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大文明”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大文明”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就理论而言,“三大文明”建设并不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所以我们说,“三大文明”建设是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第二节 “三大文明”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上实现超越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胜利完成各项历史任务。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搞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这各种建设相结合和统一起来,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从而进一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在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赶超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为此,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社会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如果离开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任务,就会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或者幻想,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成了一种空中楼阁。应当懂得,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是由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

关于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发扬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好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门艺术。为此,必须把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与依法治理国家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这种结合和统一,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和制约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如果能够严格依法治国,不以个别领导人的言论行事,就不会形成超越国法的特权阶层和个人,从而就可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发挥有关领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强化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非一种主观随意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有章可循,以科学的原则和规范为依据,必须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办事。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地向前发展。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障。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命运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先进性的文明,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思想和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反对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新的社会信念和精神力量,继续培育和发扬中华民族那种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切实加强文化思想和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统一起来,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革命事业继承人。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发展规律。

就理论而言,“三大文明”建设并不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物质文明建设是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问题,属于社会经济范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范畴;精神文明还可以分属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但“三大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却是一致的,即是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所以我们说,“三大文明”建设是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一种唯物辩证法思想。众所周知,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很落后,在初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如果不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相应地开展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不可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实践表明,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才能得以顺利解决。单靠“革命热情”,“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办法,是不会解决问题的。所以,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与此同时,在进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必须搞好政治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民主制度,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动力。反之,如果不能发挥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也就不会有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抓紧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就会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和统一,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三大文明”建设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在社会基本矛盾运行和演变中,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并非被动的,当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当它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又会阻碍乃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如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当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要求和规律性,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从而才有可能不断地顺利地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是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