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

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纵观战后墨西哥经济的发展,上述三种战略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成效,但也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两个部门平衡与否是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五节 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

纵观战后墨西哥经济的发展,上述三种战略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成效,但也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除了制度的局限性和内外部客观因素对战略的实施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之外,就战略本身来说,有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

速度是任何经济发展战略都应考虑的核心问题。没有速度就谈不上发展,也无法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对于像墨西哥这样一个战前还是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争取独立,摆脱落后状态,改变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建立自己独立的、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发展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墨西哥是个人口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就业成了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就业就需要增加积累和投资,而这只有通过加速工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才能达到。战后,墨西哥制定和实施的“稳定发展”战略、“分享发展”战略和以石油为动力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虽然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不尽相同,但是都以高速度为主要战略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墨西哥在1955年到1982年的28年间,除四年经济增长低于4%以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超过同期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被公认为第三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由于较长时期保持了高增长,它在拉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19%上升到1980年的25%,在经济实力方面远远超过阿根廷,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和第五大石油输出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但是,从三个时期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高速度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稳定发展”战略后期,由于政府一味追求以“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高增长,忽视了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维持高增长必须进行高积累和高投资,结果造成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明显上升,破坏了多年保持的财政稳定。“分享发展”战略是要求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兼顾实现国民收入较平等的分配等社会目标。在国民收入的增长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求积累和消费都大幅度提高,生产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同步增加,显然脱离了当时墨西哥的实际。结果,政府只好靠大量举借外债来维持庞大的公共开支,最后导致1976年的财政金融危机。洛佩斯·波蒂略政府依赖石油资源的开发,使1979~198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3%。为了实现高增长,政府加速石油开采和扩大出口。尽管如此,石油收入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增长高速度所需的积累和投资。政府也是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其结果是,过分突出石油工业的重点,破坏了发展的比例性,造成经济结构新的不平衡;用外债弥补财政窟窿,陷入债务泥潭,最后导致1982年的危机和连续3年的经济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应以本国的国力为前提,应与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相适应,应与加强独立自主和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一致。在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选择适度的增长速度,经济才有可能较健康的发展。

二、关于经济按比例发展的问题

一个国家不论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客观上都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保持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战后,一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改变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在实行国有化的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各种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以使经济顺利地发展,使社会生产和需求保持相对的平衡。墨西哥在这方面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探讨。

表8-5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img29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公司:《墨西哥经济统计》,1977年版,第32~34页;《墨西哥的数字》,1970~1979年版,第8~9页;转引自苏联:《墨西哥: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趋势》,1983年版,第122页;拉美经委会:《拉丁美洲经济研究——墨西哥》,1982年版,第10页。

1.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基本物质生产部门。这两个部门平衡与否是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前20年,墨西哥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是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公共和私人部门对农业的投资在固定资本形成中占15%~20%。6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按1970年价格计算,1950~1965年农业年平均增长6.3%;同期,制造业年平均增长8%~9%,工农业基本上保持了同步增长,整个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形势。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村和城市人口的粮食消费,而且也为“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原料。大宗农产品出口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农业的繁荣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反过来又为工业品扩大了市场,促进了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6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农业的投资;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又导致了私人农业投资下降。结果农业投资在固定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14%降到1970年的4.5%,农业增长速度随之下降。农业衰退反过来又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在1972~1973年的高增长之后开始下降,到1976年仅增长了2.7%。70年代后期,政府推行以石油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把农业作为重点之一,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在价格、信贷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农业衰退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但是,由于政府过分地突出石油工业,把石油工业的发展放到压倒一切的地位,农业重点并没有真正得到保证。农业作为基础部门的作用与60年代以前相比大为削弱。

从战后墨西哥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农业增长速度较高的时期,工业增长速度也很快,而且稳定;相反,农业增长速度下降,工业增长速度也随着下降,即使暂时上去了,又不得不猛跌下来,甚至破坏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是否重视农业,保持工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是战略指导和对策成败的关键。

