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三、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所谓教育视导,即视察和指导之简称。[65]宁夏教育视导工作,自1933年县设督学起,其职能之发挥直接关系着宁夏教育的促进,良非浅显。[68]以后每年宁夏教育视导工作都有进行,而且时间长、次数多,足见当时政府对视导工作关乎全省教育之推进的充分认识。

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三、组织发展教育视导工作

所谓教育视导,即视察和指导之简称。若视察而不指导,则教育无进步;若只指导而无视察,虽指导亦无正确依据。所以“欲振兴边疆教育,则经费和人才为重要之问题,但教育视导制度之改进,尤为最切要教育本身活动的关键”。[59]宁夏建省前,各项教育工作之开展,多由甘肃省派员来宁视察。自建省至1932年,宁夏各县均无专任督学之设。1933年3月,省政府为谋求宁夏教育之改进,先于宁夏、宁朔、平罗、中卫、金积、灵武等六县设置督学,[60]肩负视察县学校教学方法及学校成绩,并指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设施之责。然而工作才见起色,旋于同年10月随各县教育局归并县府,县督学无形取消,各县教育无督促视察,一任其自由活动,教育发展严重受阻。为此,时任教育厅长葛武棨提出《设置县督学以利教育案》,建议遵照教育局暂行规程第七条之规定,由县府遴选合格人员为县督学,呈请教育厅委任之,此教育案经省第二次全省省政会议第四次会议议决通过。[61]

1935年3月,宁夏增设省督学一人、小学巡回指导员二人;

1936年,因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各县教育局恢复,随之设置督学;省方添设体育指导员与特种教育指导员各一人;1938年,复增设省督学,撤小学巡回指导员,而设边疆教育指导员。1939年4月,因经费关系,划全省为两个视导区,改设教育督察专员二人,原设省县督学及指导员,一律撤销。[62]同年8月,骆美奂任教育厅长后,认为非确立视导制度,教育不易推行,遂于次年于厅内成立视导室,“设督学主任一人、督学一人、义务教育视导员三人、边疆教育视导员一人、暨特种教育指导员一人,专负视察全省教育之责,并依据视导方案分全省为六个视导区,计划定平、磴、陶为第一区,夏、朔为第二区,金、灵为第三区,卫、宁为第四区,盐、同为第五区,阿拉善为第六区,每区派督学或视导员一人驻区巡回视导,以每学期普遍视导三次为准则”。[63]1940年5月,因各县普小多有增加,复将县督学恢复,同年7月,宁夏教育厅遵奉部令实施国民教育,将各县义务教育视导员裁撤,改设驻县国民教育视导员八人,负视导各县国民教育之责,视导制度始正式确立。1941年,将各县督学裁撤,改设驻县视导员十人,专司整饬各级学校校风,暨督催学龄儿童入学事宜,督学规模略具。[64]

关于视导规章、制度,宁夏计订有省政府办理《国民教育行政最低标准》《中心学校国民学校行政最低标准》《视导中心学校国民学校要点》《中心学校辅导国民学校要点》《省立简易师范辅导国民教育要点》《县教育行政人员考核标准》《中心学校国民学校教职员标准》《省国民教育视导人员服务规则及报告要点》《县教育视导人员服务规则及报告要点》《中心学校辅导国民学校要点》《宁夏省教育厅所属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宁夏省教育厅视导计划》等等。[65](www.guayunfan.com)

宁夏教育视导工作,自1933年县设督学起,其职能之发挥直接关系着宁夏教育的促进,良非浅显。1934年8月,教育厅派临时视导员十二人,分县出发视导。视察期间,首尾计二十五日,视察学校,计完全小学42所、初级小学175所。视察终结,“计办学不力,予以撤职处分之校长、教职员17人,以资整顿,调入第二期省小学教师轮流讲习所受训者72人,以其深造。同时将第一期教师轮流讲习所毕业学员分发各级小学服务。并对于各级小学校班级人数过少,不足规定者,拟于下年度(1935年)一律并级,以节公帑,并将下年度预算从新更造,对于设备不足之各校,拟将指定之设备费一万元,充作第一期小学设备费,先行分配,令其补充设备”。[66]此次视察工作,从全省各级小学校长及教职员办学态度、教课进度、学生成绩、教育经费、学生确数、学校设备及县教育主管机关督学能力等方面入手,解决实际问题,全省各级小学校经整顿,有了一定进展。

