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逆向思维引入采访流程,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

把逆向思维引入采访流程,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把逆向思维引入采访流程,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逆向思维就是把事情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方向来分析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多年来笔者运用逆向思维主导采访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第二节 把逆向思维引入采访流程,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

逆向思维就是把事情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方向来分析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发现他人所没有想到的新特征和核心价值。多年来笔者运用逆向思维主导采访工作,效果十分明显。笔者以为,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是记者采写出有竞争力新闻稿件的法宝。一般情况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从下列切入点引入逆向思维:

一、从事件观点的对立面切入逆向思维

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启动、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以后,各类大众新闻媒体都会蜂拥而至轮番报道,既把记者掌握的新闻事实告诉广大受众,又以新闻为载体阐明自身对事件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各类媒体的报道都同质化,没什么区别,自然很难吸引受众继续关注下去。如果记者能从众人的反面去分析思考,往往会有意外收获,采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报道来。

二、从别人新闻报道的常规角度的反面切入逆向思维

报道角度是新闻展开的视角或切入点,角度选择得好与坏,直接关系新闻报道的成败。从他人的报道思维角度跳出来,从新闻事物现状倒着往前推导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直至事件发生前的状态,这样倒着观察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貌,剖析新闻事件的本质,更容易触及事件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取新闻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内容,这样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就比别人有深度、有新意,取得出奇制胜,棋高一筹的效果。如果某家媒体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新闻报道问世,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就会大增,受众市场份额将稳步增长。

三、从容易被别人忽视或被表面现象掩盖的点位切入逆向思维

经验证明,一旦记者从被别人忽视或被表面现象掩盖的地方切入采访逆向思维,就会使新闻展示出新的报道角度,并使新闻产生新的延伸和扩展,也会使新闻报道更具有新意与冲击力。例如,1985年2月3日、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和《新闻报纸摘要》节目分别播出了笔者采写的消息《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这条消息就是笔者在采访时透过上海产品卖全国,上海只卖本地货的传统商品市场流通的表面现象,切入逆向思维的采访,发现并触及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品市场流通产地及销售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天津产的北京牌电视机在上海展销成功为新闻由头,报道了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改革成果,这是全国新闻媒体首次从商品流通角度触及经济领域改革深入发展的新闻报道,其后笔者撰写的一篇新闻综述《从北京牌电视机在上海展销成功,看上海市场的特殊作用》在《经营与管理》杂志刊发后,也成为经济理论界首次触及改革使中国工业产品产地和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的文章,受到一些经济理论专家及学者的好评。

事情是这样的:1985年2月初,天津通信广播公司,也就是生产北京牌电视机的712厂,准备到上海展销电视机,展销卖点设在上海第九百货公司等大型商场。2月2日晚上10点多钟,笔者和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台等10几家媒体记者坐火车抵达上海。前来接站的712厂销售科的同志兴奋地说,这次展销还没开始就在上海引起轰动,自从1月31日在报上登了一条将举办展销的小广告起,当天上午就有人到3家将展销的商场五金部排队了,前天晚上人们把折叠床和棉被都搬到商场门口排队,到现在几千人已排队快48个小时了。

听到这个消息,记者们径直来到了现场开始采访。通过向排队者的探访,笔者摸到了上海消费者新的消费观念,发现上海人已不再墨守旧的消费观念:就是上海人只买上海货和进口商品,现在不管产品产地,只要好,就买。而且不太在乎价钱的高低。笔者用逆向思维一琢磨,这回上海之行来对了,搞好了还可以抓住一条又活又大的新闻之鱼。按常规,一个地方的工厂到另外一个城市展销产品,这已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平常事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这种特小特小的微观经济活动,早就不算新闻了,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台、天津电视台还可以勉强发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一点发稿的可能性都没有。跟着来了,也就是跟厂家朋友一块来,走走看看,凑凑热闹而已。刚听说上海人排队等候购买北京牌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笔者觉得这件事还有点戏,但到底能不能发新闻还要看转天采访有没有新的内容,仅凭排队等待抢购一家外地的一种商品还不能说明什么大问题。列宁曾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观点。”上海市民抢购天津产电视机的例子能全面证明上海市民消费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吗?这件事还能够说明什么呢?只能等转天接下来的采访中不断求证和深化报道主题了。

第二天上海第九百货公司商场一开门,笔者就避开了排队的人群,径直奔向商场办公区采访该商场的经营管理者,深挖上海市民抢购北京牌电视机背后的事物,探讨这是否是个例,或者是普遍现象。商场经理告诉笔者,天津的许多产品上海人都喜欢买,像飞鸽、红旗自行车、合成洗涤剂呀、海鸥牌手表呀、天津毛线、纺织品,等等。为了深入和扩大追证范围,笔者问道其他城市如青岛、北京、哈尔滨、沈阳、西安、兰州、郑州等城市的产品是否在上海展销过?经理哈哈大笑说,去年外地产品销售额占上海市场的40%多了,我们现在是卖全国货,上海人也是买全国货了。经理还说,上海人买东西很挑剔,能让他们买外地货很不容易啊!听到这些情况,笔者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决定以《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为报道主题,把这次微观的经济活动现象所折射出的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告诉广大受众。

其实,当时笔者还掌握了广州市场变化的情况,这为自己写《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给予了有力的佐证,帮笔者下了选择主题,写深入报道的决心。因上海第九百货公司的经理还告诉笔者一件事,广州市最大的商场南方商厦与上海第九百货公司有一个约定,即,凡是上海第九百货公司经销的外地产品,南方商厦不再搞市场调研,一律经销。