2.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战后墨西哥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来,先后发展了石油、电力、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和制鞋等许多工业部门,初步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各部门比例不协调,燃料动力工业和消费品加工工业发展很快,机械制造等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发展缓慢,以致造成轻工业与重工业和重工业内部的比例失调。这种不合理的工业结构不仅使墨西哥的工业长期缺乏活力而且缺乏自主力,大量生产设备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后期,虽然政府提出了抓重点促平衡的战略,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追求高速度和过分地突出石油部门,经济走了石油化道路,使本来已经不平衡的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更加失调。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债台高筑,对外依赖日益加深。墨西哥经济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变化的能源市场面前变得十分脆弱。对于墨西哥这样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石油资源,使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又避免经济石油化,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3.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战后,墨西哥为了赚取外汇、增加资本积累、加速“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出口农业。政府通过增加农业投资、兴修灌溉工程、扩大耕地面积、发放低息信贷、提供出口补贴等措施,大大推动了出口农业的发展,使墨西哥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前,农业以种植玉米、豆类等供国内消费的作物为主;战后,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积极发展棉花、咖啡、甘蔗、剑麻、蔬菜、水果等出口作物。

在大规模发展出口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没有忽视基本粮食生产。1950~1965年的15年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自给有余,并能出口。60年代后期,由于政府减少了对村社社员和私有小农的贷款,特别是粮食保证价格长期冻结,打击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粮食生产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到70年代初,墨西哥从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埃切维里亚政府执政后,力图通过分配土地、增加投资和贷款、发展集体村社、调整粮食价格等措施扭转传统农业衰退的局面,但是由于全局战略指导和对策脱离实际,农业形势没有好转。洛佩斯·波蒂略政府执政后,把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自给提高到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高度,并制订了“墨西哥粮食体系”计划。80年代初,粮食生产有所恢复,但是仍没有实现基本粮食自给的目标。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粮食生产国特别是生产粮食的超级大国把粮食作为政治武器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粮食不足或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适当进口一些粮食是可行的。这样做有利于发挥自己出口农业的优势,增强创汇能力,但是过分依赖粮食进口对于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也是不利的。因此,把粮食基本自给列为战略目标是适宜的。根据墨西哥的自然条件,只要经济政策得当,有条件在保持出口农业发展的同时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国内需要。墨西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改造落后的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关于正确协调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并恰当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墨西哥经济主要是由国家资本、本国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组成的混合经济。目前,国家资本占投资总额的45%,本国私人资本占5%,外国私人资本占5%。[32]国家资本与本国私人资本、国家资本与外国资本、本国私人资本与外国资本相互结合又相互斗争,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这些关系并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是经济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

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33]从根本上来说,墨西哥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是属于列宁所说的这种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墨西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则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它是在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国家通过国有化和公共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借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维护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一种经济实力。因此,墨西哥的国家资本除了具有资本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经济民族主义的特点。事实证明,国家资本的存在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它在维护经济独立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根本上说,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不具有对抗性质。国家资本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必然限制和排斥私人资本。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上是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使国家资本的壮大有利于促进而不是阻碍私人资本的发展。墨西哥三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只有当国家资本恰当地发挥维护经济独立、扶植私人资本和协调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这几种作用时,民族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反之,不顾客观社会经济基础,过分强调国家资本的优势,盲目地发展国营企业,忽视发展私人资本,甚至取代某些私人部门,对民族经济发展并不有利。这不仅由于国营企业普遍经营不善,国家财政负担重,而且因为私人投资减少,不利于发展生产和增加就业,甚至使整个经济陷入困境。

但是,私人资本以追逐更高利润为唯一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4]私人资本这种对利润的无限贪欲,必然造成财富集中,贫富差别扩大,甚至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限制私人资本的无穷贪欲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贫富差别的扩大。但是,这种限制又不能过分挫伤私人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以致造成资本外逃,破坏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墨西哥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实行工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战后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欢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的政策,并越来越明确地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在弥补资金不足、促进经济结构变化、引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出口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成为民族资本的重要补充。

