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际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际传播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社会环境对于理解人际传播的新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必然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有了进一步的需求。人在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其优势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结构及优势需要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其个性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的。

人际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际传播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社会环境对于理解人际传播的新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都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会引起媒体的巨大变革。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同时也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

1.经济的发展为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任何媒体想要不断向前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媒体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际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传媒产业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成为媒体发展的硬件支撑。其包括大型多种功能的转播车、功能多样化的计算机、数字编辑设备、通信运输平台等网络及网站发展必需的设备。

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人际传播的形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某一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物质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物质生活的满足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手中的金钱也不再单纯地为生活必需品买单,更多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另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更多地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交往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在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必然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有了进一步的需求。

3.人际传播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自媒体的出现也使人们不再只是消息的接受者,而可以成为消息的生产者,社会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宽松和开放。

自媒体在2003年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提出,是指作为个人的传播者凭借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自媒体基于Web2.0网络技术,包括博客、播客、微博等。

自媒体使得广大网民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筑自己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各抒己见,表现自我。

同时,许多政府网站、门户网站纷纷开办政务公开、嘉宾访谈等栏目,开通党和政府与公众直接对话的渠道——网上对话,加强了公众与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实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网站上开办“群众呼声”、“为民服务”等栏目,对民众的问题和意见加以整理,精心组织回复,也有利于缓解公众的消极情绪,化解潜在矛盾,降低压力,调节社会舆论。

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更加宽松和谐,为人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研读专栏]

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再思考(1)

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初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并于1954年又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思考就从未停止过。众多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教材将其列为经典内容。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喜欢用英雄模范的事例来驳斥该理论把各个层次看成是一种固定发展的次序。但我们从完整的而非断章取义的层面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便可以发现马斯洛从来没有把人的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程序,相反,他不仅否认这一点,而且也把“英雄模范”(他称这类人为殉道者)视为次序颠倒的一种类型。他认为,当一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得到满足后,其价值就可能被低估,并有可能发展出一种能经受这种需要在未来遭到挫折的罕有力量,马斯洛将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自主”,并用此部分来解释次序颠倒的原因。

为此,我试图把一般的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几大块,来分析不同类别的人需要层次的差异,而不是举一些特例来反驳马氏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类(如下图所示),即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这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其基本假设为:(1)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产生激励作用,只有那些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充分满足的需要才会产生激励作用;(2)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马斯洛还提出“优势需要”的概念,即指那些在需要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对人行为的积极性影响最大的需要。人在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其优势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结构及优势需要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其个性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的。因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优势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优势需要。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对我们深入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结构,掌握其优势需要,科学地激励组织成员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不同分类下人的需要差异

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理论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与它本身凝练的归纳概括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正视,该理论有一个很重要限定词为“一般来说”,所以其反应的情况都是“普遍的”、“一般的”。事实上,也没有什么能够反应所有状况的“万能理论”。在本文中,我试图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性等多个方面为划分依据来分析人需要层次结构的特点。

(一)不同的年龄段

按照年龄段来划分,可分为幼年、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幼年时期生理需要占优势,随着年纪的增长高层次需要得到发展,到中青年期达到高峰,再到中老年时高层次需要逐渐减弱,呈现如下图所示分布曲线。

此外,在青少年期尊重需要成为人的主导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独立但又不可能独立,同时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被父母和他人尊重,而且自尊心敏感又脆弱。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多采取对话的形式,使他感觉充分被尊重,从而激励其他行为。

青年阶段是情感需要和社交需要成为优势需要的阶段,处于该时期的人,正值工作精力的旺盛期,他们渴望融入工作团队,渴望融入社会,对人际关系敏感,并有意识的积累人脉关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人际基础。其具体表现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大方地请同事朋友吃饭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自我发展的需要越来越突显出来,对自己职业的规划、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明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现为告别浮躁,告别无聊的聚会和没有质量的人际交往,正是在中青年这一时期,人的事业也发展到了顶峰。所以在青年人多的组织中,管理者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可以充分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步入老年阶段,随着身体与精力的衰退,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取代高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成为人的主导需要,表现为老年人渴望生活医疗有保障,渴望子女的陪伴。为此,满足老人的这些需要是首要选择。

