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紧缩利息怎么算

货币政策紧缩利息怎么算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失去了其意义。货币政策到底能取得多大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行为与宏观货币政策的配合。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方式不同,产生的政策效应也不同,适用的经济环境也就不同。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3.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3.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1.从政策的相互关系看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最重要的两项政策手段,它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很好地配合运用,才能避免摩擦,形成引导经济的合力

(1)一致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表现在,两者都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两者的最终目标相同,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差异性。

从实行主体上看,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主要是财政部。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从调控的对象看,财政政策主要调控的是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而中央银行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政策手段看,财政政策常用的政策手段包括发行国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而货币政策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

2.从政策局限性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是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也有各自的局限。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挤出效应是财政政策的绊脚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将会下降,从而反过来抑制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私人投资下降、需求减少、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抑制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财政政策的效应。

第二,公众行为可能偏离财政政策目标。当政府采用增支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时,公众可能把由此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这会使总需求的增加大打折扣,也会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不同的财政政策对于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是不同的。减少所得税,有利于一般公众;增加军事购买,有利于军工厂商;增加转移支付,有利于穷人;增加投资补贴有利于投资家。这一切无疑增添了财政政策实施的难度。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动性陷阱使货币政策失效。出现流动性陷阱时,利率会降低到最低水平,货币需求会变得无限大,货币需求的再大变动也不会引起利率的变动,货币政策效应为零。因此,政府无法再用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货币政策失去了其意义。

第二,公众行为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到底能取得多大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行为与宏观货币政策的配合。公众局部利益与政府的全局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这难免使公众行为与政府货币当局的愿望背道而驰。当经济萧条时,利率再低,公众也不愿投资;当经济高涨时,利率再高,公众也竞相投资。

第三,同样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使同样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部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利率反应敏感的部门,货币政策的效果大;而利率反应差的部门,货币政策效果小。

第四,个人储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个人储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它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收入和消费偏好,利率对它的影响不大,货币政策对其调节作用小。

知识窗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3.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调节的不同作用和它们各自的局限性,要求政府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作出选择,或者选用财政政策,或者选用货币政策,或者两种政策兼而用之。由于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将二者结合起来混合使用。

1.双扩张政策模式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政府既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但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则会导致利率下降。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可抵消两种政策导致的利率的上升与下降,使利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避免挤出效应。这样既稳定了利率,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2.双紧缩政策模式

当经济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则需要两个紧缩性的政策同时实行。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社会经济体的可支配收入,抑制过度膨胀的消费需求。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利率水平,从而抑制过度膨胀的投资需求。

3.宽松的财政政策加紧缩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为了防止刺激需求过度,引发的通货膨胀的风险,可以同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这一般是在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而又不太严重时适用。

4.紧缩的财政政策加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而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此种政策模式。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总需求,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以防止总需求被过度压制而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13.3.3 各模式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方式不同,产生的政策效应也不同,适用的经济环境也就不同。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避免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制经济的衰退。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减少消费。

课外阅读

“双扩张”政策面临三大挑战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09年起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过去了,实践已经证明“双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将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但人们同时注意到,在“双政策”实行的过程中,也凸显一些难点,面临一些挑战。

挑战一:民间资本启动迹象不明显

作为“双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宣布实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衡量这一计划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这些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有效性外,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民间投资。

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的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有个位数增长,为8.2%。

而在更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门的观念也在客观上阻碍着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在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务、园林、环卫等公共服务部门明确表示出“欢迎民间投资加入”的善意,但随着“双政策”的实施,获得了政府投资支持的这些领域“迅速变脸”,纷纷向民间投资者关闭大门。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民间资本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民间资本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必须要关注的地方。

挑战二:实体经济更需资金支持

今年年初,有关方面在确定全年5万亿元信贷资金的增长目标时,还认为“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了业内人士的预料:前5个月,银行新增信贷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到6月底时,新增信贷资金已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是2007年信贷增量的两倍。

但与银行放开信贷闸门“结伴而行”的是,一度低迷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双双进入快速攀升回暖的通道。中国A.股市场半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而每天动辄两千亿元以上的天量成交额几乎成为常态;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房地产商们纷纷斥巨资“跑马圈地”的景观又开始频频上演,地价、房价纷纷走出低谷,向上攀升。

这说明,新增信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进入实体经济,而悄悄进入了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虚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遭遇着信贷资金外溢的挑战。

挑战三:宏观政策调控凸显两难

一些经济学家大胆作出预测,说近期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理由有,5月份,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动态信息的CRB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他们还认为:

“市场充斥如此多的资金,通货膨胀很快袭来也在情理之中。”

但有更多的人则认为,近期并无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我国今年不会出现通胀,真正应担心的还是通缩。他指出,当前有两个因素会遏制通胀的出现:一是产能过剩会有效阻止通胀的出现,全年物价水平还会保持在低位;二是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根据失业率和通胀率成负相关关系来判断,通胀不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

通缩之说到通胀之忧争论的背后体现了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政策调控的两难处境。就像央行一位负责人所说:“如果收紧信贷,可能断送经济趋好迹象,但如果持续高投放,又会给远期通胀埋下伏笔,未来货币政策调控之难可想而知。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

课后训练

关键术语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学以致用

1.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哪些?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有哪些调控手段?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配合?

案例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原因

2008年的春天,世界经济形势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融融暖意,相反,次贷危机愁云仍未消散,美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并将拖累欧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基础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价格飙升不止,全球范围通胀压力显著上升。粮食问题和通货膨胀已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从目前形势看,世界经济还需走过相当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

次贷危机:已接近尾声?

次贷危机自从去年夏天大规模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危机一直在扩散之中,其负面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美联储大手笔提供流动性,不断为金融机构慷慨输血,美国的一些大金融机构的危急形势已有所缓解。近期的美国股市开始走稳向上,金融市场开始显现些许活力。美国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阶段可能就要过去。甚至有市场分析人士乐观地预计,次贷危机很快就要结束,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将重拾升势,美元也将重新走强。

不过,不容乐观的是,目前信贷市场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明显缓解,美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未来几个季度将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场作为麻烦的源头,还远没有见底的迹象。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单户型住宅销量下降8.5%,创1991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边缘,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6%(按年率),房价仍持续下跌,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产品出现问题,甚至使大量优质按揭进入负资产状态,从而对金融市场形成更猛烈的冲击。

此外,在欧洲,由于经济周期落后于美国的原因,次贷危机的影响现在可能才刚刚展现。有专家预计,在可预见的几个月里,次贷危机对欧洲的冲击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美国房地产的寒流已明显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多年飙涨之后正开始下挫。欧洲经济已显现疲态,欧盟委员会进行的一项月度调查显示,欧元区4月份经济景气指数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创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数据显示,德国、法国的商业景气指数4月份也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欧国家消费需求的下降,将影响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尤其是美国超量提供流动性,美元不断贬值,推动基础商品价格上涨,新兴国家通胀压力陡然上升,经济稳定增长明显受到威胁。

因此,可以说,在作为次贷危机风暴中心的美国金融市场,一些大金融机构或许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发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只是影响有多严重还有待观察。

资料来源:http://hi.baidu.com/yuanzhenweii/blog/item/a5777cd2

讨论题:

1.结合实际,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3.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如何搭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