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从本质上看,小班化教育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但又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这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来看,小班化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3.小班化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

从本质上看,小班化教育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但又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一、小班制的依据

小班化教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小班上课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工作,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这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北京东路小学是上海市最早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每个班级学生最多26人,最少仅18人。一般每个班级配备2~3名教师,按照年级课程计划配给教师工作量。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等,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试验结果表明,小班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的大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比大班更为充分,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探究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自理、自治、自学能力明显提高。(www.guayunfan.com)

小班上课制一方面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打破传统的编班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从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来看,小班化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其依据主要有如下几点:

1.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小班制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

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条件的局限又对班级授课制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教学资源的制约,只能是几十个人在一个班上课。由于校舍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数量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实行复式教学,把几个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现实。如校舍的改善和增加,教学设备的优良,教师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都为实现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早在20世纪初,西方曾出现道尔顿的设计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这些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已成为小班化教学的强大动力。

2.小班化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程度为目的,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一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为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原来的班级授课由于人数多,教师教学负担重,学生受教育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实验教学,学生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相对较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次数、时间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小班化教学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学生直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小班化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班级授课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小班化教育不再以固定人数和认知水平作为分班依据,而是以能力或兴趣、爱好作为分班依据。同时,人数大大低于原来的班级人数又不固定,就可以更好地照顾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施教学。学生可以采用独特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

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暴露,而它的优越性则相应显得越来越难以体现。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和原苏联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实验,为实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在西方的新教育运动中,瑞典杰出的女教育家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主张教育应爱护和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用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教育,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批判忽视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现象,并提出教育要“由儿童出发”的口号。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在《童年的秘密》中主张新教育要发现和解放儿童,为儿童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在这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欧美新教育运动中出现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我国近十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验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班制、合作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

二、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原则

1.小班化教学的资源配置

小班化教学是相对而言的。以往的传统班级一般在50人左右。小班的学生,从上海市和天津市的经验来看,试点班平均在24人左右,最多的28人,最少的18人。一般每班学生在20~26人之间。学生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班额的减少,可以使每个学生与老师的直接见面机会增多,师生互动关系得到增强,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小班化教学。

首先是在教师配置上,应从小班化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教师。上海市的小学一般每班配置2~3名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一般一名教师教语文、数学两科,周课时13节;一名教师任班主任,进行自然常识、生活与劳动、体育、班队活动、兴趣活动、综合教学、心理辅导等,一般周课时为10节;还有一名教师教体育、文艺、美术、保健、兴趣选修等学科。中学阶段,在必修课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选配不同的辅导教师和兴趣爱好指导教师。从课时和作业量上看,老师工作量似乎比原来轻了,但由于小班化教学是以提高个体接受教育程度为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兴趣培养,对每个学生制定并实施个案教育,要适时进行逐个的生活指导和心理教育,工作量的个性化大大增加。实际上,小班化教育教学比大班教学更复杂,更困难,任务也更重。

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应根据小班制特点有所侧重。如音乐、体育、书法、电脑,都要适应小班教育,作适当调整和增加。特别是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发展,要增加教学设备。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

2.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原则

从小班制的特征来看,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人数适中原则。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分班时一般考虑到好中差搭配,以便班与班之间的竞争。小班制的本质特征,是在原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的直接教育机会,同时也要考虑中国教育的实际,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失去了小班制的意义;少了,又不成为小班制,而是个别教学。因此,应坚持人数适中原则。

第二,坚持能力平衡原则。小班制的分配依据很多,可以按兴趣爱好去分配,也可按照认知水平去分班。如果是按接受能力去分班,为了便于完成教学目标,应坚持能力平衡原则,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及时辅导差生。

第三,个性化差异原则。个性化是小班制分班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小班制的最大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发展个性。把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四,注重实践原则。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受到更多的直接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分班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惟一出发点,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简单化。

三、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小班化教育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试点工作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上海市已有280所中小学推广了小班化教学,天津市也有5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实验,其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1.主要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众多。但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组教学法———以同质或异质或学生自由组合编组为形式,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进行教学;个别指导法———师生一对一进行因材施教或差异辅导;体验教学法———解放学生大脑、肢体和感官,全身心体验教学媒体;尝试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内在欲望,不断实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鼓励教学法———运用物质与精神手段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交融教学法———倡导师生关系、教学互动、认知全面发展以及教学情景的事例贯通;活用资源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的合理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留有余地教学法———教学要留下学生独立的探究空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实践。

