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入生活事件_生活化语文阅读教

引入生活事件_生活化语文阅读教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入生活事件_生活化语文阅读教第二节 引入生活事件 理解文本内涵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恰当的生活事件,在对生活事件的观照中学习文本,比就文本而文本的学习模式,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用孔子的教导来劝谏小丁,并提出善意的意见。生1: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因此即使从未接触过《论语》的人,在读到《论语》时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引入生活事件_生活化语文阅读教

第二节 引入生活事件 理解文本内涵

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恰当的生活事件,在对生活事件的观照中学习文本,比就文本而文本的学习模式,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过程展示

《周而不比》课堂实录:

一、导入(www.guayunfan.com)

师:如果你发了横财,得了一百万,如何支配,请真实说。

生1:我会把我想要的东西先满足,然后存一部分。

生2:我会拿一部分给父母。

生3:捐给灾区。

(众人笑)

师:换个问题,假如你三天没吃饭,不是不想吃而是没得吃,怎么办?

生1:先借。

师(追问):如果借不到,你会抢吗?

生1(肯定地):不会。

师(面向全体):有会抢的吗?

(生沉默不语)

师:好,再换一个问题。如果你被冤枉了,你会怎么办?

生1:和他讲理,据理力争。

生2:如果澄清不了,就用法律手段,上告法庭。

师:如果一切正规手段都无济于事,你会走极端,与对方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吗?

(生再次沉默不语)

师:明白老师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吗?这些问题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许我们一生也不会遇上。但就是这些非常态的问题,恰恰最能体现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突然之间,有钱了,有权了;突然之间,困窘了,落魄了;你就“现形”了。战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李悝(kuī)就如此说:

教师切换幻灯片至“李俚察人”)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就是李悝的识人之法。而李悝的识人之法又明显受到孔子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谈交往之道的。

二、文本研读

师:请同学找出孔子谈如何看人的语句。

生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师:解释一下。

(生翻译解释)

生2: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紧接着自己就翻译解释了一遍)

师(追问):为什么“观过,斯知仁矣”呢?

生2(作思考状):可能犯错误的目的决定其错误的性质吧。

师:对。比如同样是偷东西。偷吃和偷穿就不一样。偷衣服的人往往虚荣,偷吃的人往往懒惰。同样是偷吃,偷给谁吃,性质又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能用这种眼光去察人,用孔子的话说,那就是(同学齐声说):人焉廋哉?

(众人笑。气氛很轻松)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用例子来考考自己的识人能力吧。

(同学很兴奋,跃跃欲试)

(切换幻灯片至“事例1”)

小丁同学出身于干部家庭,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也挺好,可老师同学就是不太喜欢他。他平时总是带着几分既骄傲又得意的微笑,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人的口气说话,似乎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有时候甚至还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比如有一次物理测验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两题,最多也只有七十来分,这对他这位班上的物理尖子来讲,简直是不堪设想的事。为了不失自己的面子,他趁老师不在办公室,偷走并撕毁了自己的卷子。当老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不但不认账,还粗暴地顶撞老师。

师:看完这则事例,大家劝劝小丁。

(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如小丁狂妄自大,自私虚荣等。老师有意引导学生用孔子的教导来劝谏小丁,并提出善意的意见。略)

师:如果小丁同学不接受大家的建议,怎么办?

生:“规过劝善”是朋友的职责,如果我是小丁的朋友,我一定会指出他的缺点的。但如果他不能接受我的意见,那也就适可而止了,以后朋友还是朋友。因为朋友相处之道的关键,在于既能适当提醒以尽到朋友职责,又能把握好方式方法而和谐相处。

师:用孔子的教导来说,那就是……

(生集体朗读):“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则事例。

(幻灯片切换至事例2)

有三个女同学同住一个宿舍,平时形影不离,关系非常密切。有一次,其中的两个女生结伴进市区购物,没有邀请小林。小林一个人孤单单的,既伤心又气恼。两个同伴回来后,她的第一本能反应是假装不在乎,想把不满憋在心里。可她实在忍不住,还是脱口而出,把难受、气恼全都倒了出来。那两个同学……

师:小林该不该生气?如果生气了,该不该把情绪表达出来?

生1: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同学之间交往的原则,应该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往辅助仁德的培养,也就是要促进学习上的互相进步、生活上的互相帮助和思想觉悟上的共同提高。而她们三人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只不过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这样的友谊发展下去是“难矣哉”。

生2:孔子曰“朋友数,斯疏矣”。朋友之间如果相交无度,其结果就会遭到疏远。

生3:小林不该生气,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别人的要求不要那么高。但如果真的生气了,那还是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吧。因为正直坦诚是朋友相处之本,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相信她的朋友会正确认识,以后也会稍加注意的。朋友之间不就是需要互相包容吗,藏着掖着还叫朋友吗?

