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寓教于乐”,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快乐情绪进行学习。由此可见,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第四节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如果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心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1],也是指“心理的积极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观念的大规模的广泛的活动和观念的游戏”[2]。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的多面性是教学的基础,它不仅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手段。他认为兴趣对教学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兴趣中,一个人很容易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而“符号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负担,教师假如不通过对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产生兴趣的力量来消除这种负担的话,那么它就可能把教师与学生抛出正在前进的教学的轨道”[3]。他还认为,多方面兴趣的平衡发展,又是实现道德的手段。同时兴趣还可以增强人的同化能力,加速观念的形成和积累。因此,赫尔巴特要求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中进行。

“寓教于乐”,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快乐情绪进行学习。不能把“寓教于乐”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暂时得一时欢娱;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寓教于乐”的“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意趣、情趣,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上,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也明确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满足”。由此可见,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寓教于乐,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快乐、轻松、有趣、生动、民主的学习气氛,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让学校变成学生最向往的地方,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他有渊博的知识,更在于他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生长环境。

一、以“演”促乐教,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一堂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切相关。角色扮演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会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既学会知识,又感受到书本知识以外的世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表演过程中,协同扮演,协同讨论,会使学生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更趋活跃,消除教师与学生间传统上的障碍,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潜能。

案例1:于永正老师古诗《草》教学片段[4]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干,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枯叶烧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转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通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二、以“奇”促乐教,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或对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指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力,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要做到这点,就要诱发他们对知识本身产生好奇。

案例2:不按常规出牌[5]

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感触良多。《新型玻璃》是一篇语言朴素简练、言说准确而不失风趣的科普小品文。以往也曾听过别的教师执教这篇课文,他们也想让学生体会此类文本言语表达的个性特点,但所采用的方法无非就是读一读、评一评,至多在最后请学生当产品推销员,运用文本语言表现情境。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这样的体悟、这样的运用,始终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这篇文本字字准确、句句简练的言语表达特质。但这节课却完全不同。

上课伊始,教师先请学生上台板书“新型”的“型”字,然后请学生拿出一张调查表,根据上面的提示自学课文。我把表格拿来一看,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内容,无非就是一张帮助学生梳理新型玻璃种类、特点、用途的表格。大概五六分钟后,教师与学生根据表格进行简单交流。接着,教师问道:“同学们,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你们读出来了吗?”我想,这样的问题也太直接了吧!学生和我一样,显然被这个问题问蒙住了。教师没等学生发言,紧接着说了这么一段话:“这篇文章我读了十来遍,发现它虽然短,但语言非常简练,可以说是惜字如金。我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多余的字、一个多余的词。假如你们能找出一个来,老师愿意抄一遍课文,你们找出几个我就抄几遍。”哎呀,这算什么教法?

学生被教师这突如其来的招数吸引住:平常都是老师让我们做作业,今天我们倒要让老师抄抄课文。学生们兴奋异常,一个个投入阅读思考之中。教师提醒大家,在自己圈出的自认为多余的字词旁边简单写明自己的想法,以便交流。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发言异常踊跃。

生:老师,我觉得第一句话就是多余的。“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我觉得可以直接说:“夜深了,从一座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这样不是更简洁吗?

师:嗯,看似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学生思考了几十秒)

生:老师,我觉得“陈列珍贵字画的”这几个字还是要的。因为博物馆有很多,只有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才需要用这样的玻璃。这样才能更加突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

师:(故意长吁一口气)哎呀,你算是救了我一次,否则,我可要足足抄七遍课文啊!

生:老师,我觉得“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中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直接说成“嫌疑犯”。

(对此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赞成)

师:看似有道理,但请你们读一读“犯罪嫌疑人”和“嫌疑犯”,你们觉得这两种表达情感色彩一样吗?

