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这一基本观点的发展而形成的劳动价值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最后由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第六,劳动形成价值的国际性增强。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说史上,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于1662年在他的《赋税论》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一切只取决于劳动时间”。由这一基本观点的发展而形成的劳动价值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最后由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体现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可分为一般商品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价值的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质和量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三)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在垄断资本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表现为垄断价格规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起调节、动力、分化三大作用。

(四)货币理论

货币是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五)商品拜物教理论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的神秘性质。商品拜物教来源于商品的价值形式,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拜物教在资本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在非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就没有商品拜物教。

二、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生产部门范围扩大,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部门加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生产部门扩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着重分析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当代社会产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众多服务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部门的范畴从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部门,扩大到精神产品生产部门、服务产品生产部门也是生产部门。

第二,生产劳动者范围扩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研究的生产劳动者,主要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工人,包括总体工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者与传统意义上的对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经济中的生产劳动者,也有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生产劳动者,还有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中介服务的生产劳动者。马克思研究的生产劳动者,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今天的生产劳动者,既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者,还有第三产业的劳动者;生产劳动者由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

第三,生产要素中的活劳动要素发生变化,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日益减少,活劳动中创新性劳动的作用日益增强,活劳动形式多样化。由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单位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还是服务产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已经大大减少。但活劳动创新性增强,通过高新技术的“杠杆”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创造出比过去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商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的创新劳动在发展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活劳动的形式也与过去已大不相同。人的活劳动虽然包括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支出,但这种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在形态上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如脑力劳动中就出现了理论研究型、知识运用型和技术创新型等活劳动形态。

第四,生产要素中的科技和管理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过去,劳动、资本、土地这些独立性生产要素最重要,起加法作用。今天,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管理、信息等附着性要素更重要,起乘法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优化日益重要,彰显出管理的日趋重要。

第五,生产劳动范畴外延扩大,服务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曾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生产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区分。但他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这也是当时的条件所限定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可以仅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以及为物质生产部门直接服务的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和商品仓储业等服务业的劳动视为生产劳动。因为当时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微不足道,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劳动的范畴不仅从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扩大到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且扩大到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们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六,劳动形成价值的国际性增强。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时,侧重在一国范围内研究价值的形成。但他创造了国际价值理论,已经明确指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而且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劳动价值论更注重从国际范围研究价值的新特点,价值形成的国际性大大增强。

第七,价值载体有了变化,非物质性载体增加。过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生产部门,他所考察的劳动又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相应地,价值的载体也主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商品。当代,随着生产部门和生产劳动范畴的拓宽,产品中无形产品的比重增大,价值载体也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物质商品是价值载体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性的商品,如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也成了重要的价值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