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有机构成加速演变,经济学家提出几种发展经济的技术创新模式:①资本密集型模式。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问题在于选择较好的主导部门,使其发生关键性作用。再看二战后的战败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水平极低。日本则利用国际石油价格的低廉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经济结构,推动了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有机构成加速演变,经济学家提出几种发展经济的技术创新模式:①资本密集型模式。这是一种节约劳动的发展模式,指在生产中减少产品成本内的活劳动所占比重来进行技术创新。②劳动密集型模式。这是节约资本的发展模式,指减少产品中物化劳动所占比重来进行技术创新。③中间结构型模式。这是居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发展模式,指均衡使用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来进行技术创新。这三种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结构和平均结构问题。

在经济史上,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采取劳动密集型模式,如英、美、法、德等国都是首先发展棉纺织业。近几十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出自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愿望曾一度着重采取资本密集型模式,结果收效不大。由于前车之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把重点转移到劳动密集型模式上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采取或偏重哪种模式,应根据本国国情,即根据本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供应、技术条件、管理人才等来决定。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均丰富,但资金不充盈,技术条件较差,管理人才缺乏。到20世纪末力争总产值翻两番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四化建设。从这个任务出发,似应积极大规模地展开资金密集型模式的采用,以加速上述目标的早日实现。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则不太适宜。第一,输入现代化大量的大型设备,国家外汇力量不足;第二,采用节约劳动的模式,就造成社会待业人数的增加,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第三,由于基本建设期限长,占用资金多,周转慢,不利于迅速扩大资金积累,而且有可能带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四,需要大量较高水平的各种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但目前我们还十分缺乏;第五,我们的基本设施和经济结构的配合协作还一时跟不上。

然而我们也不能大肆鼓吹劳动密集型经济。按照我国生产力状况,最好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某些关键性重工业,亟须发展的现代化大工业和知识密集的尖端工业,应采取资金密集型模式;某些非关键性重工业、中间工艺水平的工业,特别是一般轻工业,宜采取中间结构型模式;大量满足当地消费需要的小型轻工业、街道集体经营的工场、手工艺品合作社等,则采用劳动密集型模式。至于农业生产,今后十多年仍主要搞劳动密集的集约经营,实行精耕细作,发展各种副业生产;然后随着农业人口减少,逐步扩大机械化面积,再向中间结构模式过渡,最后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过渡。总之,三者循序转化,此后一个相当时期侧重劳动密集型经济,这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适当道路。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书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被看作“近代社会中的大分水岭”“是一种产业革命,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会“产生带有决定意义的后果”[美]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英文版,第7、36、57页。。这是一个关键性阶段,因为它是突破经济停滞状态的阶段,就好像飞机起飞一样,一旦起飞到天空,就可以顺利地航行。于是“近代工业开始了,并且迅猛地发展”同上书,第98-99页。。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问题在于选择较好的主导部门,使其发生关键性作用。

历史上,英国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是棉纺织业,它的发展相应地带动了煤、铁、机器、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经济部门的发展。美国、德国“起飞”阶段的铁路建筑,同样带动了采矿业、钢铁工业、机器工业的发展,并由此加速了商品流通,推动了全面的经济发展。

但是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旧的主导都门失去推动其他部门前进的动力时,它就要被新的主导部门所代替。英国的棉纺织业、美国的铁路建筑业,都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再看二战后的战败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生产水平极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重发展化工工业,带动了其他部门的经济迅速发展。日本则利用国际石油价格的低廉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经济结构,推动了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何选择主导部门?其条件是:国内外市场的销量大,价格不易跌落,技术条件比较优越,原料来源丰富,资金积累快,对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强,有利于赚取外汇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有利条件,最好着重发展中间结构型模式,以轻工业为重点,以纺织工业为主导部门,继续发展棉纺织、化纤纺织、真丝纺织和毛纺织业等。因为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轻工业,具有一定的熟练操作技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量亦不弱,且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纺织品的国外市场日趋于饱和状态,我国宜另外加强船舶、机床、机器、电子产品、矿产品等的出口。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我国目前已开始大力发展航天工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今后应创造条件力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高技术产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量。

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是历来各国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三条意见可供参考:第一,发展中国家在纯科学研究方面,初期可以直接应用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第二,在技术研究方面,也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成果,但应着重解决发达国家没有解决的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着重解决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问题。刘易斯既反对盲目排斥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又反对吸收不适于自己国情的东西。主张发展中国家增加科学研究经费,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培养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工农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发展教育事业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际技术的转移一般分为两类: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前者指科技情报、专利、发明、实验技术等的纸面转移,就是直接把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移来利用,着重解决自己没有解决的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后者指物资设备的转移,也就是把别国已经用于生产领域的新设备移来使用。过去我国的技术转移,绝大部分是水平转移,占百分之九十以上。21世纪初的引进应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垂直转移和关键设备的水平转移约各占一半,不排斥重要项目空白点的成套引进。引进不但要能运用,而且要能仿制,并在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和创新。中期,逐渐增长垂直转移比例,因为垂直转移花费少而收益大。晚期,技术出口大于技术进口,这时可以宣告,我国技术水平已达到先进的国际水平了。

国际技术转移对技术落后国家曾经起到巨大作用。日本二战后,技术落后于美国二三十年,它从1950—1975年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达25700多件,这是它后来赶上和在许多领域超过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条件。这个经验值得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