但是,从这些视导员督学工作过程看,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首先,这12名视导员分别是:省会及宁夏县派科长马兆奎、主任树世玉、卲凤藻、科员田庆丰等四人;宁朔、平罗两县,派科长黄光筼、主任景秉钧、科员孙振华等三人;中卫、中宁两县,派科长马庆瑞、主任杜鸿儒二人;金积、灵武两县,派督学王装卿、小学巡迴指导员杨文汉二人;盐池、豫旺两县,派小学巡迴指导员李天斗一人,[67]虽然就这些视导员的文化素养来讲,他们基本算是有一定学识或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督导他人工作的能力。但是,他们的人选既无严格的标准,他们的工作也无完备的规程。其次,更为主要的是这种视察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弊病,即视学分区不分工。无论片区内的地方教育方面、学校行政方面、各科教学方面、学生成绩考核方面等等,都由二三人甚至一人去负责视察,像盐池、豫旺两县就只派了李天斗一人,试想仅凭一二个人如何能真确地评价和指导涵盖教育行政、教育原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教学法、测验与统计教育、社会学等如此庞杂的督学工作呢?

1936年3月,教育厅派临时视导八人,进行分县督学,为期一月,同年10月复派员举行为期二十天之视导,12月又派厅职员树世玉、张敏等分赴各级小学,点查学生人数,及考察教职员服务实况。1937年3月,针对各县教育负责人员萎靡之积习过深,县长督导不力等问题,教育厅组织特别视导委员会,周历全省视导,为期三月。1938年春,教育厅代理厅长组织人员举行全省中小学临时总视察一月,8月又对各县及阿、额两旗进行为期三月的视导。[68]以后每年宁夏教育视导工作都有进行,而且时间长、次数多,足见当时政府对视导工作关乎全省教育之推进的充分认识。1940年,依据视导方案,分全省为六个视导区,每区派督学或视导员一人,常川驻区视导,会同县教育科长、督学研究教学工作,探讨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报请教育厅核审后执行。[69]为充分发挥视导之效能,提升视导人员工作能力与文化素养,教育厅常组织视导人员读书学习,并于1941年寒假期间开办“宁夏省教育厅视导人员寒假进修会”。进修方式分座谈会、讨论会两种,座谈会科目为小学行政、小学训导暨各科教学法十二种,并请厅内外对各科有研究者担任主讲,讨论问题为小学行政、小学训导、视导、考核等实际问题,由会员自行拟定讨论中心纲目,详加讨论。[70]

本章所述即宁夏建省后的主要教育政策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情况。总的说来,作为边疆省份,宁夏教育政策以边疆教育政策与义务教育政策为核心而制定实施。边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化特殊为统一,以期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平等、共同发展的目的。宁夏边疆教育的重点之重是推进回族儿童义务教育,进而发展阿拉善、额济纳两旗蒙古族义务教育,以期在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再推动民族中等教育、社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最后使得宁夏汉、回、蒙、满等各民族国民教育共同发展。

对于边疆教育政策中化特殊为统一的教育观念,如当时学者所云:“蒙族、藏族及新疆回族,言语各异,倘各设特殊学校如蒙藏学校清真学校等,不特经济人才所不许,且不免增加各民族之界限,使永无平等同化之机,故各种学校宜一律无民汉之分……然后与汉族学生入同一学校,受同等教育,庶几可达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之目的”。[71]基于这一教育思想,宁夏建省以来推行边疆教育,始终贯彻着“化特殊为统一”的精神。各族小学按照国家教育政策规程,逐步去除冠以如“清真”族别字样的校名,以泯界限;师范及中小学面向各民族少年儿童招生。同时,为发展宁夏边疆教育,国家特拨专款在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等蒙古族聚居地及灵武、金积等回族聚居区,特设民族小学,酌量吸收蒙古族、回族子弟就学,并为发展蒙回教育而着力培养本民族师范生。

