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会计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理解会计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作决策有价值,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根据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8项。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可理解性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任务二 理解会计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理解会计的基本前提与核算基础

财务会计是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要使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履行其客观职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会计核算所用的时间和所处的空间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从而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些基本条件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明确的前提,也是对会计领域中某些不确定因素所做的合乎常理的判断,又称会计假设。

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四个方面,并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1.会计主体——明确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财务会计的外在经济环境是市场,内在环境则是企业、事业等独立核算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每一个经营主体(企业)的基础上,从而把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把该主体(企业)的活动与企业所有者的私人经济活动严格分开。

2.持续经营——明确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会计主体前提解决了财务会计为谁核算的问题,但会计工作同时还必须明确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目标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对于会计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持续经营前提为财务会计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相对稳定的时间条件。

3.会计分期——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其结束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企业不能等到其经营活动结束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因此,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半年度、季度、月度等,会计期间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4.货币计量——明确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财富的物质代表等三种主要职能,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同时要求币值稳定。在有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要将有关外币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以此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5.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实际发生的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费用的确认,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作决策有价值,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有用性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根据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8项。

1.可靠性。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列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在我国,会计信息满足相关性应该具备三点:符合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动情况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当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保持明晰性。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首先,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企业对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再者,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事项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一般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当两者不一致时,应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对相关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实质上企业并没有把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并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已签订了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区别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从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以及不同的披露政策。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据此作出相关决策的,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的收回、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商品的返修或退回等。因此,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需保持应有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在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凭证;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编制财务报告;及时按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