生:(若有所悟)我觉得用“嫌疑犯”让人感觉好像有点确定他就是罪犯一样,而用“犯罪嫌疑人”表明还只是怀疑而已。

师:说得太好了,“嫌疑犯”最后一个字是“犯”,“罪犯”的“犯”;而“犯罪嫌疑人”最后一个字是“人”,也就是说,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之前,他还是一个“人”。因此,法律部门和公安部门的专业用语都采用“犯罪嫌疑人”。

此后,学生纷纷指出一些自认为是多余的字词,但教师在和他们的深层对话中,一一明确文本语言的准确、简练、惜字如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探究状态。接下来,教师话锋一转:“有人说,孩子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因为你们的想象天马行空,无不可以想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们与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有一拼的。”学生显然被这一夸赞夸晕乎了。教师接下来让学生以“新型”为题创造一个自己认为最值得发明的新型事物。学生思如泉涌,下笔如飞。我巡视一看,学生写的题目五花八门,有“新型飞车”、“新型电脑”、“新型吸尘器”、“新型垃圾处理器”、“新型手表”、“新型玻璃清理器”、“新型书包”、“新型机器人”、“新型扫帚”等。十来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三百多字的作文。临近下课时,教师说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篇作文写完整,学生欣然接受。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位教师不按常规出牌的妙旨所在。

不按常规出牌者,乃心中有法而不囿于法也;一切法皆以服务于学生高效能学习为基准。高效能的前提不是教师的强力干涉、胁迫,而是巧妙地点燃学生的认知需求与热情。

三、以“谜”促乐教,激发兴趣

谜语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其短小有趣、轻松、自然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从小伙伴口中学到了猜谜。在教学中,如果将谜语与学科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3:借助谜语展开教学[6]

谜语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数字杂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看谁先猜中?”

不止一横(打一字:歪)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四字词:无衣无食)

一点一横,两眼一瞪(打一数字:六)

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王)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猜出谜底后,教师可顺势说:“数字,不仅用于记数、运算,还有很多妙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字杂说》吧。”

有人把猜谜比作“智力体操”。谜语能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借助谜语展开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学的手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搜集材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以想象促乐教,激发兴趣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的想象一旦展开,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像。我们一定要珍惜儿童的好奇心,并设法进一步激发这种好奇心,使孩子的想象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案例4:为孩子的想象推开一扇窗[7]

“学写儿童诗”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一个作文训练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写诗,语言积累是够的,但想象力却远不如低年级的孩子丰富大胆,因此,这项训练被视为本册书的一大教学难点。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所谓的“不会写诗”,只不过是教师没有把他们的诗歌天分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就是找出“激发学生诗歌天分”的途径。

第一节课在一班上,我采用了“示范法”。我先把一些非常有趣的儿童诗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品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打开思路,学会写诗。课上得很顺利,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孩子们都掌握了儿童诗的基本写法,写出来的诗也很有童趣。但问题也暴露得很充分:孩子们的诗都有意无意地借鉴或者说套用了我出示的范文,在选材上,他们的思路很狭窄。

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改进,在品评之后安排了“说说你想写什么”的环节,让孩子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启发、打开思路。这个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明显打开了,写动物的、写植物的、写环境的、写人的、写事的……各种材料都有了。但等他们写完,仔细看他们的作文,还是能发现明显的问题:写作材料是宽泛了,但写作手法并没有创新,比喻多,拟人少,夸张以外无修辞。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三节课我特意对范文进行了调整,把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文章都选了一篇进去,在品评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这一安排,见效就快了:孩子们的作文里开始出现了一些生动的句子,修辞方法用得多了。虽然用得不是很自然,但与前两个班的那种硬邦邦的文风相比,已经中看多了。

到第四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加进了这样一个环节——

我先神秘地对孩子们说:“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写诗的题材,杜老师这里就有一个,请注意观察!”

然后,我轻轻地走到窗前,把窗帘拉开,一伸手,把紧闭的窗子一推,顿时,昏暗的教室明媚起来、清新起来。

“刚才杜老师做了什么?”我问。孩子们激动地举起手来。

“你把窗子推开了!”一个孩子说。

“你先拉开了窗帘,然后把窗子推开了!”另一个孩子补充道。

“观察得真仔细!”我由衷地赞叹道,“那么,推开窗子,谁进来了?”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一个孩子小声地说:“没有谁进来呀!”

“没有谁进来吗?”我笑道,“我怎么看见有好几个家伙都进来了呢?他们悄悄地、飞快地进了我们的教室,只有仔细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他们哦!”

“啊,我知道了!”一个孩子激动地站起来,“刚才,空气进来了!”

“怎样的空气?”我追问。

“新鲜的空气!”其他孩子抢着说。

“新鲜,是他们的特点之一。”我微笑着说,“能不能从性格上说说空气的特点?”

