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模式破裂

美国模式破裂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寻找替罪羊的过程中,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美国资产泡沫的源头,指向了中国这个最大的美元持有国。截至2009年4月1日,中国央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呼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取代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美国模式崩溃,中国内需模式能否取而代之?

序言 美国模式破裂 中国未能跟上

一种经济模式崩溃了,无论2009年的经济复苏是否属实,世界经济再也回不到2007年之前,东亚制造、美国消费的模式中去了。

中国拷贝的是日本、韩国的出口导向模式,在2000年以后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益增加的美元财富,和外向型经济对就业问题的轻松化解,缓解了国内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难题。在中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的美妙时间,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可以像日、韩两国一样,走向现代工业国,从国际制造车间走向国际制造强国,并最终完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们或多或少以隔岸观火的心态,看待日本衰退的20年。这不奇怪,对所有的人来说,邻人的痛楚并不能让自己感同身受。但2007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美国的虚拟金融把世界拖下了水,庞大的美元储备对于美国以外的国家而言,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破裂的经济模式的象征。

一场寻找替罪羊的游戏就此开始。

在寻找替罪羊的过程中,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美国资产泡沫的源头,指向了中国这个最大的美元持有国。他一改特有的晦涩,十分明确地指出,美国楼市泡沫不能怪罪于美联储低利率政策,是中国及新兴市场急速增长导致过分储蓄,推低全球长期利率,引发楼市危机。这些国家对于美国国债贪得无厌的需求——根据美国财政部资料,从2000年到2005年,美国国债的海外持有量增长了1倍,至2.03万亿美元——导致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处于异乎寻常的低位。潜台词是,资产泡沫一定会存在,美联储加息有什么用呢?这种说法与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如出一辙。

格林斯潘此番言论,无疑是这位前金融巨头推卸责任,无论如何,是格林斯潘将美联储利率长期维持在低位,以至于2007年之前的泡沫被许多人称为“格林斯潘泡沫”。而中方的反应正如预料:是美国的政策怂恿了泡沫,华尔街以泡沫为乐,依靠贩卖有毒资产,将丰厚的红利收入囊中。

两国都有第三种理智的论调,一种经济模式的产生正如一桩婚姻的产生,夫妻双方谁也无法置身事外,作为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与最大的生产国中国,必须同心协力寻找到新的、可持续的、健康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以单向的生产与消费为依托,中国人不应被定位于工蜂式的生产工人,而美国人债台高筑式的富翁生活已经宣告破产。

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经济模式?在一片争吵声中,各国政府开出的是降息、发债、发钞的老药方

美联储目前的利率比美国世贸中心遭受袭击后低得多,2009年6月25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声明,维持利率在0.00%至0.25%之间不变,“这一较低水平利率可能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美国走出衰退,美国不会提高利率。

美国正在美联储主席、人称“直升机本”的伯南克以及萨默斯等智囊的率领下,走向美元贬值的漫漫长路,以保证美国以低利率借到足够的美元,同时让美国对债权人的负债实际下降,说白了,这是美元收铸币税的典型方式,毫无新奇之处。

中国人民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压低人民币汇率无法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唯一的作用是促进出口。为了刺激经济复苏,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信贷超过6万亿,投放总额超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全球范围内巨量的货币投放与产能过剩的并存,使货币转为资产泡沫,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股市回暖,中国大陆A股市场与楼市交易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格林斯潘时代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为了走出经济衰退泥淖,全球主要央行再次祭出格林斯潘利剑。

实行低息、发钞、积极财政政策而未能挽狂澜于既倒的日本央行与财政部对此心知肚明,早在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建议日本通过无限制的增加货币供给来抑制通缩,但日本央行把利率降为零、基础货币每年增长30%,仍然无效。日本央行痛陈:“当日本面临各种结构性问题时,单靠货币宽松政策是很难让日本经济复苏的。”尽管如此,日本央行与财政部不敢出台其他政策。

全球经济如同一团乱麻,目前全球的救市政策救了资产泡沫,不可能救实体经济。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世界经济如何变化,美元的去杠杆化不会变,美国人的储蓄率将逐步上升,应对这种变化,中国能够做的是扩展内需与尽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紧锣密鼓。2006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截至2009年4月1日,中国央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呼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取代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渐行渐近,在此关键时刻,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市场接受过程。

以特别提款权为基础改革全球储备体系,特别提款权仍然与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挂钩,美元仍占主导地位,只不过从以往单纯与美元挂钩变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为今后货币比例的改变预留了空间。我们不能奢望特别提款权能够马上给我们一个稳定公平的货币体系,事实上,全球都找不到货币改革的最优方案,只能寻找次优方案。人民币结算由此前只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关键一步,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于实行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介于经常项目可兑换和完全可兑换之间,指取消对跨国资本交易及与之相关的跨境汇兑转移的限制),人民币国际化能否顺利,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

美国模式崩溃,中国内需模式能否取而代之?让人担心的是,在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在国企民企争食的情况下,国企成为宽松政策理所当然的受益者,在现行体制下,给国企黄金、给市场信心,必然对内需扩展、对企业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模式破裂之后,中国受制于货币与实体经济双重牵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跟上。

纪硕鸣兄是亚洲最佳记者,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国情,他敏锐地看到,中国只有打赢货币战争才能取得第一步的胜利。

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刻,我们货币转型持相同意见的背后,是希望中国顺利渡过改革的关口,不会因为全球的经济变化,而使改革走向封闭、内敛之路。如果改革走回头路,中国失落的不仅是十年,将比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失落的时间更长。

 叶 檀 

2009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