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市电视台面临的瓶颈之困

地市电视台面临的瓶颈之困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地市电视台面临的瓶颈之困(一)从成本上看,收支捉襟见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成本是电视业深化改革绕不过去的关口。也就是说,要保证一个地市电视台一年的正常运转,没有1000万元是下不来的。现在各地市电视台的节目构成有三个部分:一是自办的当地新闻节目;二是自办的当地专题节目;三是外买节目。

二、地市电视台面临的瓶颈之困

(一)从成本上看,收支捉襟见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成本是电视业深化改革绕不过去的关口。现在,一个卫星电视台至少需要1~2个亿的资金才可正常运转,但是现在有几家电视台能够挣到两个亿的广告呢?

地市电视台的成本账大致如此:平均职员200人,每人每年的工资、养老保险、福利、办公、差旅、培训费等开支,至少在3万元以上,仅此一项,每年的财务支出就是600万。硬件构成大体是4讯道转播车一台、500平方米演播厅及其他单一功能演播厅3~4座、非线性编辑系统3~4套、一对一和一对二线性编辑工作室15个左右、前期摄录一体机25部上下、文字编辑电脑约30台、5000盒带库和1000册图书资料室各一处、地面卫星接收和微波传输及发射台各一部、后勤保障车辆15台以上。维持这些硬件的良好工作状态,每年约需400万元。也就是说,要保证一个地市电视台一年的正常运转,没有1000万元是下不来的。

笔者曾在齐齐哈尔电视台做过调研。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全国13个同类较大城市之一。全市辖7区8县1市,人口560万。齐齐哈尔电视台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电视台之一,成立于1960年。应该说,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齐齐哈尔电视台在全国的电视机构中都属于同类中有着较好基础的台,所处的城市也是有一定竞争力的。齐齐哈尔电视台共有三个频道。齐齐哈尔市的广告市场份额一年约为6000万左右,2002年电视占2400万,当地日报、晚报占2000万,广播占1000万,灯箱、路牌、车体、商场等广告占据一部分。电视台的2400万一年要交8%的营业税、9%的广告经营税、13%的市广播局管理费(这笔费用有时会返还电视台一部分),还有一定的物业使用费。交完这些,电视台一年的毛利不超过40%,净剩额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如此算来,齐齐哈尔电视台还算是经营不错的,负债率控制在19%以内。目前最大的一笔银行贷款(600万)正用于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上。

由于各地市电视台创建之初就是在资金准备不足或资金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一起上的产物,因此尽管个别电视台在后期的经营中敢为人先、多头发展,逐渐摆脱欠账开始资金积累,但大多数电视台直至今日仍是捉襟见肘。费九牛二虎之力赢得年年增长的广告创收,却总也赶不上人员和事业所需。地市电视台的领导在这种困境中想不务实都不行,“吃饭财政”逼迫着他们首先抓“创收”。因此,在一些地区引发的这样那样的广告价格战、代理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战也就不难理解了。全台动员、人人创收的正面效应起码保障了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周期性正常制作和播出,保障了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这支人才和技术队伍的建制稳定,保证了地方电视台设备等一些节衣缩食、来之不易的国有财产的承传接续。

(二)从产品上看,难见能够占据市场的特色节目

内容为王、节目立台是所有要办好电视台的人的共识。诸多的电视台今天之所以感到困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节目的制作能力问题。平心而论,任何一家地市电视台在自办节目这一块叫得响都是不容易的事。现在各地市电视台的节目构成有三个部分:一是自办的当地新闻节目;二是自办的当地专题节目;三是外买节目。不管是拥有一套节目,还是拥有三套、四套节目,自办节目的总量在总的播出时间中大致占1/10左右,一般的自办节目每天加在一起也就是一个小时。而这一个小时的节目成本却是高昂的,投入的人力、物力靠节目本身的广告是不能支持的。各家基本是靠播放电视剧的广告额来平衡自办节目的开销。投入与产出比是不均衡的。虽说用电视剧的广告养活自办节目已是公开的事实,但现在电视剧播放市场也危机四伏。大多数地市电视台购买大牌电视剧权的资金不多,一年顶多能够冒险拼一两个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开通后,播放电视剧的整体时数增多了,首映权、独映权更是其绝对优势。省级电视台都在开辟有线频道,都在靠电视剧打开频道的知名度,地市电视台电视剧的市场份额竞争空前激烈。因此,这样一条以往的通途今天也变得不那么乐观了。

(三)从队伍上看,缺少有后劲的人才机制

一言以蔽之:中央台、直辖市、省台、省会城市台、地市台最本质的区别,不在覆盖范围上,不在行政级别上,不在资金总量上,不在创办历史上,不在地理位置上……而在人才集纳上。正是由于人才的高度集中和人才的不断汇聚,才使得大台与小台的节目成功率和社会影响力天差地别。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电视行业,只要涉及人事变动,人才制度变革都是从中央台及省级台开始的。制片人制、竞标制、人才代理制、产业经营等等,无一例外。而越到地方,变革的力度、速度越缓慢。几年下来产生了三种结果。一是在各地市台练就了功夫,只要有高一层次的台招聘,立即走人。否则,中央台这些年也不会扩充到两万人。各个省会台增加频道时也都容纳了各地市台的业务骨干。二是留在地市台的尖子人才和少有的精良设备超负荷运转、高强度损耗,人员往往为栏目的“不开天窗”周而复始地“埋头拉车”,没有时间休整、充电、学习、提高。特别是栏目的支柱性采编人员,节目的创意、撰稿、联络、组织、协调、拍摄、制作、审核、修改,处处都得身到心到。但这样的业务骨干数量有限,形不成集团或群体的能量。少得可怜的先进设备,也一样加班加点,疲劳作战。三是越到地市电视台,靠各种关系进来的人越多。超编已是普遍现象。“想要的人进不来,留不住;不想要的人挡不住,赶不走”,人满为患终致人浮于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