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定货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法定货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交换的发展及其有关的大量历史材料中得出科学论断: “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即货币起源于商品。一般价值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是立足于劳动价值论,通过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实体形态到“观念上”存在,这是货币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一、货币的产生及其内涵

货币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是怎样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交换的发展及其有关的大量历史材料中得出科学论断: “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即货币起源于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从而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 ②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只有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这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就称为价值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的扩大和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等阶段(图1-1),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这种价值形式最后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承担,这就产生了货币。

1.简单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生产的产品有时甚至连自己的需要都不能满足,很少会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只是在维持其生活必需以外,偶然有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两个部落之间产生了偶然进行的交换,交换价值还没有取得独立的自由形态。与这种物物交换相适应,就产生了简单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就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以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它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2.扩大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剩余产品的增多产生了私有制。于是,原始部落之间的交换逐渐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代替,交换行为和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一件商品已不再是偶然地与另外一件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与许多商品相交换,于是就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就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交换行为日益频繁,物物交换的矛盾日益突出。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于是各种产品先与这种商品交换再用它与自己需要的其他物品相交换。这时该种物品成为所有其他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成为所有产品的等价物,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这样,物物的直接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于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就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同时表现在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虽然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但是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致的,还不能成为整个商品世界的一般等价物。因此,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限制和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发展。

4.货币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着交换的商品增多,交换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世界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从而克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给交换造成的困难。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转变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就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只表现在货币上的价值形式。

图1-1 价值形式的演变

一般价值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当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一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所以,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商品换成了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解决了。对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与交换发展的联系。而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是立足于劳动价值论,通过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价值形式的发展又取决于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发展又要受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矛盾的发展所制约。在私有制条件下,小商品生产者彼此都是使用各自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因而他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而每个小商品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商品的生产又是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因而,每个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变为社会劳动,就要看他的商品能否实现交换。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适应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妨碍着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和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实现,货币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而在交换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因而,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产物。

二、货币的形态

迄今为止,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名副其实的价值实体到名不副实的价值符号、从真实价值到名义价值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规定了货币形态历史沿革的轨迹,另一方面,货币形态的发展演进更好地适应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实体形态到“观念上”存在,这是货币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线索。具体来说,货币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及信用货币四个阶段,并逐渐向电子货币的新阶段迈进。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物物交换制度不能适应交换的发展时,人们就会在商品世界中发现一种特殊商品,并将其作为交换媒介。这种商品必须是交换者普遍愿意接受的,自身也有价值。作为足值货币,它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木材、贝壳、家畜等都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龟壳、海贝、蚌珠、齿角等均曾充当过交易媒介。但这些实物货币都有其缺点: ①许多实物体积笨重,且不易分割,存在着量大值小的缺点,不便携带和运输; ②非均质性,分割后往往价值与体积不成比例,且有些实物货币质量不稳定,易腐烂磨损,等等。因此,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实物货币也就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2.金属货币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青铜、铜、铁、银、金等都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各国采用何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矿产资源状况、商品交换的规模、人们的习俗等因素。金属货币具备耐久性、轻便性、可分性或可加工性、价值统一或均质性,以及供给的稳定性等优势和特征,能更有效地发挥货币的职能。金属货币是人类历史上经历时间较长的货币,从其发展演变情况来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从贱金属货币向贵金属货币(gold and silver)发展,即早期的金属货币是青铜、铜、铁等贱金属,后来才是银、金这样的贵金属; 二是从称量货币向铸币(coined money)发展,即早期的金属货币是以金属的自然块状流通的,后来才由国家铸造成规则的货币。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足值货币的特点是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价值。从理论上讲,代用货币的形态有许多,其中国家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也应属于代用货币,因为这种铸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但是一般来说代用货币指的是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纸币或银行券。这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是金属货币价值。这种纸质的代用货币之所以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接受,皆因为它们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

与贵金属货币相比较,代用货币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代用币的印刷成本远低于铸币的铸造费用; ②避免了日常自然磨损和人为的毁损; ③容易保管、携带和运送,节省了流通费用。但代用货币的发行量受贵金属准备的限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我国明清时期的银票就是典型的代用货币。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式。历史地考察,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各主要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而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换言之,信用货币本身价值不仅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也和代用货币不同,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信用货币由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数量受政府的控制。从理论上说,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 ①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②人们对此货币具有信心。信用货币,可分为以下主要形态:

(1)辅币。辅币多以贱金属铸造,铸币权由政府独占。辅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小额或零售交易的支付手段,在货币量中只占很小部分。

(2)钞票或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金融当局专有,发行机关因国家而异,多数是由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局发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担人们日常消费品的购买手段。

(3)银行存款。存款是货币存在的一种形态,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是银行的债务。在信用发达的国家,交易总量的绝大多数采用银行账户间的相互转账或支票支付。银行存款是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完全摆脱了黄金束缚,只受到商品发展规模和市场化程度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货币当局,国家可以根据客观的和主观的需要(如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为刺激经济奉行赤字财政政策等),进行货币的超额发行和财政发行,从而影响币值稳定并引起通货膨胀。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再讨论。

5.电子货币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网络或储值卡进行电子资金转移,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的一种货币形态。电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态发展的新趋势,由信用货币的符号化向电子货币的观念化发展。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外,与通货相比,还具有一些特殊属性: ①电子货币具有多元化的发行主体,既可以由中央银行发行,也可以由商业性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发行,而且后者占有极大的比重; ②电子货币是在线货币,即电子货币的流通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也就是“电子货币转移系统”(electronic money transfer system); ③电子货币是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ies),是在银行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 ④电子货币是信息货币,是由一组含有用户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由数字构成的特殊信息,以电子信息的形态出现,所以,通过使用相应的技术即可以执行货币的某些职能。

电子货币具有转移迅速、相对安全和节约费用的优点。然而,使用电子货币的人们在产生方便感之余,总还有一些担心: 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产资信情况保密,等等。电子货币无论有何优点,在与人们使用传统现金手段相比时,其某些竞争上的缺陷和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因此,电子货币全面应用的时代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有赖于科技进步成果的积累、保障设施的完善以及电子终端的普及。

纵观货币形态的发展与演变,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①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是货币形态演化的根本原因。能否取得货币的资格,取决于能否满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大众的普遍信任和接受。②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人们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在经济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借以使人们能够能动地控制货币,从而实现驾驭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

三、货币的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因此,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既有商品的属性,又区别于普通的商品。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被作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如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

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