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澄论行用钱币

元澄论行用钱币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和十九年铸太和五铢,政府强令行用,民间拒绝,专用谷帛,太和五铢只能在京城及其附近通行。地方上或用古钱,或用谷帛。为统一币制,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又铸永平五铢,禁用不合标准式样的钱币,各地因通行钱币不同,商贾不通;又准用太和五铢,新铸五铢和古钱币,只禁用鸡眼、镮凿小钱。然河北钱少,仍用缣布。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孝明帝时领尚书令,事有不便,必谏诤不已,内外咸敬惮之,卒于任上。一是货币财富的重要性。

一、元澄论行用钱币

北魏初期,以游牧为主,货币经济落后,实行粟帛交易。魏孝文帝(471—499)改革后,经济复苏,有所发展。太和十九年(495)铸太和五铢,政府强令行用,民间拒绝,专用谷帛,太和五铢只能在京城及其附近通行。地方上或用古钱,或用谷帛。为统一币制,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又铸永平五铢,禁用不合标准式样的钱币,各地因通行钱币不同,商贾不通;又准用太和五铢,新铸五铢和古钱币,只禁用鸡眼、镮凿小钱。然河北钱少,仍用缣布。又在王屋等山采铜铸钱。此后,民间多私铸,钱更薄小,有些钱薄甚榆荚,上贯便破。为平抑物价,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又铸永安五铢,为控制货币数量,只铸造了四个月,同时官府在市场上以低于市价(每匹300)的价格(200)抛售绢帛,以期回收钱币,反而导致私铸盛行,混乱的货币流通进一步恶化。

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京城和各州镇有铸造新钱的,有只用旧钱而不铸新钱的,以致商货不通,贸迁颇隔。尚书令元澄(467—519),字道镇,拓跋云子,太武帝曾孙,袭爵任城王。少好学,孝文帝时为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孝明帝时领尚书令,事有不便,必谏诤不已,内外咸敬惮之,卒于任上。

魏书·食货志》载元澄两次奏言行用钱币问题,主要阐述问题如次。

一是货币财富的重要性。他讲:“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成养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财物金钱是聚集人才,维系王权,养育生民,奉顺天意,治国安民的根本。夏殷两朝把九州的贡金(铜)定为五品,周代沿袭旧制,姜太公吕尚设立九府圜法。“于是圜货始行,定铢两之楷(标准)。齐桓循用,以霸诸侯。降及秦始、汉文,遂有轻重之异。吴濞、邓通之钱,收利遍于天下,河南之地,犹甚多焉。……窃寻太和之钱,高祖留心创制,后与五铢并行,此乃不刊(改)之式。”又奏言道:“谨重参量,以为‘太和五铢’乃大魏之通货,不朽之恒模”。经再三考虑,以为太和五铢为魏朝的通行货币,永恒不朽的标准,即五铢钱已成定式,不能改动。其所谓“钱之兴也始于一品,欲令世匠均同,圜流无极。爰暨周景,降逮亡新,易铸相寻,参差百品,遂令接境乖商,连邦隔贸”。他以为钱币初创时,只有一种圜钱,要让后世匠人如法铸造,流通不息,永无穷尽。只是钱币初始是否只有一种规格等级,倒不是关键,至关重要的是钱币要流通,“布犹泉也,其藏曰泉,其流曰布”。好像一眼泉,藏在地下叫泉,流通起来则涌布四方。历史教训足资借鉴,周景王、新朝王莽屡变币制,致使钱币规格参差不齐,边贸受阻,邦贸断绝,货流不畅,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难以维继,更不用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一句空话,“均齐物品,井斯和”,统一货币,稳定物价,市场和谐就成为画饼。

二是货币不统一的弊端。他的分析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贫民深感困难重重的痛苦,又教化不及,引发民间纠葛,争讼不断,太和五铢虽有利于京城洛阳的市贸,在徐州、扬州地区却行不通;各地的出产不同,交易对象又各异,在荆州、郢州认为方便的,在兖州、豫州就难以实行,致使贫民有困难重重的痛切之感,朝廷的德政也难以实施。“贫民有重困之切,王道贻隔化之讼”。其次,白白浪费了纺织的辛劳,还不能抵御饥寒之苦。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只明令禁止已不通行的鸡眼、镮凿两种钱,其他钱币都准许通行。在“河南诸州,今所行者,悉非制限。昔来绳禁,愚窃惑焉。又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铢,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专以单丝之缣,疏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为尺,以济有无。至今徒成杼轴之劳,不免饥寒之苦,良由分截布帛,壅塞钱货,实非救恤冻馁,子育黎元”。他所谓河南,是指黄河以南,河北即黄河以北。所以,他的意思是黄河以南各州镇流通的钱币,是先王准予通行的,若加禁止,我将困惑不解。而黄河以北各州镇既无新造的五铢钱,假使有旧钱,又要禁用,百姓在交易中只好使用单薄的绢缣、稀疏窄幅不合规格的布匹去换取所需物品,交换中常常会把整匹的绢和布剪成零头来通有无。这样白白糟蹋妇女的劳动,还让他们不能免除饥寒之苦,确实是由于分截破坏绢布,使钱财积滞,流通受阻,绝非救助饥寒,养育爱护百姓的办法。“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担之难,钱之为用,贯相属,不假斗斛之器,不劳秤尺之平,济世之宜,谓为深允”。看来元澄已经认识到钱币为通货,贯连成串,不用升斗盛装,也不用杆尺衡量,为世人提供方便,的确是最恰当的交易手段。可见,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在接受先进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成果时,不是排斥否定,而是认同与承继,且有相当深刻的共识。“庶货环海内,公私无壅”。各种货物在全国畅流,公私交易不受阻滞,促进商品流通畅通无阻,公私获益的良好意愿,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大融合、大一统中,携手共进,势不可挡。

三是行钱的具体构想。古钱并得通行,盗铸者罪重于常宪(法令),面对时局未稳,“戒马在郊,江疆未一,东南之州,依旧为便”。战事未熄,长江一线尚未统一,所以东南各州的通货还是一仍其旧的为好。统一货币的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元澄提出:“请并下诸方州镇,其太和及新铸五铢并古钱内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听行之。鸡眼、镮凿,依律而禁。河南州镇先用钱者,既听依旧,不在断限。唯太和、五铢二钱得用公造新者,其余杂种,一用古钱,生新之类,普同禁约。诸方之钱,通用京师,其听依旧之处,与太和钱及新造五铢并行,若盗铸者罪重常宪”。元澄的意见是就整个北魏各州镇通行的办法,只要是太和五铢、新五铢及两面完好的古钱都可行用,各种钱币之间的比价,依照当地市价来定,即“诸古钱……虽有大小之异,并得通行。贵贱之差,自依乡价”。对于已不通行的钱币和非法伪造,“毁大为小,巧伪不如法者,据律罪之”。鸡眼、镮凿,依法禁止。黄河以南各镇原先使用的钱币,依惯例不做限制。全国各地的钱币准予在京城与太和五铢、官府新铸五铢一并通行。看来,作为政局未稳的过渡办法,也不失为权宜之策。长远而言,尚须“货物均通,书轨一范”即在全国范围内货畅其流,书同文,车同轨,天下一统。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的胸襟和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