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洋鼹鼠”渗透全球搞情报

“东洋鼹鼠”渗透全球搞情报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日本的商业特务几乎遍地都是,仅东京一地就有380家经济侦探事务所,专门从事窃取商业秘密的活动。在商业秘密的获取上。相反,瑞士以“钟表王国”的老大自居,不注意商业秘密的保护,不重视情报研究和行动迟缓,先于日本十多年着手电子表研制,却败下阵来,招致无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损失。这其中固然有日本人战败后的励精图治,但靠情报起家,却是尽人皆知的“秘密”。

与西方谍报网不同的是,日本的情报机构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搜集经济技术情报为首要任务。对此他们也并不隐瞒,虽然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日本的一些工业大学甚至专门开设“工业间谍”课程,为日本公司培养经济间谍和反间谍人员。早在1940年日本出版的《技术国策论》中就明确指出:“有关外国技术与移植优秀的技术,为了指导本国的技术开发工作,非须制定紧要的方针政策不可。但是为了使之正确而迅速地获得它们,仍将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这些技术发展神速实难预测,世界各国无不防止在其技术开发阶段中新情报的流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本是日本的“盟友”,但他们照样用潜艇偷运德国的科技情报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于长期的战争,日本经济严重衰退,几近崩溃的边缘,民不聊生。战争结束不久,日本就建立了一个与西方国家的谍报工作范畴不同的全球性情报搜集系统,这个系统虽然也搜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报,但其中85%~90%属于经济技术情报。这个系统从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贸易、商业、市场、技术开发、经济研究及一切有益于发展经济的情报。

50年代初,日本先后花费近十亿美元,派了数千人到经济发达的国家去考察,结果几乎把当时西方历年的所有技术都搞了回来,创造了数千亿美元的利润。

日本对经济情报工作相当重视,在他们看来秘密就是金钱,情报就是财富。据台湾当局情报机构高层人士指出,日本情报部门的搜集情报工作,尤其是搜集经济情报工作,堪称世界一流,并达到全民搜集情报的地步。驻台的“日本交流协会”下分总务部与经济部,总务部与经济部又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搜集经济情报的任务。除了“日本交流协会”外,在台湾的日本侨社——“日本人会”也经常协助日本搜集情报。“日本人会”的分工更为细密,其下设有教育、新闻、财经、妇女、文化、甚至高尔夫球等等不下10个委员会。

日本过去进行军事侵略,而现在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情报可以说一向是日本的生命线。隶属于日本防卫厅的“统合情报本部”就有近2000名成员,他们与“内阁情报调查室”的成员一起,构成了日本庞大的间谍网,覆盖全球,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电子侦察、卫星接收、电信窃听、密码破译的基地。据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日本的商业特务几乎遍地都是,仅东京一地就有380家经济侦探事务所,专门从事窃取商业秘密的活动。日本的情报触角伸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有新技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日本的情报人员。

瑞士手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市场上长期居于霸主地位,直到1976年,瑞士手表产量仍是日本的两倍。但是在电子手表领域,日本却远远超过了瑞士。而瑞士着手研制电子手表起步最早,1952年就正式成立了电子钟表中心。1967年奥米茄公司正式生产音叉式电子表,同年瑞士电子钟表研究所研制的石英电子表在日内瓦天文台举办的精密钟表比赛中夺冠。这已是瑞士研制的第三代电子表了,但是售价却高达数百乃至上千美元一只。此时日本的电子钟表研制刚刚起步,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铁城公司便开始大量生产音叉式电子表,1976年日本电子表产量突破1000万只大关,以物美价廉占领了市场。此时瑞士电子表产量仅及日本一半。日本后来居上的诀窍在哪里?在商业秘密的获取上。

60年代瑞士天文台举办一年一度的精密手表比赛,日本经济间谍打了进去,不是为了参评或参加学术活动,而是为了获取商业秘密。其方法则除公开搜集外就是利用经济间谍进行偷窃。如1970年7月曾轰动一时的日本钟表公司驻西德特派员杜塞多夫事件,就是因为盗窃瑞士石英手表图纸而被逮捕起诉。1968年瑞士政府曾向瑞士钟表业发布了一项内部指导性意见,即瑞士政府通过对市场调查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之后认为,机械手表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无论从技术上、工艺上和款式设计上,经过几百年的生产研究,基本上不会再有很大的突破。刺激消费者新的兴趣和购买欲望的是电子表,尤其是石英电子表。告诫瑞士钟表业应该把研究和生产的重点及时地转移到该方面来。当时,日本钟表业刚起步不久,正不知往何方向发展。发展机械表自以为不是瑞士的对手,发展电子表又不知市场前景和主攻方向。瑞士这一情报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雨,于是便立即组织力量,瞄准石英电子表技术组织攻关。在此过程中,日本经济间谍通过情报活动发现,瑞士所以行动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某些技术方面遇到了阻力而又迟迟不能突破,这就是金属氧化物集成电路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通过情报调研发现,掌握以上技术的只有国外几家计算机公司。为了获取这项技术,日本选择美国英特尔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与此同时,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表了关于液晶显示方面的科研成果信息。精工舍(Seikosha)公司立即派出一班人马到美国收集该方面情报并通过“内部交流”的方式达到了目的。终于,于1969年末日本石英电子表技术首先获得了突破,随即到来的是组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了竞争能力,很快以巨大的优势至今牢牢地控制着国际消费市场。相反,瑞士以“钟表王国”的老大自居,不注意商业秘密的保护,不重视情报研究和行动迟缓,先于日本十多年着手电子表研制,却败下阵来,招致无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损失。