但是,宁夏边疆教育仍然发展缓慢,回民小学教育很难普及,蒙古族儿童受教育率更是低微。追其根源,不能否认,边疆教育政策颇有失误之处。首先,边疆教育政策避重就轻,该肯定的不予肯定,该否定的不予否定。就宁夏回族文化教育而言,对于它曾有的灿烂历史和文化,边疆教育政策中并没有给予肯定,更没有试图通过研发回族历史文化教材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一味地强调统一,而无视他文化存在价值。同时,对于蒙、回族少年儿童笼罩在各种不同宗教习俗下不能读书,采取宗教信仰自由下的放任政策,流弊甚大,国家有义务制定政策强制父母使之未成年子女接受国民义务教育,而非宗教教育。其次,边疆教育政策强调了统一形式,而忽略了教育效果。因为急于化特殊为同一,而忽略一时不能消除的回汉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猜疑及宗教信仰上的特殊习惯,强求着在一个形式统一的学校体系下发展教育,困难和障碍必然重重。因此,造成了以汉民学生为众的学校,回民子弟被送去念书太少;而投资创办不少回民小学,因回汉学生兼收、统一教学管理,使得每所学校的回族学生也寥寥,靡费了边疆教育经费。更出现像回民师范学校,受边疆教育专款补助,虽在名称上由中阿学校改为回民师范学校,私下里基本讲授着宗教课程,把对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变相成了宗教教育,使得宗教和教育分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得难于把握和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与边疆教育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遵照国家义务教育精神,宁夏政府结合地方实情,出台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政策,把逐级将普及一年、二年乃至四年儿童义务教育与推广民众识字、扫除文盲等的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义务教育政策也制定许多有关解决普及义务教育需增添学校、设备、生源、师资等带来的经费筹措问题。宁夏自1935年实施义务教育,历年得由中央义务教育补助费,余者就地筹措,1940年后均采取自筹半数,余半数由中央补助。而事实上宁夏义务教育经费实支数目常常只占概算数的二分之一,有时甚至更低。因此,借助教育政策的疏漏,政府拨付的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费用常会被挪作他用,而不足的义务教育费用只好摊派到地方县村及民众承担了。

再有,尽管义务教育政策制定一系列强迫学龄儿童受教育的规章制度,但回民子弟受教育者仍很少,阿、额两旗蒙古族儿童受教育率更是低得可怜。他们还是没有从他们父母直接或间接纳税所分摊的义务教育费用中,享受到应享的权利。这也是地方义务教育一味强调在统一政策下,突击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率,而忽视了蒙、回儿童的实际困难,使得义务教育政策在宁夏等民族地区体现的是强迫有余,而感化不足。回民义务教育难普及,主要原因还在于过去清政府为巩固统治,用以汉制回的政策,造成回汉隔离及回民教规中生活习惯所致。民国成立,回汉隔膜虽在法律上消除,但回民怀疑汉族,汉人轻视回民的历史痕迹终未彻底消除。加之清真寺院一些不明现状或有意留住生源的阿訇尚在传播着怀疑汉民的言论,阻止了回民教育的发展。因此,强迫教育政策对汉民子弟奏效,对回民家长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政策的宣传感化很重要,通过和缓的方式,转变回民对新文化教育的抗拒思想,使他们了解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投入推进义务教育事业中。但边疆义务教育政策重在强制,结果使得强迫来接受义务教育的大多是汉族儿童,而蒙、回儿童依然是处在文化教育的边缘。

