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与日本的“青年文化”

广播与日本的“青年文化”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 广播与日本的“青年文化”AM深夜广播——年轻人的音乐文化圣地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19世纪末广播诞生伊始的光景。但是在继The Folk Crusaders乐队之后,高石友也的《考生蓝调》和岡林信康的《山谷蓝调》都以广播为起点一跃成为热门单曲,时值日本“全学共斗会议”[16]大力宣扬年轻人的反叛,于是前卫低调的民谣成为“青年文化”的代表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4.2 广播与日本的“青年文化

(1)AM深夜广播——年轻人的音乐文化圣地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19世纪末广播诞生伊始的光景。日本媒体研究者水越伸[12]和吉见俊哉[13]试图通过研究媒体发明当初的使用状况,发掘出非产业诱导产生的原始用户最真实的面孔。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广播最初是在有线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线电通信[14],人们惊讶于能够将声音传递给他人,同时也为可以通过电波与远方的朋友交谈而充满欣喜。其实直到1920年确立广播定时制播送体系为止(美国于1920年成立KDKA,日本于1925年成立JOAK),广播这种技术并非大众媒体而是作为个人媒体发展起来的,并且在世界各地涌现出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随着电视的横空出世,广播不得不将大众媒体的主角地位拱手相让,但是凭借具备对话功能的特点,广播作为“疑似”个人媒体又整装重发,走上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或许也是媒体发展历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根据日本社会学家、媒体研究者津金泽聪广[15]的总结,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的迅速普及而深感危机的广播业,曾经提出“广播的文艺复兴”的口号,并且尝试改变节目构成,例如,以从事家务劳动的主妇和开车的人们,以及深夜劳动者和应考学生为目标人群,提供可以满足“并行收听”(一边收听广播节目,一边做其他事情)需要的节目内容。这种改革措施一经推出,意外地受到应考学生等年轻人的追捧,从此一边收听“深夜广播”一边学习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广播在电视的光环下黯然失色,只能默默地播放着音乐,无怨无悔地陪伴着‘不能入睡的你’。但正是这样一种非主流的媒体,对年轻人来说却充满了新鲜感。或者说,随着升学体制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许多人苦苦挣扎,由此产生的孤独无助感正是促使他们成为深夜广播拥护者的原因。”(津金泽,pp.17,1982)

“深夜广播”

如今的深夜广播时间段,主角不再是年轻人,而是渐渐向老年人转变了。最有代表性的节目是在1990年开播、NHK第一放送的《广播深夜便》。该节目用温婉柔和的播音和古典名曲轮播给容易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因此受到听众的欢迎,在日本甚至有“远亲不如身边的广播”的说法。例如,该节目的播音员从来不会说“请千万不要错过”,而是站在听众的角度,使用“如果您感到睡意,那么请不要勉强支撑”这样温暖贴心的语言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真锅昌贤,《广播和老年人:“深夜”究竟属于谁》,小川伸彦、山泰幸编《现代文化的社会学入门:遭遇问题,深化问题》,Minerva书房,pp.233-249,2007)。

当时在日本出现了Say!Young(1969年—1981年)、Young Town(1967年—)、All Night-NIPPON(1967年)等一批极具人气的广播节目,土井勝、御法川法男、落合惠子等广播DJ也因此走红。他们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仿佛在和每一个年轻人对话,在节目的“听众来信”栏目里,他们会将信件内容连同来信人的姓名一起播读。这样的节目制作方式给倍感孤独的应考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年轻人们也愈发深信广播是年轻人自己的媒体。于是年轻人将放在书桌上的老式晶体管收音机视为自己的专属品,当夜深人静其他家庭成员入睡后,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乐园”。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广播并没有将年轻人锁在室内。因为通过广播的播放,在当时创造了数首热门歌曲的销售神话,例如1967年,The Folk Crusaders乐队的《归来的醉汉》曾经轰动一时。这是该乐队为纪念第一批成员解散而制作的一首诙谐幽默的民谣,在关西广播一档名为《青春的挑战》的节目中一经播送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创下累积销售180万张的光辉记录。

当时的民歌作品中以反战、反对歧视为主题的作品居多,经常用于劳动者集会或者街头的演唱。但是在继The Folk Crusaders乐队之后,高石友也的《考生蓝调》(1968年)和岡林信康的《山谷蓝调》(1968年)都以广播为起点一跃成为热门单曲,时值日本“全学共斗会议[16]大力宣扬年轻人的反叛,于是前卫低调的民谣成为“青年文化”的代表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与电视相比,广播不受赞助商和收视率的约束,这也是它能够得到好奇心旺盛的年轻人支持的一大原因,他们也因此能够通过广播结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民谣歌手。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全共斗”学生运动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广播作为年轻人接受最新信息的装置仍然坚守着岗位。民谣歌手开始晋升为新音乐人,其中吉田拓郎、泉谷茂和中岛美雪等一批不愿意出演电视节目的歌手,纷纷担任深夜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里和听众分享日常生活的同时反复播放自己的新歌,维护着年轻人的音乐圣地。

(2)FM录音文化——对西洋音乐的憧憬

如果将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称为“AM深夜广播的时代”,那么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则可称之为“FM录音(air-check)的时代”。

FM广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38年创始人阿姆斯特朗(E.H.Armstrong)在美国新泽西州成立广播电台。与AM广播相比,FM广播不仅音质优良而且运营费用低廉,因此一度受到广播业界热捧,但是时值电视的开发浪潮风头正劲,在这种充满竞争的背景下,广播为创建理想的使用环境实际上花费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日本的NHK技术研究所于1957年开始实行试播,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后终于在1970年进入正常播音。

