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三、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在办学活动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需的。他不仅募钱,还募书,因为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购买图书是学校一笔很大的开支,陶行知号召并发动社会人士为学校捐书。[31]创收也是陶行知筹集经费的重要举措。陶行知在艰苦条件下办乡村教育,靠的是一种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的信念。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里,只有学生和教育事业,而没有自己。

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_陶行知的教育管理

三、乡村学校的财物管理

在办学活动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需的。可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连国民政府都无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情况下,陶行知要筹集足够的乡村学校办学经费,无疑困难重重;要用极其有限的经费办好乡村教育,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这是我们的信条之一。”[29]正是抱着“用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教育”这一信条,陶行知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合理配置,做到物尽其用。

筹集经费是陶行知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此他“很少住在家里,经常风尘仆仆,奔走于京沪和城乡之间,为学校筹款”。[30]陶行知筹集经费的手段包括募捐和创收。他认识到社会力量的强大,利用各种方式发动社会各阶层人士为学校募捐。他募捐的范围很广,有和自己交往过的知名人士和社会名流,也有一些社会热心人士,有官员、同乡、校友、工商界人士甚至海外朋友。他不仅募钱,还募书,因为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购买图书是学校一笔很大的开支,陶行知号召并发动社会人士为学校捐书。在他的呼吁下,霍守华为晓庄捐建乡村图书馆一所。陶行知自己也带头捐款,用母亲治丧节省下的钱财,在晓庄唐氏地上设立纪念苗圃,以为晓庄公有林之基础,并以此发动公众投资造林,从而为乡村学校提供经济资源。在给同事的信中,陶行知写道,“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款与新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31]

创收也是陶行知筹集经费的重要举措。晓庄学校开垦荒地供师生耕种,以获得收入供日常开支。“我们准备了田园二百亩,供师生耕种;荒山数座,供师生造林。”“学生种田,照佃户租田公允办法,每年赚钱多少,看自己运用心力的勤惰巧拙,统归本人所用,账目完全公开。”[32]尽管经费紧缺,但他尽量少地从学生手里收钱,“本校学费一概不收,收膳费每月暂以五元为最高额,由师生共同经管。杂费依最节省限度另订”。[33]

有限的经费来之不易,陶行知提倡节俭办学。他本人即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节省学校的日常开支。在晓庄,只有一个工友负责挑水,其余校内一切杂务,包括扫地、抹桌等都由师生轮流分担,从而节省雇佣校工的开支。在中心小学,“手工科包含修理校具、校舍和制造教具、校具。教师带着学生做木工和泥水工,是学校很重要的手工。简单的科学器具,也是自己做的”。[34]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节省了开支。(www.guayunfan.com)

陶行知善用有限的学校经费,科学、合理地规划每一分钱的用处,将钱用在刀刃上。晓庄学校创办之初,师生自建宿舍,师生宿舍均按照一定的图样,建成优美、卫生、坚固、合用和省钱的茅草房。与在学校校舍建设上的“吝啬”相比,在关涉学生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设备方面,陶行知却毫不吝惜经费的投入。到1930年,晓庄学校建成了生物陈列馆、农艺馆和乡村图书馆等教育设施,其中图书馆藏有中文书5428册、西文书1013册、杂志1920册。另外,晓庄学校还定期出版6种杂志。[35]对照当时晓庄的经济条件,可见这些设施的发展是多么大的成就。

陶行知在艰苦条件下办乡村教育,靠的是一种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的信念。正是这种爱心,使他能够捐出母亲丧礼节省下的费用,“半个钱的薪水也拿不到了。我预备以翻(译)书过活”。[36]晓庄学校创办时没有校舍,他在该校开学典礼上说:“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屋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37]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之下,晓庄学校从一无所有到拥有“房屋28幢、设备4000件”。当然,陶行知的个人能力、道德感召力、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对于乡村学校经费筹集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经费使用上,陶行知不求豪华而求实用,把有限的办学经费用在发展学生的活力方面。他像武训一样,牺牲自己的物质享受来换取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里,只有学生和教育事业,而没有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