墨西哥政府对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原则上实行既利用又限制的方针,即在大胆积极引进的同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对外资投资的部门和股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墨西哥在处理同外国私人资本的复杂关系中,有较多的经验可供借鉴,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局的长期稳定使墨西哥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为了吸引外资,墨西哥注意保护外资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税收、贷款、关税、产品销售和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给外资以优惠待遇,为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条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墨西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之一。②控制外资的投向。为了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克服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开发落后部门和地区,墨西哥在执行外资法时采取灵活的政策。对急需吸引外资的部门和地区,适当放宽政策,给予较多的优惠,同时限制对某些部门和地区的投资,使外资的投向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③重视技术引进和转让。近些年来,墨西哥接受外资的侧重点已转向外资能否提供技术,同时重视引进技术要适合本国国情,有利于本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鉴于跨国公司控制技术,墨西哥每年要支付巨额的专利和技术援助费,造成大量资本外流,墨西哥政府于1973年制定了《技术转让法》,以减少外汇支付和使本国企业在较公平的条件下获得有用的技术。政府为了保证合理转让,防止高额盘剥,对于像技术成本—利润不合理,对技术的使用控制过多,必须购买过多投入产品,限制用转让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出口以及合同转让时间过长的,一般不批准转让。④实行“墨西哥化”政策。所谓“墨西哥化”就是减少外国资本对土地、自然资源和战略部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将外资企业的经营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资投资的部门和股权进行限制,使外资与国家资本和本国私人资本广泛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这样既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民族经济,又保障了外资的合法权益。尽管“墨西哥化”政策提出后也曾遭到外资的反对,但因为有利可图,外国投资者仍愿意继续合作。

墨西哥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本大量外流。外国投资者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以及政府提供的优惠攫取了高额利润。据墨西哥的官方统计,1975~1980年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额为37.371亿美元,同期新投资净收入为54.972亿美元,占新投资总额的147%。[35]墨西哥对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汇回基本上不限制,每年大约有2/3的利润汇回投资国,另外1/3用作再投资。从长远来说,这种资本大量外流对墨西哥的资金积累十分不利。②外资对经济控制严重。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在墨西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大,但却控制了化学工业、机械制造、运输设备、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橡胶工业等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部门。在多数企业中,虽然外资股权在49%以下,但集中在一两家跨国公司手里,与分散的墨西哥股权相比,无形中形成优势。除占有一定的股权外,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垄断技术来控制企业。因此,股权已不能完全反映外资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墨西哥现已感到,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出口,仅靠控制所有制的政策是不行的,必须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将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③对外国技术依赖很深。虽然墨西哥政府不断强调独立地发展本国技术,但是历年对技术开发的投资很少,从未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0.6%。科技方面主要还是模仿美国,很少针对国内的需要广泛开展新技术研究。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影响了本国科技事业的发展。④对文化和消费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外资企业很多是生产消费品和从事服务业的,为了推销产品和招徕生意,以广告宣传发达国家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人为地刺激与本国生产水平极不相称的消费需求,结果整个社会不仅出现了超前消费的趋势,而且很多人追求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墨西哥政府的重视。

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对墨西哥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些问题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引以为戒的。

四、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资金不足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性问题。因此,如何搞好内部积累和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0世纪40~60年代,墨西哥主要是依靠本国积累取得了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一方面国家扩大公共投资,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税、补贴等经济政策,调动私人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以及刺激国内储蓄,增加积累。这个时期,从国外贷款的数额有限,主要是作为财政收支上的应急措施。70年代,墨西哥出现本国资金严重短缺。造成资金匮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国家对私人资本政策上的变化,引起私人资本大量外逃。②国营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低,影响了国家积累。③税率过低,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公共积累很低和本国私人资本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尽管政府仍不断强调,经济发展要靠本国资本,外国资本应是国内资本的补充,实际做法却把解决资金问题的基点放在依赖借外债和出口石油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78年的29.3%猛增到1982年的74%。外债总额从1976年的196亿美元猛增到1982年的850亿美元。外债付息占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比例从1977年的25.4%上升到1982年的37.6%。[36]仅1982年的公共外债还本付息额就高达146亿美元,超过了当年石油出口的收入。依靠借外债加速石油资源开发,然后再靠石油出口积累资金,其结果是经济石油化,债台高筑,加深对外依赖。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出现国际贸易萎缩、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石油供求逆转的情况以后,墨西哥便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形成恶性循环,最后陷入债务危机。这个教训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引以为戒的。从墨西哥债务危机中,我们感到利用外国资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债务国应该把借来的外债用作生产性支出。使用外国贷款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应该高于其利息率,至少要相等。如果将所借的外资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这个企业的产品必须能在不依赖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以及出口补贴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否则,债务国不仅不能增强自己支付外债利息的能力,而且会加重新的债务负担。如果将外债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作非生产性开支,用于弥补财政窟窿,不产生经济效益,就更没有能力还本付息,甚至陷入债务泥潭。②债务国要能够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大体上同其主要贸易对象国相一致,以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差很大,就需要采取浮动汇率,以消除这种差距,不然的话,必定导致汇率超值,影响出口,刺激进口。③依靠借外债发展经济的国家必须保持一个实际的利息率。以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并能吸引外资。这样才有可能把大量闲置资本和外资以储蓄的形式吸收到银行手里,银行再以贷款的形式把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否则,国内资本和外资处于投机状态,随时有可能转移到国外。④债务国必须采取保持国际信誉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依靠国内的经济力量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像墨西哥这样一个资源比较丰富、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依靠本国内部的积累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了积累资金,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在私人资本占优势的情况下,要对私人资本采取恰当的政策,鼓励他们进行生产性投资。国家在发展国有经济时,应努力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益,提高现有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亏损,扩大资金积累。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税收制度,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刺激私人投资,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是必要的,但是税率过低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墨西哥的税收仅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下,是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70年代以来税率略有提高,但仍属低税率之列。这种低税收政策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国民收入较平等的再分配作用,反而加剧了财富的集中,扩大了贫富差距,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五、对外贸易中的若干问题