2.课堂教学环节和设计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互动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教学;角色教学策略———教学中必须具有角色及其角色转换、体验的意识,实现教学尝试并不断获得成功;分层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兴趣教学策略———以激发教学双方兴趣的点、面、厚度(持续性)为先导,构建师生积极进取的课堂活动的心理机制;体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体验理性感知教学,特别是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问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起点、深入探究问题、提升出新的问题三部曲为逻辑循环,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功能;反馈教学策略———抓反馈信息的快速、准确与全方位,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弹性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的张力与艺术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遵循特有的原则,即机会均等原则———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有条件、有机会充分发展;主体参与原则———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综合原则———提倡教师跨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尽力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个体充分发展原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并以不断提高个体接受充分教学的程度、惟一目标。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与组织,也有与传统大班教学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备课———在备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备学生(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备教学实施空间组合变换(如桌椅排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及互动轨迹等)。还要研究增加哪些教具、学具或活页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肢体;通过实践感知教学,减少认知坡度。上课———以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为主,二者所占的时间与空间为整堂课的2/3以上。教师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师生的角色经常互换,采取鼓励、扶持、点拨、尝试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练习作业———体现分层多元特点,并要有弹性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要求以课堂完成为主;作业实行面批。考试测验———实行“无节”调控,学生对其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复测,直到满意为止。

3.分层次教学

(1)分层备课,把握学生层次

在备课之前,教师需对班中学生逐一了解,包括学生在学习兴趣、平时爱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在家学习的环境等方面,采用家访、调查统计等不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初步将学生分层:A类,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忽上忽下,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类,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然后,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设计坡度,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

(2)分层施教,个别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于A类学生,给予自学机会;对于B类学生,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对c类学生,则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或由A类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练习巩固的机会。讲授新课时,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摘得到,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始终关注,认真辅导。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A、B类学生的个别辅导,包括能力、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形式上,教师可坐在学生身边重点辅导,也可请几个学生到教师身旁作重点辅导,还可请各组的A类学生分别辅导C类学生。

(3)分层练习,设计弹性作业

练习分“必做”和“选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即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设计弹性作业的目的,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选择。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应加强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

(4)分层辅导,分类化解难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习惯,激发兴趣、意志等。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类化解难点。C类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由浅入深地弥补缺陷,扶他们走上成功之路。B类学生,他们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A类学生,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要鼓励创新,纵向加深。此外,还要注意对超常儿童和弱智“随班就读生”进行个别指导。

(5)分层考核,鼓励异步达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考试方法改革。小班化教育中考试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平时考查。采用按学科分段(单元)测试和分段验收的方法,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体验,克服知能缺陷。这种考查随堂进行。②优化集中考试。破除一律笔试的规矩,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化考试方法:语文、数学除笔试外,增加朗读、书写、背诵等技能测试;英语加强听力测试等。③尝试进行无不及格考查。通过教师热情帮助,学生主观努力,给予机会,重复考查,直到及格为止。电脑、社会、科学、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活动等学科,均采用无不及格考查。④尝试进行优生跨年级考试。成绩合格,基础知识扎实者,允许跳级。

考试方法的分层分步实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为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4.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1)优生协助法

学习困难学生需要多种形式的辅导。特别对一些知识缺漏较多的困难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配一名优秀生同座,让优秀生协助困难学生学习。采用这一形式,能增加困难学生的学习机会,减少困难在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提高辅导效果。

(2)小组讨论法

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适应个体差异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分小组讨论时,可按不同要求编排小组。有时可异质分组,相互取长补短。在讨论过程中,让困难生学习优秀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有时可同质分组,特别是在竞赛性学习活动时,让困难生有获胜的机会。

(3)角色互换法

当困难学生有了一些进步或对某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为了满足其表现欲,可以采取“角色互换”方式,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特别在互改作业中,他们为能给学习伙伴提出问题而欢欣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评价能力,使某些困难消除在自然的状态中。

