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媒体素养”

何谓“媒体素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2 何谓“媒体素养”在上一节里我们提到过有关“媒体素养”的定义,是指一种能够能动地、批判地接触媒体的能力。结合以上各家观点,我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四个要点作为补充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对“媒体素养”的全面理解。也就是说,媒体传达的信息一般有表里两个层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解读媒体信息,这也是“媒体素养”中一大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解释媒体素养应该是相对比较全面的。

12.2 何谓“媒体素养”

在上一节里我们提到过有关“媒体素养”的定义,是指一种能够能动地、批判地接触媒体的能力。但是这种定义太过简略,不足以概括关于这个领域的众多观点。在本节里,我们将介绍有关媒体素养的代表性定义,同时整理一下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以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的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介绍加拿大安大略省(Province of Ontario)颁布的教师用媒体素养教育纲领中有关“媒体素养”的说明,这个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有着先进的指导地位[6]

媒体素养是指:以促进儿童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就有关媒体的主要功能和诠释手法,以及如何组织化运营、构建现实社会等相关内容进行的教育,并且同时致力于培养儿童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

这份教育纲领的日文版翻译者,同时也对日本媒体素养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铃木绿教授(Suzuki Midori)如此定义媒体素养[7]:

媒体素养是指市民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客观地分析、评价和接触媒体,并且创造出多样的交流方式的这样一种能力。

与铃木教授同为日本媒体素养论代表研究者之一的水越伸教授这样阐述了自己的意见[8]:

所谓媒体素养,指人们能够认识到通过媒体接触到的是经过媒体制作人编辑再合成的信息,需要批判地接受和理解,并且同时能够将自我的思想、意见和感受,利用媒体统合表现,由此衍生出新的交流方式。因此,媒体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结合以上各家观点,我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四个要点作为补充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对“媒体素养”的全面理解。

第一点,认识到“媒体构建现实社会”这一点,并且能够理解所谓“媒体修辞”的存在。媒体并非将眼前存在的现实世界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大众,而是根据媒体各自持有的表现特征以及修辞方式,依靠各自的一套程序构建着“现实”。提到媒体的修辞方式,以电视为例,包括摄像机的拍摄方法、镜头剪切长短、效果音和背景音乐[9]、旁白等众多元素。能够从这些内容的组合中读解出信息的含义,或者自己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元素传达信息,可谓是“电视素养”的核心内容。同样,照片的修辞手法可以有取景方式和角度的变换、镜头种类的不同以及快门速度的调节,等等;报纸和杂志的修辞方式则包括纸张的大小、纸质、段落组合、照片图标的配置,以及文字大小、字体设置等要素。这些修辞方式都与我们看到的各大媒体中展现的“现实”密切相关。

第二,能够意识到媒体在所传达的信息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媒体在传达一条信息时,这条信息的含义并不仅仅是由媒体的修辞方式决定的,往往在其背后隐藏的潜在含义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读解视角。而这样的深层含义通常极其隐蔽,不易为人察觉,因此只有当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现对于同样一条信息完全不同的解读路径。

例如电视直播奥运会或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赛事,我们可以尝试观察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或者增加广告收入所费的苦心,或者关注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节目的构成和内容有何影响,这些因素通常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对眼前画面的理解。也就是说,媒体传达的信息一般有表里两个层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解读媒体信息,这也是“媒体素养”中一大不可或缺的内容。

解读媒体信息的深层含义,与第三点——批判性(critical)看待媒体是紧密相连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批判”这个词往往解释为否定或者责难,但是在媒体素养论的领域里,批判主要是指能够从媒体与受众之间无形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中解放出来,仔细品味、重新审视的意思。所以媒体素养论里所说的“批判”与否定、责难相比,更接近“反思”、“回顾”的意思。

换句话说,作为媒体受众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惯用的思考套路,而“批判”正是试图将消息的解读从这种固定套路中解放出来投放到另外一种全新的模式当中,通过“使司空见惯的事物焕然一新”[10],从习以为常的周遭环境以及逐渐丧失敏锐的感触中发掘全新认知的这样一个过程。

有关媒体素养定义的最后一个要点,即第四点,是指受众要勇于利用媒体尝试自己创造信息、发送信息。通过体验媒体的幕后制作过程,我们不但有机会熟悉并且掌握各大媒体的特点和它们各自擅长的不同修辞方式,而且可以为了准确表现自己的构想反复实践,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自然会站到媒体制作人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仔细挑选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的素材。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媒体受众的角度来看待媒体信息,但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或许能够从一些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收获全新的发现。同时,不断积累的媒体制作经验也会拓展并丰富我们的视野,改变一味批判的单纯思路。另一方面,在媒体制作者和受众这两种角色不同视角之间的反复思量与斟酌,以及在实际操作、总结经验、再操作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里,也会让体验者们关注的重心从作品的完成度逐渐转移到制作的过程当中,比起作品的自然流畅,或许其中暗含的矛盾和纠结更能吸引我们。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参与媒体制作的实践活动中几乎包含了媒体素养理论里强调的所有要点。尤其是创作实践与批判性看待媒体的素质培养这两个环节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对“媒体素养”重新进行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能够理解媒体的修辞手法,读解媒体信息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并且能够批判性地看待媒体信息;

②对于媒体提供的信息能够做出自我的判断,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予以诠释;

③学习并掌握各大媒体的使用方法;

④利用媒体进行创作、发送信息,具有这种综合能力。

这样解释媒体素养应该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但是当我们对现代媒体素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英国媒体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比较后发现,上述的定义尽管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实际上当中融合了多种媒体论、媒体素养论的观点。因此在下一节,我们将简略地回顾一下英国媒体教育的历史,关注在媒体素养理论中隐含的对峙与分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