三章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一些课程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它、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被迫或者带着包袱去学习,就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这样会降低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由于教材陈旧,理论又晦涩难懂、脱离现实,加之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对教学投入不够、讲课死板,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旺盛,喜欢新生事物,关心社会、关心时事政治、热心于新思想、新事物,对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马哲”课的教学过程,甚至对“马哲”课产生了厌倦、敌视心理,这必然会影响“马哲”课的实效性。上述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但这也是增强“马哲”课教学实效性不可回避的难题。虽然各个高校的“马哲”课教师总是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增强“马哲”课的实效性,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了教学主体的作用,忽视了教学客体——学生在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要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和“马哲”课的关系,找出关键性的问题,而调动学生对“马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必然的落脚点。围绕这个落脚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素质的过程,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在学生眼里,它单调、枯燥、抽象、费解,既不感性化也不公式化。因此,作为马哲课教师,就意味着任务更为艰巨,提高自身素质就更为重要。具体来讲,包括以下方面的素质:

1.要学识渊博,关注现实。学识渊博,学富五车,这是教学的首要前提。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有一桶水。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不仅要有前人积累起来的传统知识,更要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有用的、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宽阔的眼界、更高更新的创造力。教学相长,一辈子学在前面,学而不厌。马哲课的教师要博览群书,因为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读马列原著,了解哲学最新发展动态和学术成果,还要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要在杂读的基础上求精,这样的“精”才会有分量,也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同时,要向社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养料。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哲学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教师要通过观察社会,通过自己的、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通过新闻媒体,获取极为生动的材料,以供教学之用,这样马哲课就会生动起来。图1和图2是上章所述调查中教师理论水平和授课信息量的情况,应该说结果是比较乐观的,但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也是不能忽视的。

img49

图1:你认为马哲老师的理论水平

img50

图2:你认为马哲老师授课中的信息量

2.要有人格魅力。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到学生,反之亦然。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当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了尊敬、崇拜、信任和爱戴,就会产生连带效应,不仅喜欢这个老师,而且也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格魅力包括很多方面,但基本的应该是心理健康,个性完善。这两个方面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若没有它们,教师就无法上好课。具备了这两方面,就能在自我和社会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就能积极乐观地教书育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马哲课和马哲课教师在社会和学校中普遍不被重视,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理、健康的心态,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消极怠工,那么学生自然不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课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健康的心态、轻松愉悦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教书育人。令人高兴的是,调查显示,马哲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见图3)。

img51

图3:你认为马哲老师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要热爱工作,亲善学生

敬业的教师,总能得到学生的尊业,而敬业是教师树立威信、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基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缺乏对工作的敬业精神,那么不仅自己没有成功感和满足感,激发不起上进心,而且学生也会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从而降低马哲课的实效性。只有具有一种教好学生,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才会教好学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将自身与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影响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就能更自觉地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中,学生对马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热情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见图4和图5),但“马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一项则呈现了不理想的状态(见图6)。当然,这与大规模教学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对教师个人而言,在不能改变大规模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应尽力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至少要从整体上知道学生想什么、关注什么、追求什么、焦虑什么、需要什么等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只有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才可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img52

图4:你认为马哲老师的教学态度

img53

图5:你认为马哲老师的教学热情

img54

图6:你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增强“马哲”课的实效性,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对“马哲”课多投入些精力和时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做好相关事宜。

(一)突出“马哲”课的实用性

实用性问题是“马哲”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哲学课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它不像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比如计算机、英语,只要学了,就有进步,而且马上在社会上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功能和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加之理论又比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现实的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我们曾问过学生,为什么不爱学哲学?为什么对“马哲”课不感兴趣?他们回答:为什么要我们学哲学呀?学它对我们有什么用啊?所以,突出“马哲”课的实用性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让学生学“马哲”课?“马哲”课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对教师来说不难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学习它,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一个人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道理非常正确。但是,为什么学生不买账呢?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没有让学生认识到“马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它的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突出马哲课的实用性。这是调动学生学习“马哲”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前提。应该努力做到:

1.把“马哲”课的实用性这一主题贯穿教学始终。“马哲”课的实用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理论则是科学的。它包括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它们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理想、道德追求、价值实现。讲课中,教师应该多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阐明这些理论的实用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科学的方法论。人之为人,在于他们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哲学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论原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方法有制约作用。因此,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正是哲学能够启迪人智慧的根本表现”[1]。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教师要在整个马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