(4)课堂提问法

学习困难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不敢主动举手回答,原因是怕答不出,怕被老师问倒。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从实际出发,对较简单的问题,可请困难生回答。对稍难的问题,可以先请优秀生作示范回答,然后再请困难生作模仿性回答。也可以由教师提示,师生合作说出正确答案,使困难生有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并从中获得参与及成功的情感体验。

(5)质疑问难法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则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困难。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经常会留出时间,让学生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此时困难生往往缩在一边。教师要主动启发困难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如果他们提不出,教师可以采用“反质疑”的方法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了?那么,老师来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主动质疑。如果困难生能主动提出一个问题,就要给予鼓励,以逐步使他们养成有困难主动求助的习惯。

(6)即时反馈法

学习困难的成因,往往是由逐节课的知识缺陷积累而成的。因而,利用小班人数少、教室四周黑板多的优势,在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让困难生有当众板演、读生字或教学卡片、朗读课文、默写等机会,并即时反馈学习效果。成功时给予热情鼓励,有错时给予及时矫正。不让知识缺陷延续、积累,逐步达到教师心中明,学生掌握知识堂堂清的良性循环。

(7)弹性作业法

学习困难生需要适应自己认知水平发展的作业练习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弹性作业能体现多层面教学要求。例如有的体现数量的差异,有的反映难易的差别,并根据数学序列从易到难排列。学生在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练习题后,可根据实际需要依次选做。当大多数学生在弹性作业的调控下自动学习时,教师能腾出时间辅导困难学生;而困难学生一旦学有余力时,也可适当做两道弹性作业,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8)铺垫练习法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课堂辅导,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作业,独立订正。如果估计到困难生在完成某一项作业时会遇到知识缺漏等困难,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l~2道铺垫性题目,以减缓学习坡度。

(9)巡视指导法

这是一种教师在课堂巡视时,有意识地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的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时,启发困难生发言,并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实验操作时,看一看困难生是怎么动脑、动手的;独立作业时,站在他们身边进行适当点拨等,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个别辅导机会。

(10)优先面批法

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注重作业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小班教学为实行作业面批提供了可行性。面对困难生,更应多加关注,优先面批。发现他们作业有错误,先不打“×”,而是教师面对面地点拨思路,学生一次次地自行更正,直到做对了以后再打“√”。这样,能使学习困难学生对作业产生一种“我也行”、“我也能做对”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总之,教师要以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呵护者的多重角色,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更多与自己学力相适应的学习机会,给予较多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

四、小班化教育的评价

郑立达在《上海教育》2000年第5期《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一文中,提出了7条评价标准。

1.注重激励的评价

小班化教育的思想,在于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自动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地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重在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励的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甚至是组织一个简短的仪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在低年龄学生中,这种激发直接兴趣的方法尤其有效。

2.注重形象的评价

少年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过渡。现代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思维发展始终伴随着形象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评价留下深刻的印象。发奖品,留手印,送贺信,甚至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会有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都以学生的心理来理解所给予学生的一切。

3.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这是现代教学策略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班化教育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学的”等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全体学生书写反馈;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

4.注重多元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在小班化教育的条件下,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上,建立多角度评价机制。以教师在作业上的评分为例,改变以往只给一个分数的做法,还在作业本上写“你真棒”、“加油啊”、“再加把劲”等评语,在情感方面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引起学习的进取心。

5.注重个案的评价

为每一个学生描绘成长的轨迹,是小班教师的心愿。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往较多地采用横向比较的思路,而在小班化教育中,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应该更多地从纵向思路去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要求教师及时地记载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闪光点”,当这些“闪光点”连成一线、织成面的时候,将看到一个学生“全貌”,那要比一些分数累积起来的档案要丰富得多,也实在得多。

6.注重群体的评价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条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提出了学生群体评价的方法。即在实施小组学习的时候,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集体力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7.注重活动的评价

在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反馈性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体的,也可以是小组群体的。教师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出众表现,可以给予及时的记载。所以,学生评价手册是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给老师进行记载的。

8.注重分层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所体现的层次,主要是掌握学习内容的进度有快有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利用分层要求来实现分层评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