(二)不同的职业

我们把职业划分为三大块:一是技术型,二是管理型,三是艺术型。总的来说,这三种类型的工作对高层次的需要是递增的,也依次更容易获得高层次需要,如下图所示。

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人,相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与机器打交道,评价其工作绩效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收入和在组织中的威信,升职空间相对较小。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自己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与报酬的公平上,而非人际关系上。给予公平合理的报酬,是对从事技术型工作人员最大的激励。

管理型人才常常为做好协调工作要与人打交道,喜欢说服别人,他们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自我意识较强,谋求自己的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其表现为:当遇到一个报酬较低而发展前景好的公司时,他们会选择暂时放弃一部分低层次的需要;当一个组织现阶段待遇优厚而不能给自己更好的发展空间时会选择跳槽。就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处于高管理层比处在较低管理层的人对高层次的需要更多,这是因为处在高层的管理者更多的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而基层的管理人员多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高层次的需要相对困难一些。此外,还发现,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容易感到需要得到满足,这是相互比较的结果。

艺术型的人多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等,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往往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不在乎时间地点环境,只在乎灵感何时何地光临,感受不到饥饿与孤独,他们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充分的满足。这种感受也叫“高峰体验”,而这种体验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但它带来的美好会让人回味无穷,提高其对低层次需要的忍耐力。

(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

海伦·帕玛根据人们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及行为习惯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称为“九型性格”,其中包括:(1)完美型;(2)助人型;(3)成就型;(4)艺术型;(5)智慧型;(6)忠诚型;(7)活跃型;(8)领袖型;(9)和平型。不同类型的人,需要层次也不尽相同。

(1)完美型的人对自己和别人都要求甚高,追求完美已成为这类人的习惯,原则性强,感情世界薄弱。也正是如此,完美型的人重视事情的结果,对尊重的需要和自己的实现的需要满足更为渴望。(2)助人型的人表现为爱帮助别人,逃避被帮助,深信我若帮助别人,别人就会爱我,渴望别人的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甘心迁就别人,让别人常觉得需要自己而忽略自己的感受。(3)成就型的人则争强好胜,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注重自己的形象,恐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人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4)艺术型的人追求独特的自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也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不同于他人,其他人不会明白,又觉得其他人都拥有很多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在现实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得到满足,自尊、敏感而脆弱,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5)智慧型的人注重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思想,他们常常观察身边的事,却很少参与,总想跟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离,所以感情投入也很少,为此,他们更容易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追求自己的事业。(6)忠诚型的人喜欢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转换新环境,安全感对他们至关重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能是对这类人最好的总结。(7)活跃型的人乐观向上,喜欢开开心心,不喜欢深受压力和束缚,同时也不喜欢竞争气氛浓的组织环境,有时为了使组织成员和睦、大家开心,会自行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对感情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更为丰富。(8)领袖型的人往往具有正义感,豪爽、不拘小节、自视甚高、遇强越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来形容其做事风格再贴切不过了。这种人感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甚至超自我实现。(9)和平型的人,为人和善不轻易宣泄自己的愤怒,与世无争,是一个很好的支持者和执行者。这种人对安全和人际交往的需要相对突出一点。为一目了然,制作以下表格。

“九型性格”人优势需要对比

同样的,根据希波利特对人气质的划分,可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也有其需要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不同气质人的优势需要比较

所以,要在了解了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基础上,通过满足他们不同的优势需要来起到激励其行为的作用。

(四)不同的性别

性别的差异导致男性与女性在一些需求上有先天的区别。“美国医学博士网”总结的典型男性性格:时常需要独处,喜欢得到肯定,迅速忘记不快,不善于捕捉细节、通过运动增进感情、喜欢模仿父亲。与此相对应的,女性更属于“群居动物”,更容易对一件事耿耿于怀、有较强的忍耐力,情感丰富善于沟通、通过分享情感来拉近彼此的关系。此外,女性更容易放低姿态向男性学习,汲取男性的优点。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强烈的自尊心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所以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年男性的主导需要。而看重感情和人际交往的女性,则更渴望感情和交往需要的满足。所以,男性领导都更容易通过自身的能力获得成功,而女性领导者更倾向运用良好的人际环境(借他人之力)取得成功。