“调皮的空气!”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飞快地冲进来,我们差点没有看见他,所以说他是调皮的。”

“说得好!”我点击课件,把这句“调皮的空气冲进来了”写进了大屏幕。

看见自己的回答变成了屏幕上的诗句,孩子们更活跃了:“微凉的风跑进来!”“明媚的阳光迈进来了!”“还有,快乐的阳光飞进来了!”……

写完这首小诗,孩子们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因为他们明白了诗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美丽的诗句往往藏在那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之中,只有细心观察、认真体会,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当我把这个班的作业收上来的时候,我发现了许许多多灵动的句子:

星星,像一颗颗亮晶晶的小图钉,不规则地挂在空中。

如果我是上帝/我要使人类只会笑不会哭/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爱

夕阳,是个调皮的孩子;它把家里所有的手电筒,都拿来装在自己身上,把大地照得通红通红的。

孩子的确是天生的诗人,可是要把他们的诗歌天分唤醒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啊!我庆幸我及时推开了一扇窗子,一扇想象的窗子。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多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早已存在于头脑中,只有通过教师的耐心启发、教育,他们才能把储存在记忆中的有关于事物的特征用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他们的童心才能在课堂上飞扬。

五、以童趣促乐教,激发兴趣

童年是多彩的季节,在天真烂漫的孩童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教学不是无情的活动,教学应该是有趣的、鲜活的、有精神的。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殿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也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说话。一个人来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只有用智慧呼唤童心,才能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也才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尽情的释放。

案例5:数学课上的笑声[8]

还记得小时候的数学课堂吗?当年,你和小伙伴们是怎样度过那些40分钟的?是否有许多故事令你难忘,甚至有些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仍会开心地笑?我就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我的记忆里拾起一些快乐的片段,或许能触动你尘封的记忆,使你想起数学课上那串串笑声……

片段一:“蛋黄是球”

我带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多半己上大学了,但我仍然记得他们在五年级上“球的认识”时的情形。初步认识了球的特征后,我问:“在我们身边,你见过球形物体吗?都有哪些?”学生们的回答很踊跃也很精彩,但再多的例子也有说完的时候。“还有吗?”在我的追问下,学生们搜肠刮肚,突然坐在前面的调皮鬼伍星猛地站起来说:“有,鸡蛋!”同学们都笑着摇头。“鸡蛋不是球,鸡蛋不够圆!”伍星一时语塞。大家都以为没有下文了,哪想到他再次跳起来,表情更加激动,声音也因过分激动而变得又高又急:“老师,鸡蛋不是,蛋黄可是球呀!”

“哈哈哈……”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全班已笑倒一大片。

片段二:“万氏解法”

我曾让学生自己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大多数学生都是把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比如:长×宽×2+长×高×2+宽×高×2或者(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万徐庆同学经过独立思考,探究出与众不同的方法,他从长方体6个面的展开图着手,将其表面分为两部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高×2)×宽+(宽+高×2)×长。

他在黑板上将示意图和解法表示出来,全班佩服得不得了!他自豪地笑了,高兴地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把它稍微变化一下,也可以得到书上的解法。”临走下讲台时,万徐庆望着我,简直有点得意忘形:“老师,这可是我的专利,万氏解法哟!”我连忙笑着点头。还好,“万氏”那天没有飘起来,以后也没有,而是更加热心于钻研知识了。

片段三:“把线段图竖起来”

这是昨天发生的一幕,下午的一节练习课,学生们在解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有一只长颈鹿高5米,比一头大象还要高2/3,这头大象高多少米?

交流解题方法时,我请一名学生上台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正说着,李一高高举起本子:“老师,我建议把线段图竖起来,就像我这样画!”我一看,呵,真够绝的!我在黑板上快速复制了一幅,教室里立即响起一片掌声……

“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辉映着人迹未到的尘世,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课堂上,可爱的学生能冒出意想不到的童言来,有时让老师不知所措。仔细思索那些童言,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思想的显现,虽不是教师心目中所想要的答案,却是来自学生心底的涌泉。倾听童言,感悟童智是教师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是孩子们那些没有矫饰的天籁之音,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是孩子成就了教师的教学。

六、以幽默促教,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古人很重视“笑候”,即引笑时机,因为它是幽默机智是否奏效的关键。正如相声艺术一样,“包袱”要抖在最关键处。在教学中这同样重要,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教学机智的幽默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学生都笑了,这位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招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