日本人曾经试图以武力称霸世界,但终因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义愤与反抗而失败。半个世纪后,他们用武力没有达到的目的,却部分地由经济扩张达到了。现在,日本已从一个经济崩溃的战败国,发展成了垄断世界相当一部分市场的经济大国。这其中固然有日本人战败后的励精图治,但靠情报起家,却是尽人皆知的“秘密”。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按常规而言,日本的经济发展必定受到诸多因素,特别是资源不足的影响,但是日本人自有他们的办法:借助情报。他们不无得意地宣称:战后的日本,靠技术立国,靠情报发展。

日本经济的长足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偷”派哲学,即“既然用100万美元即可买通有关人员得到一项技术情报,自己就没有必要花数年时间、花费数亿美元去开发,况且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比偷来的好”,因此,“偷”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种思想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日本私营公司本身就是情报机构,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密切合作,甚至政府内阁大员都经常与各公司主管共同策划如何钻其他国家法律的空子,以便既获取了大量情报,又让人抓不到把柄。

5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先进的数控机床,这是加工高技术产品的最佳设备,美国为研制数控设备花了20多年的时间,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与财力。当时的日本人对数控技术一窍不通。从1952年起,日本开始组织大量的情报人员,专门搜集有关这项技术的情报,基本搞清了其原理,后来他们又以派遣留美学生的途径,巧妙地搞到了数控机床的详细材料。结果仅用了美国人一半的时间就搞出了数控机床,并一举打入美国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的发展。

美国一位政要不无自嘲地说:现在是美国人花钱搞研究,日本人生产得效益。美国杜邦公司用几年时间,花了2500万美元研制成功的合成尼龙工艺,日本很快就掌握了这项专利技术的核心秘密,两年时间投产出口,很快赚取了9000万美元。美国康宁公司以2亿美元投入研制的光纤维技术,产品问世不久便出现了日本光纤产品。美国人至今都未搞清楚,日本人是如何窃取到这项技术的。

现在世界各国的情报机构都不得不承认,在窃取科技情报和工业情报方面,日本人是最活跃、最精明的,故有“东洋鼹鼠”之称。现在的日本,既有官方的经济情报机构,又有各大财团、公司自己的情报组织和私营经济情报组织。例如日本三井物产公司除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50多所办事处,还有3000多名驻外情报人员,平均每天有上万件经济情报发往总公司。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三井公司搜集经济情报的能力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之上。还有300多家大企业、银行和经济团体联合组成的“世界经济情报服务中心”,其经济情报搜集范围包括各国的国民经济、投资环境、产业和市场、金融流通、产品更新等几大类,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活动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垄断性企业情报机构。日本的野村证券公司、三菱公司也都以善于搜集工业技术情报而闻名。这些大公司都在国外广泛设立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情报活动中心和监听站。这些办事处的情报人员往往以提供咨询费来诱使有关人员提供情报。一些通常需要耗费巨资、花费数年才能完成的研究项目,这些情报人员往往只需通过一两次谈话和花费区区几个咨询费就解决了。靠着这种方法,日本人获取了大量的情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人深知经济情报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搜集经济技术情报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80年代初,为探求美国杜邦公司的生产秘密,日本一家化工企业竟雇佣间谍乘飞机在杜邦公司制造厂上空盘旋拍照。美国对日本人的经济间谍活动深感头痛,处处设防,如美国政府曾明文规定,限制日本研究人员参加美国高级学术讲座会,但日本人照样四处伸手。

不难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某种程度上是日本人采取颇不光彩的手段窃取别国的科技、经济秘密而取得的。据报道,20世纪全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美国占了19项,然而应用这些发明获得巨大效益的却是日本。别国研究,日本生产,这自然是一本万利的事。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日本的经济效益54%是靠情报得来的。”据美国人“诉说”,日本人通过种种渠道,采取种种手段,获取美国许多科技、工业情报,从美国人手中夺取了汽车生产和电视机生产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