生4:如果要我选择朋友,我不会选小林这样的小心眼做朋友。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一定要正直、大度、有见识。

师:这不光是对朋友的要求,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朋友正直大度有见识,而自己却自私猥琐狭隘。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孔子的教导。我说交往的原则,同学们用孔子的原话来佐证,好吗?

师:为人处事要正直坦诚、严于律己

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师:对待事物要客观科学。

生: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师:相处之道贵在志同道合、亲密有间。

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幻灯片切换至《周而不比》课文小结)

朋友数,斯疏矣。

师:很好。希望同学都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学习。最后送给同学两句话,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幻灯片切换至“理想与现实”)

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二、感想与点评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上到统治阶级下到黎民百姓都深受其影响。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因此即使从未接触过《论语》的人,在读到《论语》时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论语》时,很多语文老师反而不知如何下手了。因为怕上得浅了,同学们索然无味;如果上得深了,又担心远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现行的《〈论语〉选修》本,编排者打破《论语》各章语录顺序,根据编排者的理解,选取经典语录重新编订了十五章节。也就是说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实际上编者的意图就是希望将《论语》中的某一类智慧集中表现,以期与学生的生活交集,让生活和《论语》双向互动,用生活解读文本,用文本指导生活。

面对《论语》,如果还是和以前一样老老实实地照本宣科,借助一本教参只重字词落实和语句解释,然后结合现实不痛不痒地谈谈体会,回答出课后问题,也许很容易就对付过去了,但恐怕学生很快会生厌,而且会使学习《论语》的初衷大打折扣。在我们学校的语文公开周活动中,魏老师上了堂《周而不比》,不得不说,这又是对我触动很大、启发很深的一堂课。

《周而不比》谈的是交往观的问题,这样的文本显然是很生活化,很有生命力的。对解读教材一向非常敏锐的魏老师很快找到一个十分有创意的教学突破口。她巧妙地创设了生活文本,并将新创设的文本引入课堂,与课文文本进行对接阅读。

交往的第一步是识人,而识人往往从识己开始。于是魏老师从识己的角度入手,非常巧妙地选取人生不同层面的事例拷问学生的心灵。她依次问了三个问题:如果你发了横财,得了一百万,如何支配;假如你三天没吃饭,不是不想吃而是没得吃,怎么办;如果你被冤枉了,你会怎么办。听到这样的提问,学生第一反应是非常的新鲜,这些出乎意料的提问,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此时的学生一定还很难领会到老师问如此问题的真意。当老师话锋一转,点明自己用意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地开始反思起自己刚才的回答。此时的学生已经从原来的兴奋沉入深深的思索。此情入此景,这个时候再去读夫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阅读体验将得到一种全然不同的升华,原来夫子的深刻还在于他洞察了百态人生!

紧接着魏老师连续抛出两个常见的生活事例,让学生现场识人。当然课堂中的“识人”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深刻理解夫子思想。有了识人之法的指引,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设定就显得兴趣盎然起来,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在看过小丁同学的事例后,魏老师让学生各言看法,劝劝小丁,然后将问题继续深入下去,连环提出“对方不听劝时,你又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魏老师有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用夫子的思想来劝谏小丁,并提出善意的意见。劝必有理,劝必有方,劝必有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文本语言文字上去,实现“经验兑换”,巧妙做到用生活解读文本,用文本指导生活。由此,夫子的思想变得更加立体可感起来。

小丁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显然,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论语》中的智慧对生活的意义非同寻常。学习《论语》也在课堂的推进中显得越发必要和重要。接下去,魏老师举一反三,围绕一个事件,发散性提问,进一步引入小林故事,继续深化《论语》对学生生活的影响,阐述朋友相处之道。魏老师只问了句“小林该不该生气?如果生气了,该不该把情绪表达出来”,学生就“七嘴八舌”说开去了。此时学生不用老师点拨,已经自然地运用起夫子的教导来深入思考问题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不正是作为教师乐意看到和倍感欣慰的吗?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是先贤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论语》仅仅只是教授学生读懂是不够的,必须体现其现实意义。我想教授《论语》除了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对人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既然《论语》有那么强大的现实背景,那么何不在教授《论语》时广用生活资源,给学生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让生活和文本互为交融、互为作用,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源头活水”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呢?

(听魏老师上《周而不比》教学课有感 罗 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