这条消息播发后,中央台领导杨正泉同志亲自撰写了一篇评论稿《一条好的经济消息——评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他写道:“如何写好经济消息?新闻界的同行从各个角度做了多年的探讨,仍感到伤脑筋。听了《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消息,很受启发。”他评价说:“一条460多字的消息,以小见大,以实见虚,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前经济改革这一重大主题。我认为,这条成功的消息至少有这么几点可以借鉴:(1)选择事实新。一般来说,上海产品畅销外地,已不算什么新闻,反过来就是新的,记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2)选择角度好。外地产品进入上海有好多品种,记者选用了大家都关心、都熟知的彩电,自行车等,引起听众的普遍兴趣;记者又从多方面、多层次说明外地产品进入了上海市场,有说服力,也就是引起听众的思索。(3)几乎都是用事实说话,实实在在,通俗易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议论,也没有枯燥的数字和术语。由此我想到,要把经济消息写好,要多接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表达方式。一句话:要时刻想着我们的听众。”

消息《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获得1985年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节目二等奖,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附例稿(50)

消息: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昨天(二月三号),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北京牌彩色电视机在上海展销,1 000台彩电一个小时就销售一空。上海商业界人士反映说,近一两年来,外地产品在上海市场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去年已经达到40%左右,有些产品在上海牢牢占领了市场。

过去上海消费者大多数喜欢本地产品,最近一两年来,随着各地横向经济联系的增多,特别是一些外地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装潢讲究,吸引了上海消费者。像天津的飞鸽牌和红旗牌自行车,常州的金狮牌自行车,天津的海鸥牌女表等,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上海一些大商店的经理对记者说,上海的消费者是比较挑剔的,赚他们的钱是不容易的,这两年来,他们消费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不管是本地产品,还是外地产品,只要质量好,装潢美,即便价格稍高一些,他们也愿意买。上海商业界人士希望各地多向上海供应一些优质产品,为上海人民的生活增添异彩。

(本文1985年2月3日、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获1985年度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又如笔者执笔撰写的消息《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也是记者逆向思维采访获得的新闻主题和新闻事实的例子。这条消息是1987年8月20日、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和报纸摘要》二条播出的。

计划经济时代,每年一到下半年普遍出现给任务完成好的企业追加生产任务,经济领域的行话叫做“鞭打快牛”。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经济指导思想没有一点儿改变,考虑到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利润上缴等硬指标完不成计划,全国各级政府普遍使用的办法还是“鞭打快牛”,拼命给完成任务好、生产形势好的企业增加新的生产任务,宁可增加库存,把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都压进仓库也在所不惜。

多年在天津经济领域跑来跑去的笔者,从未听说和撞上年底不给企业加码的事。1987年8月18日笔者参加福建省传达贯彻中央十二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三级干部会议,碰巧与福州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龚雄坐在一张会议桌前。会议休息时我们互换了名片,他立马就说:“你就是中央台新派来的记者?你写的《福建省5万干部深入改革第一线总结推广8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听到了,是很有深度的报道,欢迎你到我们福州市的工业系统走走看看。”笔者回答说:“好啊,前几年福建一些厂长经理呼吁政府给企业松绑,现在企业改革情况怎样,政府有没有新的措施?”龚副市长说:“我就是当年呼吁松绑的厂长之一,今年为了鼓励企业搞改革,实行了‘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效果很好。”听到龚雄的介绍,笔者马上意识到自己多年来逆向思维要找的“不鞭打快牛”的典型出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日得来全然不费功夫哇!笔者当即表示尽快去福州市经委采访。龚雄副市长说,今天中午我安排你采访,一会儿休会时你和我一块儿走。3天的三级干部会,我只参加了半天会就交叉工作地先去完成我那梦寐以求的报道选题了。中午在福州宾馆吃饭时见到了被龚市长叫来的市经委主任和市体改委主任一干人。于是边吃饭边聊福州对改革者优惠的情况,加上他们送来的文字材料很快就采访结束。回到住处笔者兴奋得毫无困意,借兴把这条消息赶在下午3点继续参加会议之前写好了。晚上传回中央台,仅隔一天中央台就播发了这条消息,在福建、天津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附例稿(51)

消息: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黄溪云报道:

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鞭打快牛的状况,调动起企业搞好承包经营的积极性。

福州市在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发现,前一段时间有的部门对改革搞得好的企业,采取谁盈利就给谁加码的做法,挫伤了一些企业的积极性,个别企业甚至发生了截留利润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今年以来福州市党政领导明确指出,对企业不能抽肥补瘦,只能谁改革得好就给谁优惠。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改革搞得好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技术改造和还贷任务重的企业适当降低承包基数,对经营状况好的企业采取保护的办法,对微利企业适当让利,做到放水养鱼增加后劲。福州第二塑料厂近几年入库利润增长幅度大,市有关部门经过现场评估,把这个厂年入库利润递增指标由原定的10%降为6%,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新产品和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

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不仅使改革搞得好的企业增添了活力,而且对改革步伐较慢的企业促进很大,现在全市119家市属企业已经有63家推行了这种政策,今年1到7月份和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以8%的速度同步增长。

(本文1987年8月20日、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获1987年中央台优秀节目三等奖、地方记者好稿二等奖)

从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新闻事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记者灵机一动产生的,它存在于客观现实当中。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个记者能够从一个点切入,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掌握事实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事物的特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而这种规律能够诠释某领域的某项重大变化,抓住这个核心,采写新闻报道自然就有深度、有新意、有影响力了。为什么上海的中央驻沪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的上千名记者没有发现揭示出外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新现象,原因在于他们陷在“上海工业最发达,上海人只买上海货,上海货畅销全国”的传统观念之中,没能跳出来另辟蹊径。福建记者未发现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被外地来的记者夺去首发权,也是这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