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处理会计事项的立场。会计分期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明确会计分期这个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的基本假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等,都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前提

会计主体是指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或组织,也就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本身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处理会计事项的立场。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几个会计主体可归属一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也可形成一个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前提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延续下去,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停业,不会破产,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能够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其经营活动无休止地运行。

持续经营前提要求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前提是对会计主体活动范围无限延续的规定。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才能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例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有关费用摊销方法的选择等,都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

(三)会计分期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落,每一个时间段落就是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会计分期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是对持续经营前提的补充。

明确会计分期这个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前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和报告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应当选择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这一前提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而对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又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因素或信息,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二是假定货币的币值是稳定的,或者有变动也可不予以考虑。货币计量前提是对会计计量手段和方法的规定。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这些要求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包括八个方面: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客观性,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这一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三)明晰性

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在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时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不便于理解和运用,就不符合明晰性的要求,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要求既强调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也强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横向比较,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体现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实质性

实质性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因而,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这一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要求,并视同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因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