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造业外商投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制造业外商投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造成中国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综合来看,随着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效应逐渐显现,将对中国制造业吸收FDI特别是高质量外资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布局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推进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对于增强中国制造企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4 制造业外商投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9.4.1 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当前,中国制造业还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主要表现为低技术含量、低利润和低附加值。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3.37%和德国的5.56%。[3]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造成中国贸易利益分配失衡。2013年年初,世贸组织(WTO)联手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全球贸易计算新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采用新贸易统计方法后,实际由外商控股企业赚取的价值,将从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中剥离出去,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缩水25%左右。[4]我们作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就超过70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重约为20%,位居世界第一)的含金量不言自明。由于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控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一直处于一种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未来,中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应该更加注重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附加价值较高的环节,逐步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东部地区可以逐步将部分中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此构建完整的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并以国家价值链的角色全方位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9.4.2 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影响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控制虚拟经济过分膨胀,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以此作为解决经济危机、提高就业、促进出口的重要砝码。以苹果、GE等跨国公司回迁部分生产线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回归”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美国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看,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并非传统、低端的制造业,而是意欲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其重点在于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包括清洁能源产业、节能汽车、航空航天产业等。美国为重振制造业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非常强调引导美资回流本土,同时吸引外资进入美国并“扎根美国经济”。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将努力吸引中国的资金流向美国本土,并与中国吸引FDI形成一种竞争效应;相应地,美国将对从本土流出、进入中国的FDI有所限制。综合来看,随着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效应逐渐显现,将对中国制造业吸收FDI特别是高质量外资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9.4.3 推进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

利用外资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一直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FDI目的地,但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却非常有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未跨过促使外资产生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不能吸收FDI带来的先进技术。[5]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跨国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而且也与中国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有关。当前,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布局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推进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FDI技术转移和外溢效应的实现对于增强中国制造企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土制造企业应当从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与增加研发投入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模仿再创新能力,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在竞争压力下进一步促使其从母国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本土企业应当积极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采购体系之中,加强与外资企业的业务联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既有利于为本土企业争取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的机会,也有助于为技术转移和溢出提供顺畅的渠道。

9.4.4 本土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融合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在推行引资政策时,往往忽略了本地企业产业链的建设,或者更倾向于引进全产业链,导致中国本土制造业与外来资本基本没有交集。外来资本所主导的封闭式产业链既不利于技术外溢,也很难带动本土制造业的成长。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来看,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由2000年的不足50%上升为2012年的77.1%,相应地,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投资占比则不断下滑(见图9-3)。因此,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被隔离在外的情况有增无减,以此推断中观产业链的情况应该也不容乐观。各级地方政府不能单纯为了增加工业总产值、提高GDP水平和就业人数而进行盲目的招商引资,而应切实从培育本土企业竞争力角度出发,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快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本土制造业的内功,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img121

图9-3 不同FDI方式占比

数据来源:中宏数据库。

9.4.5 规范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导向

一直以来,GDP都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关键指标,而FDI能够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在政绩诉求的驱使下,为了争夺优质的外资资源,各级政府可以说是发挥一切力量,调动所有资源来进行招商引资。各级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所出台的优惠政策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固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目前无论是中国现有制造业外资的区际转移还是新增制造业FDI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背后都存在激烈的区域政府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空间要远小于竞争空间,区域间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业转移不畅,也带来了重复建设严重和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直接阻碍了经济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区域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过度干预造成的投资市场扭曲。

9.4.6 利用外资缓解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活动,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竞相扩大投资规模,这就形成多个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能过剩反映了政府过度干预对市场所造成的扭曲,由于缺乏市场引导,导致这些行业过度配置资源,形成过剩产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又表现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以及传统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却明显不足,这是中国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与本土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本土企业学习和借鉴。未来,中国应当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鼓励外资进入一些高端制造环节,这样既可以对既有资源形成一种分流作用,同时也能加快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缓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9.4.7 避免过度模仿东部地区外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部地区依靠制造业FDI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同质化等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可能会承接一些东部地区需要淘汰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但是,这样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不利于区域平衡发展,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西部地区吸引制造业FDI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沿袭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从各自的特色优势出发,以满足本区域及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差异化的产业竞争优势,突出地域产业特色,推动内生式经济增长。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具有一些特殊的资源优势,例如山西的煤矿产业、河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陕西的特色国防科技产业,云南的特色中药产业等,这也决定了未来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照东部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集中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行业,而要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优势制造产业。与此同时,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中国的脆弱生态区域,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西部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6]因此,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在发展初期无论在资源利用效率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都需要有高标准和严要求,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的技术含量,重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9.4.8 制造业外资区际与国际转移竞争加剧

在制造业外资从中国东部地区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外资直接转向其他国家,例如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外资鞋服品牌都开始增加在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线。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从土地、税收、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众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以泰国为例,其宽松自由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无汇款限制,二是无出口要求,三是无外资比例限制(制造业),四是无国产率要求。特别是在泰国第三区域投资的企业更能在前8年享受法人所得税豁免,在随后5年享受所得税减半。在外资企业进出口方面,泰国的税收减免力度也非常大。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易商环境排行榜”上,泰国和马来西亚分别位列第17、18位,而中国仅为第91位。联合国贸发会议2012年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的引资政策更加重视外资的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在某些产业中国的引资政策优惠程度不敌东南亚国家(见表9-14)。面对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一方面,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外资向外转移的趋势,这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快培育新兴、高端制造业,加快推动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表9-14 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外资优惠政策

img122

资料来源:根据我国驻有关国家经商处资料整理。

(执笔:庄芮、郑学党、白光裕)

【注释】

[1]孙中伟.应警惕产业转移引发的劳资纠纷.东方早报,2013-03-26.

[2]曲玥,蔡昉,张晓波.“飞燕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3(4).

[3]张茉楠.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的格局调整.中国经贸,2010(1).

[4]陈建.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为何改变.经济日报,2013-08-29.

[5]黄静.影响FDI技术外溢效果的因素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8).

[6]张建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