2.实践课是体现“马哲”课实用性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尽量多地设置一些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哲学的方法论、培养各种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马哲理论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环节深受同学们欢迎,这在问卷调查中有鲜明的体现(见图7)。

img55

图7: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

3.课堂教学中要多设立问题,即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哲学是在帮助我思维,使我学会思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怀疑、批判和反思的哲学精神。在设立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对话和论辩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哲学有用,从而做到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4.实例说明。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真正有用,还要用实例进行说明。哲学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让人觉得似乎远在天边,与现实无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引用活生生的事件、历史事实、名人故事以及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等来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从一件件平凡小事中悟出不平凡的道理来,感受到哲学原理“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使学哲学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马哲”课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马哲”课的成败,因此要搞好课堂教学。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力争把单调、枯燥、抽象的哲学理论讲得丰富、生动、具体。学生反映,“马哲”课内容陈旧、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一方面“马哲”课的教材读起来像“天书”,读了几遍也看不懂。另一方面,有一些理论在高中阶段已接触过,重新学习缺少兴趣。这些都给“马哲”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所以要讲好“马哲”课、让学生对“马哲”课感兴趣,就必须丰富“马哲”课的理论内容,不拘泥于教材。讲课时,要文史哲贯通,努力把社会科学中的文学、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发明、发现、创新的实践与哲学理论紧密结合,使理论充满生机、活力。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这样就使学生不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且信奉、实践、运用这些理论。调查表明,“马哲”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以及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乐观的(见图9、10、11),但必须看到: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真正的教学效应是我们不折不扣的追求!

img56

图8:你认为马哲老师对教材的运用

img57

图9:你认为马哲老师的创新能力

img58

图10:你认为马哲老师的教学能力

2.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要克服单一化的弊病,尽量做到多种多样。以往许多“马哲”课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做笔记。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也就不爱上课。如果能给学生定期播放和教材有关的专题记录片,组织课堂讨论,组织心得体会的写作,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外出参观,比如参观一些现代化的工厂企业或者政治性的展览,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马哲”课教学改革的推行,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以下是学生在调查中的反映(见图11)。

img59

图11:你认为马哲老师的教学手段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表述的实际需要,在合理的教学设计前提下,有选择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板书、讲述和讲解等)和现代化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去组织课堂、开展教学的过程。”[2]这种教学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媒体组合展现教学内容,增强了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渲染出一种活跃可感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了传统的马哲教学中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把握抽象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做到了理性知识感性接受,寓教于乐。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解决理论教学的难点问题,还能创设理论应用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mg60

图12:马哲课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情况

(三)举办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

“马哲”教科书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也比较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的新时期,接触的是新事物、新思想,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思维活跃,热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新生事物,热心于生活、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他们是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一些抽象的说教。他们认为“马哲”课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马哲课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种状况,多在课上讲些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走到时代的、社会的前沿。这样,马哲课才具有生命力。

要给学生上好与时代脉搏息息相扣的马哲课并不容易,没有哪个教师精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因此,邀请不同的专家进行讲座就十分必要了。不同的专家讲座,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学术视点,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比如马哲课讲到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时,可以请物理学方面的专家讲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时候,可以请经济方面的专家进行一个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讲座;讲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时候,可以请一些社会上的劳动模范讲讲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既克服了马哲课空洞的说教倾向,又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在专题讲座后,还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使专家学者能和学生有效交流。课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就他们所听的专题课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的观点,阐述他们的见解。

总之,定期举办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并进行适当交流,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厌倦“马哲”课的心态,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马哲”课的兴趣,使他们关心“马哲”课,喜爱“马哲”课。

三、教材的进一步优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教材的质量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决定性因素。教材是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依据,也是对教师口头授课“即逝性”缺点的必要补充。但目前,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详见图13、 14、15、16),还需进一步优化“马哲”课教材。

教材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是“马哲”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教材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理论的表述晦涩难懂,就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所以,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阐述的深入浅出应是编写教材的基本原则。

此外,还有一点是值得重视的,就是教材的语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很多用语和日常语言不同,加之多年以来理论界形成的固定的语言模式,学生觉得枯燥、生硬、刻板,冗长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产生许多疑虑和困惑,这种感觉一经累积,就会造成对于课程本身的极度反感。话语方式,是近年来大众传播领域比较受重视的问题,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也应受重视。如果能够以更加贴近学生习惯的话语方式去阐述或讲解马哲,定会在效果上取得别样的成绩。让“马哲”课教材从近似于“新闻联播”的话语方式转向“说新闻”的方式,也许会更受欢迎。

img61

图13:“马哲”课教材内容

img62

图14:“马哲”课教材内容

img63

图15:“马哲”课教材理论与实际关系

img64

图16:“马哲”课教材语言形式

【注释】

[1]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黄禧祯:《创设理论应用情景,开创哲学课程教学的新局面——哲学课程多媒体组合电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广州师院学报》,第21卷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