继NHK之后,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福冈等地的民营电台也纷纷开始了FM广播。作为后起之秀,他们力图采取一种战略性的节目制作方式,具体说来就是“用声音来装饰生活、融入生活,不拘泥于播放教育、教养性质的音乐,开设以流行音乐为素材的、有品位的‘生活音乐台’,力求满足都市最新流行以及听众对知识的渴望,提高节目的文化性”[17]

与以一些轻松怪诞的谈话或搞笑类节目为主打的AM广播不同,FM广播则用能够媲美录音室音质的音乐全面出击,在发展当初,预定的教育型策划也暂被搁浅。在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来源于试播期间听众们的反应——被FM的高音质吸引而来的最初一批听众,不满广播电台在播放音乐时“因为DJ的喋喋不休而听不到前奏,或者在播放途中突然将歌曲切断”等等行为[18]。因此为了满足这一部分广播爱好者的需求,广播电台在收听和录影方式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专门推出了从头至尾播放整张管弦乐或者摇滚乐专辑的节目。

于是,在日本社会迅速掀起一阵FM录音热。适用于录音的广播录音一体机和组合机也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同时录音磁带的高保真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原本每月需要支出一大笔开销用于购买唱片的听众来说,广播录音委实是一大福音。此外,随着FM广播逐渐成为一大重要的音乐资源,与FM相关的杂志种类也不断增加。如FM fan(1966年创刊)、《周刊fm》(1971年创刊)、FM recopal(1974年创刊)和FM station(1981年创刊)里都登载着各大广播电台的节目时间表,广播听众们可以依靠查对这些节目表有计划地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录音。

如此看来,FM广播和相关杂志的携手合作为当时的社会增加了不少西洋摇滚以及流行音乐的爱好者。在上面介绍过FM广播开设当初的理念“用于装饰生活的声音”,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大洋彼岸历经推敲已经走向成熟的“声音”。人们时刻关注FM fan上刊登的美国公告牌(Billboard)排行榜和FM station刊登的美国钱柜(CashBox)排行榜,追逐着美国每周最新的流行动态。

广播的录音文化,夸张一点说,约等于用一种“通俗的形式”(将广播节目录音的磁带)来接收“神的旨意”(西洋音乐唱片)。但是从这样的社会现象里,我们已经能够充分感受到在那个年代日本社会对美国文化的憧憬[19]

我们在后面会介绍到,之后随着FM广播的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以DJ为中心的直播式节目制作制度,将整张唱片从头至尾完整播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FM广播的相关杂志现在也已全部停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初西洋摇滚和流行音乐给广播听众带来的震撼,对当今日本音乐的发展走向成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3)FM多元化发展,流行理念走向成熟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之间,第二代FM广播的诞生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曾经是年轻人深夜密友的AM广播失去了昔日的重要性,CD的飞速普及也让FM广播录音变得毫无意义。取而代之占据了人们视野的,是打着“感受音乐气流(music air current)”的理念旗帜,以J-WAVE为领头军的第二代FM广播。

1988年,日本第二家在东京成立的FM广播电台——J-WAVE,为了区别于现有的FM广播,打破了以小时为单位安排节目的惯例,在节目编排上完全采用美国格式,尝试一天24时连续直播。DJ时而夹杂着英语无间断地向听众介绍音乐作品,选择播放的音乐也不拘泥于类型,大多是体现都市格调的曲子。所以选曲成为新一代FM广播表达自身理念的环节,而J-WAVE抱着成为都市人的“气流”这一宗旨,在成立当初选播的几乎都是西洋音乐。

继J-WAVE之后,大阪的FM802(1988年)、京都的α-STATION(1991年)、名古屋的ZIP-FM(1993年)和福冈的CROSS FM(1993年)等FM广播电台也陆续在各地开台。虽然在细节处理上彼此间仍存在些许差异,但是大家怀揣同样的信条,并且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了追赶潮流的年轻人身上。同时,现有的FM电台也渐渐向新一代FM广播靠拢,对节目编排进行了一番改造。

现代的日本流行音乐被称为“J-POP”,其实这个名称最初也是由J-WAVE提出的[20]。该电台在开设日本音乐栏目时,制定了“可以与西洋音乐媲美、有格调的本国音乐”、“受西洋音乐熏陶的本国音乐”的选曲标准,并且于1989年秋正式将栏目命名为J-POP CLASSICS。

1993年,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LEAGUE)开赛,名称中的“J”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由此“J-POP”的影响力才慢慢渗透到一般人群中去,当然FM广播电台当初“与西洋音乐不分伯仲的本国音乐”的宣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日本音乐在国外并没有广阔的市场,但是这样的说法,即使只是一种错觉,也可以让日本国民产生自己已然与世界同列的感觉。一直难脱窘境的日本流行音乐,在吸取了西洋音乐的精华之后,终于博得了历来推崇西洋音乐的FM广播的认同。

但是在1995年之后,日本音乐界又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局面,国产音乐逐渐占据了主角的位置[21],外国音乐不再受到追捧,年轻的音乐人也舍弃西洋音乐,纷纷向国内的音乐家取经。人们甚至开始重新整理一直未受重视的日本摇滚音乐史,从中探索日本音乐发展的轨迹。除了一部分忠实的西洋音乐爱好者以外,在大多数人眼中西洋音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榜样地位。这样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不断西化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地域化同步发展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而FM广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选曲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洋、土之分,“高品质”成为唯一的限制标准,广播电台着重推荐的作品往往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曲。例如日本歌手宇多田光出道后的第一张专辑First Love(1998年),创下累积销售达700万张的空前纪录。有人认为宇多田光在没有广告宣传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销售记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FM广播的循环播放[22]

广播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作为青年文化的信息发源地,广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它的本职工作。在电视狂轰滥炸的间隙里,“跟你说话为你放歌”的广播,或许正迎合了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的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