此外,按照受教育程度来分,分为知识型人和非知识型人。一般来讲,知识型人比非知识性人对高层次需要有更强烈的诉求。

三、需要理论的一些其他特征和规律

人的需要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在阅读相关文献和自己的思考之下,我发现了人的需要理论还有以下规律,现呈现出来以待商榷。

(一)边际替代率递减

低层次的需要不会因为满足而消失,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但这个“牺牲”,是有一个“度”的,不会被完全替代,而且具有边际替代递减的规律。以生理需要和尊重需要为例,食物与地位替代关系在理论上是能让人得到相同的满足感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食物被地位所代替,它所能替代食物的量会越来越小,反之亦然。

(二)对同一件事物不同阶段满足不同需要

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思想的深刻和经历的丰富而有所改变的,因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该事物对自身的影响也就随之改变了。比如学习,在少年时期学习多数是一种安全的需要,因为学习不好会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担心受到责骂而好好学习;青少年时期,自尊心逐渐增强,学习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喜爱,为了自尊和得到良好人际关系而好好学习;到了青年时期,学习越来越精和钻,研究性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与成就感,也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时的学习没有他人的敦促,完全是一种为自我实现的学习。

(三)需要的可被创造性和可被激发性

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确实能改变需要。组织中的习惯做法会强烈地影响许多高层次需要的产生并给予满足。例如,根据过去胜任工作而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要。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要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相应增强。此外,领导者的个人作风与追求也能激励下属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四)低层需要与高层需要的统一性

实际上,马斯洛没意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应该是包含低层次需要的,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要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要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要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可能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在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要,而这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

四、小结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马氏的五层次需要理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极具革命性的,这不仅仅因为它否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逻辑,而且还在于它抛弃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假说,即心理学与医学一样,弗洛伊德将“天才”视为是一种和精神病态相关的不正常状况,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却认为这恰是人的本质与精髓的展开——自我实现,“天才”与普通人之间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自我实现者。

知识主张的正确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标准,在这一类人里正确适用的,在另一类人里就不见得管用,正是基于此,我展开了以上的分析,得出了不同分类下需要的特点,以此来更细化的指导对人的认识,从而对“症”激励。

研读小结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成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性的人们的需要层级结构的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的特质进行交流,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效果。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特质制定激励制度,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Web2.0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大众传播有了一定的变化,每个人不仅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形态具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郑治在《新媒介的新形态》一文中,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的形态做了这样的划分(2)

1对1的对话媒介(即所谓对等的交流):就是在新媒体交互中非常典型的“新人际交互”。具体的发生状况除了过去学者们比较注意的IM即时通讯、短信之外,还有社区私密对话、非开放状态的MSN对话、QQ对话、非群发状态的淘宝旺旺聊天等。

1对N的广播媒介:也就是所谓的演讲模式,除了传统的广播式媒介,新的媒介降低了广播的门槛,增加了广播媒介的种类。比如Blog可以在网络上让个人向大众进行文字式的广播,当然也得有人看才行。技术的发展,使得1对N的广播媒介有可能变成N个1对1的个性化对话,比如个人主页就是用户与网站的个性化对话媒介。

N对1的场式媒介:场式媒介是多个交流者共同作用于单个个体交流者的媒介。之所以叫“场式媒介”,是因为它非常像物理学中的场,由个体集体形成,反过来又对个体产生影响和约束。例如点击排行榜,是由多个点击者的点击结果共同形成,由于人类的从众心理,点击排行榜对个体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其他的例子还有“看了本篇Blog的还看了其他哪些Blog”等等。

N对N的蛛网式媒介:即N个个体同时对N个个体交流的媒介,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点像N个蜘蛛趴在蜘蛛网的N个主线上。大家很熟悉的BBS、聊天室就是这样的媒介,新的有贴吧、圈子等。网络新媒介中N对N的蛛网式媒介,还有一些是N个交流者围绕某个内容的,比如评论某篇Blog、Tag某篇Blog、Digg某篇Blog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