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的关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它是一个会计主体;有时,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进行单独的核算,并编制出内部会计报表,因此企业内部划出的单独核算单位,如一个生产车间、分厂、分公司等也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们就不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价方法。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假设特定单位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进行的假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当然,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前提就不复存在,就应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及时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需要。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要计算企业的利润,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说,只有等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对比,才能进行准确的计算。但是,企业的经营者、股东、债权人等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会计信息供其用于决策和加强经营管理。因此,需要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财政部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章第7条中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为商品的购销、各种原材料和劳务的耗费等实物运动。由于商品、各种原材料和劳务的耗费在实物上不存在统一的计量单位,无法比较,为了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其计量尺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会计核算就必然选择货币作为其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