墨西哥经济从殖民时期开始就与国际市场有密切联系。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渗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墨西哥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外贸易在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墨西哥的对外贸易属于初级产品出口的类型,以出口有色金属矿石、石油和农牧产品为主,国内消费所需的制成品大部分靠进口。墨西哥长期保持这种初级产品出口型的对外贸易,导致进出口贸易长期逆差、国内资金积累缓慢、非出口部门发展不快、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弊端,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从30年代起,墨西哥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达到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政府主要通过贸易保护防止外国商品的竞争,扶植民族工业。“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墨西哥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0~60年代,墨西哥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制成品的自给程度大大提高,非耐用消费品和部分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大大减少。然而,“进口替代”战略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并没有使墨西哥从根本上改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相反,为了实行工业化,必须以昂贵的价格进口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国家用于进口工业品的外汇支出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越快,需要进口的生产资料就越多,所需的外汇也就越多。出口商品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虽然比战前有所增加,但是在政府的高保护政策下,“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这一时期,国际市场上农牧产品和矿产品又处于饱和状态,价格不断下跌。因此,在稳定发展时期国家总的出口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6.1%下降到1970年的3.8%。国民经济“内向”发展导致外贸逆差进一步扩大。1960年墨西哥的外贸逆差为4.47亿美元,1970年增加到10亿多美元,1976年达到30亿美元。对外贸易的严重不平衡成为外债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

70年代,政府为克服“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各种弊病开始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放松贸易保护。在边境地区发展“客户工业”,即免税的来料加工工业,以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但是成效并不显著。70年代后期,墨西哥发现了大规模的石油资源。政府把开发石油资源、大量出口原油和天然气作为加速经济发展、解决外贸逆差和国际收支困难的主要手段。从1979年开始,原油和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1982年原油和石油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达到74%,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大大下降,外贸实际上又回到了初级产品出口的老路。为了大规模地开发石油,墨西哥不得不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大幅度增加。虽然石油出口收入由1977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146亿美元,外贸赤字却由1977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48亿美元。因此,依靠石油出口也没有解决墨西哥对外贸易中的严重不平衡问题。

从墨西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状况来看,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1.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保持外贸和国际收支相对平衡。对外贸易长期大量逆差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它是造成外债增加、货币贬值、支付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大体平衡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一方面应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多样化,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争取出口市场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应从工业结构上进行调整,提高本国生产资料的自给能力,适当控制依靠进口零部件的装配工业的规模,以减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2.工业产品既要面向国外市场,又要充分开拓本国市场。对外实行开放,这是总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经济国际化的时代,任何闭关自守的思想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市场和技术才能使经济达到高速发展。墨西哥稳定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向”、对外贸易活力的减弱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像墨西哥这样一些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来说,充分开拓国内市场对于国家的工业化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广大居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而“进口替代”工业企业的设备大多来自工业发达国家,其产品主要面向国内的高消费阶层和国外市场。在政府的高保护政策下,这些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缺乏竞争能力。为使工业发展保持活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和原料、燃料价格低廉这一有利条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能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适当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广大居民的购买力,使工业产品的结构适合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