最后,宁夏教育行政机构虽然在建省后,从教育厅到县教育局、督导室等逐步建立健全,但都没有为推进蒙、回民族教育的发展而专设推广科,也没有设专款用于发展和奖励民族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大都由汉族主持,回民依着过去的见解,对于负责推进教育的教育行政仍然持怀疑或观望态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宁夏民族教育的发展。

【注释】

[1]宁夏省政府编《宁夏资源志》,宁夏省政府印,1946年手抄本,第1页。

[2]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2页。

[3]宁夏省政府编《宁夏资源志》,宁夏省政府印,1946年手抄本,第1页。

[4]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3页。

[5]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第1章《边疆教育释义》,1943年版,第1页。

[6]顾颉刚《回教的文化运动》,载《晨熹》,第3卷第5号,1936年。

[7]宋积琏:《西北教育问题的检讨》,《西北问题季刊》,1936年,第5页。

[8]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214页。

[9]王心子《论宁夏形势及其在国防上之地位》,载《新甘肃》1947年1卷3期。

[10]王心子《论宁夏形势及其在国防上之地位》,载《新甘肃》1947年1卷3期。

[11]《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通过的蒙藏决议案中有关教育部分》,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12]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13]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附录《边疆教育法令》,1943年版,第150~ 151页。

[14]薛文波《中国回族的地位和本身应有的认识》,载《月华》第4卷第10~12期合刊,第17页。

[15]薛文波《中国回族的地位和本身应有的认识》,载《月华》第4卷第10~12期合刊,第17页。

[1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14页。

[17]《教与学》第2卷第4期,1936年,第232页。

[18]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1943年版,第136页。

[19]《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902页。

[20]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1943年版,第136页。

[21]《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05页。

[2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印,1943年版,第152页。

[23]马鹤天《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载《西北》,新亚细亚学会,1931年,第59页。

[24]马鹤天《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载《西北》,新亚细亚学会,1931年,第59页。

[25]《边疆教育建议与计划》,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25页。

[26]《边疆教育的报告与统计》,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27]《边疆教育的报告与统计》,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28]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29]《国民义务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30]《国民义务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31]《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通过普及教育案与教育部关于经费师资缺乏难以推行函》,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605页。

[32]《二十年度各省市地方现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百分数表》,载《申报年鉴》,1935年,第1037页。

[33]蔡元培等《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34]蔡元培等《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35]《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

[36]《中央义务教育经费支配办法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613页。

[37]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第七条规定:“关于义务教育之实施,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均应特设义务教育委员会协助推行”。

[38]《宁夏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组织大纲》,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第29~30期,1935年,第9~10页。

[39]《宁夏省各县乡镇筹集普及教育经费暂行办法》,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8月,第18页。

[40]《宁夏省各县乡镇筹集普及教育经费实施细则》,载宁夏省政府行政秘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8月,第19页。

[41]宁夏省政府行政秘处《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期,第30页。

[4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45页。

[4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33~135页。

[4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36页。

[45]《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第6388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合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2页。

[46]《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字第3977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2页。

[47]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5页。

[48]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宁夏印刷局,1940年,第5~14页;《边疆消息》,载《边疆通讯》1948年,3卷10期。

[49]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9页。

[50]马福龙《伊斯兰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5页。

[5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

[52]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7页。

[5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页。

[54]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8页。

[55]《修正县长办理教育考成规程实施细则》,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20页。

[5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页。

[57]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页。

[58]《宁夏省三十一年各县教育社会行政工作检讨会审查各县教育工作报告决议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6页。

[59]王发科《改进教育视导制度与振兴边疆教育》,《新青海》,第4卷第1、2期合刊,1935年。

[60]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226页。

[61]《设置县督学以利教育案》,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4页。

[6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6~227页。

[6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10页。

[6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7页。

[6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8~229页。

[66]《派员视察全省各级小学校实况》,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5~6月,第24页。

[67]《派员视察全省各级小学校实况》,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5~6月,第24页。

[68]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0页。

[69]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宁县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70]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4页。

[71]马鹤天《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载《西北》,1931年,第57~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