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方法的实质和作用

经济方法的实质和作用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利益是各种经济方法作用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利益仍然是一切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不是建立在剥削制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是既讲个人利益,又讲社会利益,是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一、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经济方法的概念

经济方法是指管理者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的方法。所谓经济手段就是管理者运用价格、税收、财政支出、金融、利润、工资、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引导被管理者以及他们的社会活动,使之适合管理主体的需要,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经济方法的特点

经济方法与其它管理方法比较,有它本身固有的特点。

(1)间接性。经济方法被使用时不直接使用于管理对象,而是通过对管理对象物质利益关系的调节影响他们的意志和行为,从而达到调节、诱导各类社会活动不偏离管理目标的目的。

(2)灵活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经济手段的运用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鼓励或者限制某种社会行为,只要选择一定的经济手段调整被管理者的物质利益即可,而调整的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经济手段的反馈具有灵活性。因为,经济方法的运时势必对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带来影响,如物价、工资问题等,涉及面广,关系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被管理者反映极为灵敏,直接影响到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

(3)相关性。管理中任何经济方法的运用,都必然触动被管理者的经济利益。当某种经济方法的运用能增加被管理者的利益时,便能激励其活动能量,扩大或加强所从事的活动;当某种经济方法的运用会减少被管理者利益时,便能抑制其活动能量,甚至使被管理者改为从事其他活动。

二、经济方法的实质

物质利益是各种经济方法作用的中心环节。经济方法的实质就是管理主体以物质利益规律为依据,通过给予或不给予物质利益,作为诱导管理客体的一种手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格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利益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推动着人类不断改革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利益仍然是一切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不是建立在剥削制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是既讲个人利益,又讲社会利益,是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统一。

三、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然性和作用

社会主义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各个环节之间构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试图一切社会活动都由上级行政机关来安排,完全靠行政方法来管理是不可能的;只有同时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活动,才能适合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各项活动的实际情况。第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物质利益原则仍然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充分发挥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就成为提高管理绩效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方法在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效地调动基层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经济方法把管管理对象的物质利益与经济效果、工作绩效直接联系起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激励人们为社会努力工作,多作贡献,有利于调动各个基层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效地调节被管理者的社会行为

经济方法将管理对象的物质利益与他们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经济方法的调节,诱导他们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行为,抑制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行为。

3.促使人们自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方法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措施来调节社会活动的,而经济手段和经济措施的运用只有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自觉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在多项管理工作中真正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4.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经济方法的运用范围适应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除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外,还应重视运用经济方法管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其他社会工作,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合理地被用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以利促进多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