3.外贸政策既要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又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贸易保护主义是许多国家通常采取的一种政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政策对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提高关税、规定配额、外汇管制、进口许可证制等各种手段,可以限制国内已能生产和供应的消费品进口,这样既有利于发展本国工业,又可将外汇用于更迫切需要的部门。但是,如果对贸易保护的范围和期限不加控制,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对某些产品长期实行高保护政策会使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在不受外来竞争的条件下保持高额利润。它们无须进行技术革新和改善经营状况。这样的保护政策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只有在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时,又对所保护的项目、期限不断加以调整,才能达到既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又促进国内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注释】

[1]豪尔赫·塔马约:《墨西哥现代地理》,1980年版,第307页。

[2]墨西哥《外贸》杂志1980年西文版第11期,第337页。

[3]全国金融公司:《墨西哥的经济发展》,第12页,转引自霍德华·弗·克莱因:《墨西哥现代史》,第248页。

[4]阿隆索·阿吉拉尔等:《墨西哥对外国投资的政策》,墨西哥,1977年版,第216页。

[5]《至上报》1954年12月14日,转引自《墨西哥革命史(1952~1960)》,第178页。

[6]迭戈·洛佩斯·罗萨多:《墨西哥经济问题》,墨西哥,1979年版,第33页。

[7]斯·罗伯特:《巴西——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8]徐文渊等:《阿根廷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页。

[9]莱奥波尔多·索利斯:《墨西哥经济政策和发展》,墨西哥,1978年版,第125页。

[10]《墨西哥经济的现状和前景》,墨西哥学院,1980年版,第62页。

[11]阿龙索·阿吉拉尔等:《墨西哥对外国投资的政策》,1977年版,第215~216页。

[12]墨西哥《日报》1980年5月18日。

[13]莱奥波尔多·索利斯:《墨西哥经济政策改革》,美国波哥蒙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14]罗伯特·卢尼:《墨西哥经济:政策分析及对1990年的预测》,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

[15]墨西哥《一加一报》1983年1月19日。

[16]《墨西哥: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趋势》,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17]约拉姆·夏皮罗:《埃切维里亚领导下的墨西哥对外政策》,伦敦,贤人出版社,华盛顿论文第6卷,第30页。

[18]罗伯特·卢尼:《墨西哥经济:政策分析及对1990年的预测》,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1978年版,第110页。

[19]莱奥波尔多·索利斯:《墨西哥经济政策改革》,美国波哥蒙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页。

[20]弗朗西斯科·何塞·帕迪·博略:《墨西哥石油和政治变革》,载《拉丁美洲展望》第32期,1982年冬,第75页。

[21]曼纽尔·米勒:《墨西哥的石油》,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1982年版,第68~69页。

[22]曼纽尔·米勒:《墨西哥的石油》,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1982年版,第68~69页。

[23]朱迪斯·艾德勒·赫尔曼:《墨西哥危机》,霍姆斯—迈耶出版公司,1983年第2版,第77页。

[24]洛佩斯·波蒂略总统:《第六次政府工作报告》,载墨西哥《外贸》杂志1982年第9期,第926页。

[25]曼纽尔·米勒:《墨西哥的石油》,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1982年版,第74~75页。

[26]丹尼斯·古莱特:《墨西哥:未来的发展战略》,圣母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9~80页。

[27]洛佩斯·波蒂略总统:《第六次政府工作报告》,载墨西哥《外贸》杂志1982年第9期,第926页。

[28]《墨西哥石油公司报告》1983年3月。

[29]③洛佩斯·波蒂略总统:《第六次政府工作报告》,载墨西哥《外贸》杂志1982年第9期,第927~928页。

[30]洛佩斯·波蒂略总统:《第五次政府工作报告》,载墨西哥《外贸》杂志1981年第9期,第377页。

[31]墨西哥《外贸》杂志1983年第2期。

[32]曼纽尔·阿·米勒:《墨西哥的石油:与美国新关系的催化剂》,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版,1982年版,第138页。

[3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文版,第627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35]詹姆斯·迪·科克罗夫特:《墨西哥:阶级构成、资本积累和国家》,纽约,月评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

[36]拉美经委会:《1983年拉美经济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